老城厢蓬莱路历史建筑
蓬莱路东起鸳鸯厅弄,西至中华路,长758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总工程局辟筑。该路由原在该地段的蓬莱道院得名。民国时期有不少机关、学校的慈善团体曾设在这里,如1921年在西仓路(今河南南路)口,设有新的县衙门,人称新上海县。1934年县址改为市公安总局。梅溪小学(前身是梅溪书院)和西城小学都以历史悠久著称,还有养济院(前身是清节堂)和同仁铺元堂等慈善机关。今凝和路蓬莱路口原有小蓬莱桥一座,连接蓬莱道院,小桥附近人称“小桥头”,沿用至今。
因为有“蓬莱路东首”的“叶企孙故居”,特意补上这一段。背后是单号,根据《大师中的大师,家住老城厢》一文透露“蓬莱路7支弄”,即为原南阳街。
原南阳街二侧均是叶家老宅。大师中的大师,家住老城厢
蓬莱路7弄1-4号,叶家西侧土地中,北侧建筑为石库门二层对称三开间,用于起居生活、藏书等。
叶家东侧土地中,原可能为一些小平房等,在1911年之后,逐步起建为“南阳里”。三层建筑嵌入到叶家庭心之中。
位于永宁街20号的梅溪小学前身为正蒙书院,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是全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新式小学。光绪二十八年改称梅溪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后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民国35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1984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学校占地1733平方米,建筑面积1903平方米。1992年有班级17个,学生777人,教职工5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5人。“梅溪”校友遍布国内外,胡适曾于光绪三十年在此就读。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805180000271 蓬莱路25号住宅清老西门街道

凝和路南市区中部。北起蓬莱路,南至尚文路。长367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浜筑,以凝和桥得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

凝和路122号市立第64民校

蓬莱路81号以前是博爱医院 秦仲荫住宅。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曾为区政协。 ----南市区志->--第二十三编房地产->--第一章房屋旧貌-近代居住用房
净土街1910年(清宣统二年)前后填凝和浜筑路,以此地原有净土庵而得名。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废县署,另建民政长公署,设总务、警务、教育、实业4科。民国初,民政长公署改称“上海知事公署”,简称仍为上海县署。民国4年(1915年)迁旧提标右营游击署(今蓬莱路、河南南路)。
蓬莱路171号旧上海县公署,建于民国4年(1915年),西式办公建筑群。民国22年县署迁北桥,改为警察局。
蓬莱路133弄1—105号龙门村,新式里弄砖木二、三层,建于1912年。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蓬莱路215弄1—13号 | 德庆里 | 旧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二层 | 13幢 | 642平方米 |
蓬莱路第二小学地处上海老城厢蓬莱路225号,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者姚明辉。原名私立西成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市立学校并附设幼稚园。1952年更名为蓬莱路小学,1958年改名为蓬莱路第二小学。1959年被定为上海市二十所重点小学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上海县城内“西城学区”学董姚明辉邀集姚明涛等15人,捐银二百元,发起创办私立西城小学。姚明辉任经理员,聘葛尚杞为监学,租赁西门内杨家坊场郭宜瑞堂平房四间为校舍,于1906年10月17日正式开学,学生百余人。12月,上海县视学项文瑞将半泾园、四焉斋、澄怀堂全部房屋园地拨作校舍,翌年春迁入半泾园,1912年改归市立,将毗连半泾园的万寿宫明性庵全部房屋拨作校舍,凌树焘任校长。1914年春,就万寿宫前空地建屋九幢为教室,改万寿宫为礼堂,分设男女两部,学生增至六百余人。1933年冬,将半径园中市焉斋旧址翻建三层楼新屋八幢,1935年新建校舍全部落成,上海市长张群及教育部司长曾先后莅校观察,肯定办学成绩。8月柴子飞续任校长。1936年10月17日举行校庆三十周年大会。1937年学校迁至法租界淡水路,改为私立。1945年迁回蓬莱路原址,称市立西成国民学校。1947年后有柴华棣、周续昌任校长至上海解放。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蓬莱路252弄1—14号 | 安乐坊 | 旧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二层 | 14幢 | 1744平方米 |
蓬莱路安乐坊对面是慈善机构收拾路尸(饿死、冻死和丢弃的婴孩尸体)。

吾园街140号.

