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宝章集喜》印谱
董诰《宝章集喜》印谱
© 本条消息图片来源为各大博物馆线上文物资料
平台仅作整理与学习分享,不进行商业运用
请各平台、自媒体援引出处,明确版权归属,切勿随意商用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馆 藏
董 诰 《宝 章 集 喜》印 谱 并 所 用 套 印 资 料 分 享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整理:谢南翔
印谱纸本印谱,前后以木质装帧,木质封面有填金题铭《宝章集喜》。前两页有印文:“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养心殿宝”。
下一页为《宝章集喜》四字,左边写“乾隆丙辰嘉平月吉日恭集御制诗集 臣 董诰敬篆”,后方并钤压两印“臣”、“诰”。
印谱共有六页,每页共四枚印章,第一页印文为:“一喜由来生万喜”、“喜音都共捷音来”、“圜生欢喜面前迎”、“恰喜岁朝呈吉语”;第二页的印文为“开韶有喜祝无疆”、“喜看惠泽利三农”、“尺宅寸田多喜意”、“钧陶恰喜三阳泰”;第三页的印文是为“近远同时真足喜”、“喜沃心田作福田”、“发祥捷报新春喜”、“喜有同因颂有同”;第四页的印文则为“都是皇州报喜声”、“天心复喜銮初阳”、“众喜康疆颂四得”、“心花喜映祥花润”;第五页的印文为“喜声瑞气遍皇州”、“共喜捷音来玉阙”、“喜□天教百事宜”;第六页的印文为“重熙喜闾阎泰”、“景益上林初报喜”、“最是春光含喜意”、“昌辰吉事喜重重”。
末页中央印有“嘉庆御览之宝”。印谱四周绘有一圈叶纹,上印朱红色蝙蝠纹与团寿字。附长方形莳绘漆盒,盒为黑漆地,高莳绘梅树。
董诰,字西京,又字雅伦,号庶林,一号拓林,浙江富阳人。为清代著名词臣董邦达之长子。乾隆五年三月出生于京师,时董邦达已四十五岁,所谓“商瞿庆迟”,董氏四十以后方才得子,在当时已算晚了,故对董诰这个迟来的孩子十分爱怜。
《富阳县志》记其父董邦达年四十五始得子,且为其长子,故爱怜特甚。“文恪公知其非常儿也,养其泽身之物,教以匡时之学”。不仅亲自教读,还命其师从以宿学负重名者。
董诰的一生主要生活于京城,毕生仅五次回籍:一是岁时随父归葬祖母,两次扈辟南巡浙江,一归葬乃父守制,一归葬生母守制。董诰是较早位列军机大臣的汉籍要员,受乾隆、嘉庆两朝知遇,为清代著名政治家、书画家兼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的董诰,首要目标即是举业进仕。
董诰幼承家学,先受教于诗文名家戴文灯,乾隆二十七年由国子生举顺天乡试,逾年登进士。
因其为大臣之子,殿试时乾隆帝将其由一甲第三改置二甲第一,即由探花改为金殿传妒,选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纂修、皇朝礼器图式纂修,这一年董诰才24岁。
此后数年间,董诰圣眷优厚,几乎是步步高,这也就引起了和珅的忌恨。嘉庆三年,董诰的生母邴夫人卒,董浩按礼回籍守制,和坤乘机割断其与皇帝的联系,使董诰有两年多时间无法参与朝政,直到嘉庆四年,乾隆帝驾崩,董诰与王杰、刘墉等辅佐嘉庆帝议定了和珅二十款大罪。
董诰与纪昀私交甚深,嘉庆元年,纪