吾园街142号

同仁铺元堂界碑。同仁辅元堂是近代上海最大的善堂,初名同仁堂。同仁堂正式成立于1804年(嘉庆九年),是由当时上海知县倡议,联合多家零散的善堂建立的半官方慈善机构,堂址就设在药王庙贴邻的乔家民宅,门前的一条小路就叫“同仁辅元堂弄”或“辅元堂弄”,这条路很短,只有三四十米,后来改为“药局弄95弄”。
辅元堂由上海人梅益奎、海门人施湘帆、慈溪人韩再桥等发起创建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堂址与同仁堂为邻,向无力入葬的贫民提供棺木并建立义冢,1855年(咸丰五年)与同仁堂合并,合称“同仁辅元堂”。同仁辅元堂除了经营一段时期的慈善救济,又加上了挑除垃圾、稽查渡桥之事,实际上就是代理地方政府的部分市政管理。
蓬莱路迎勋北路,曾名龙门书院路、应公祠路。1964年改今名。沿路为住宅。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蓬莱路303弄1—37号 | 普育里 | 旧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二层 | 37幢 | 4356平方米 |
位于学前路蓬莱路345号的敬业中学是上海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其前身为申江书院,后更名为敬业书院,学校发展至今已有265个春秋(创建于1748年)。学校一直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著称,并始终重视学生在德智体全方面的发展。敬业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林则徐曾为书院题额“海滨邹鲁”,誉称其为东海之滨文教赖以兴盛之地;晚清思想家冯桂芬曾任书院院长,开学习近代科学技术风气之先。学前街这片建筑还可以
地址在南市区学前街111号。前身为蓬莱大戏院,由匡仲谋出资建造,民国19年1月18日开业,以放映电影为主,兼演戏剧等。上海沦陷后改为日军军用皮鞋厂。抗战胜利后,由匡宝莹收回复业放映电影。1952年改名为蓬莱电影院。1967年和1989年两次进行翻修,现在该院建筑面积1675平方米,有747只航空式沙发椅。还附设有录像厅、咖啡厅等,成为区境第一家甲等放映技术特轮电影院。1984年在南市区率先安装立体电影设备。1991年第一季度放映电影收入达30余万元。

蓬莱电影院遗址,位于蓬莱路111号,民国17年建造,原名蓬莱大戏院。
一粟路学前路,一粟街极短,是以原此地的佛寺“一粟庵”而得名的。
学前街152弄1—11号敬乐坊,旧式里弄砖木二层,建于1912年。
蓬莱市场位于蓬莱路永宁街,原占地24亩。民国15年兴建,店面108间,招商承租营业。市场四面各有一座牌楼,中央是菜馆、茶楼、书场;南面设剧场和夜花园;路东设医院和电影院。曾举办土布运动大会和国货展览会。抗战时被日军夷为平地。胜利后,电影院复业,又设蓬莱商场,规模不如往昔。后有蓬莱餐厅和蓬莱皮革塑料公司。
位于永宁街25号的上海市第十中学是大型公办区重点完中学。学校创办于1906年,曾名“民立女子中学”、“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创始人系爱国民主人士苏本函女士。1967年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中学”。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形成了“身教言传、循循善诱、教学相长、精益求精”的教风和“为人忠实、作风朴实、学习扎实、身体结实”的校风。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蓬莱路388弄2—59号 | 蓬莱别业 | 新式里弄 | 1937年 | 砖木二层 | 57幢 | 3360平方米 |

蓬莱路402弄1一17号蓬莱里,404号奋成瓷号商号。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蓬莱路402弄1一17号 | 蓬莱里 | 旧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二层 | 17幢 | 2716平方米 |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蓬莱路405弄1—26号 | 一德里 | 旧式里弄 | 1912年 | 砖木二层 | 26幢 | 3205平方米 |
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
地址 |
建立年代 |
文物价值 |
文物 等级 |
保护情况 |
公布日期 |
豫园 |
安仁街132号 |
明嘉靖年间建 |
它是上海仅存的明代江南有名的园林 |
全国 |
解放后,几经修葺。 |
1982年2月23日 |
城隍庙 |
方浜中路安仁街西侧 |
明永乐年间建 |
以一庙三城隍著称。现为游览胜地。 |
市级 |
大殿尚存,湖心亭、九曲桥依旧 |
1959年5月26日 |
沉香阁 (又名慈云禅院) |
沉香阁路29号 |
明万历年间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建 |
沉香阁以供奉珍贵的沉香观音而闻名,是清代佛教胜地。 |
市级 |
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开放的寺庙,现已修复。 |
1959年5月26日 |
大境关帝庙 |
大境路256号 |
明万历年间建 |
建在旧北城箭台上,为沪城八景之一。 |
市级 |
现已修复 |
1959年5月26日 |
九间楼 |
乔家路249号 |
明万历年间建 |
为明代徐光启故居。原上下各九间,现存上下各两间。屋上斗拱及古井为明代式样。 |
市级 |
“文革”中房修时改掉了原有房屋的特征 |
1959年5月26日 |
书隐楼 |
天灯弄77号 |
清乾隆癸未(1763年)建 |
上海至今唯一的清代私家藏书楼,保留有清代高超的建筑技巧和精湛的砖雕、木雕艺术 |
市级 |
“文革”中, 一些精致砖雕被毁,精致无比的船厅已成危房。市、区正在考虑修复 |
1987年 |
商船会馆 |
会馆街38号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建 |
上海最早也是最大的会馆,也是全国第一座会馆,是上海航运发展的历史见证。占地面积近20亩,内有双合式大殿 |
市级 |
除大厅被拆除,其他建筑尚存,现由工厂占用 |
1959年5月26日,1987年重新公布 |
敬一堂 |
梧桐路137号 |
明崇桢十三年(1640年)建。清重建 |
是上海最老的天主教堂 |
区级 |
现主要建筑如大殿等尚存 |
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乙级。1981年5月18日重新公布为丙级 |
徐光启祠 堂 |
阜民路232弄1号 |
明崇祯年间建。清光绪四年(1878年)将旧祠改为徐氏宗祠 |
徐光启是杰出的科学家,祠中有他的塑像 |
区级 |
“文革”中徐光启的塑像和牌位被毁 |
1962年 |
文庙 |
文庙路215号 |
宋咸淳年间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移址重建 |
文庙是旧时祭孔的场所,其大成殿、魁星阁、大型的石家台,都是文物古迹 |
区级 |
解放之后,几经修葺,使大成殿、魁星阁等保留原有风貌 |
1962年(1981年重新公布) |
白云观 |
西林路100弄8号 |
清同治二年(1862年)建 |
是上海具有一定规模的道观,在道教建筑中,有其代表性 |
区级 |
“文革”中一部分被破坏。后市道教协会修复 |
1962年 |
古银杏 |
永泰街1号 |
明代 |
古银杏树旁,有三百年前康熙时立的保护古树的石碑 |
区级 |
尚生存 |
1962年 1981年5月18日重新公布 |
广福寺 |
方浜中路461号 |
五代年间建 |
上海老城内建立最早的庙,寺内有珍贵的明代如来佛、燃灯佛塑像 |
市级 |
已毁 |
1959年5月26日 |
潮惠会馆 |
中山南路479号 |
清道光19年(1839年)建 |
大殿气派富丽,戏台藻井精致 |
市级 |
“文革”中,被破坏。后市油脂公司改为油库 |
1959年5月26日 |
本商会馆 |
生义码头街120号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
建筑物上有精美的木刻砖雕反映当时上海的现实生活 |
市级 |
已毁 |
1959年5月26日 |
吴历墓 |
天主堂街59号 |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葬于天主教士墓地 |
吴历为清初著名画家,与王时敏、王鉴等称为清初六画家 |
市级 |
“文革”中毁 |
1959年5月26日 |
薛家浜明代房屋 |
薛家浜路18号 |
明代建 |
明代古建筑 |
区级 |
“文革”中全部改建为普通民居 |
1962年 |
阜民路明代房屋 |
阜民路153弄1号 |
明代建 |
该屋斗拱、枋上七朱八白,为明代建筑风格 |
市级 |
“文革”中房修时原建筑均废 |
1959年5月26日 |
江西会馆 |
南区街59号 |
1840年建 |
会馆内设有许敬之纪念堂 |
区级 |
已毁 |
196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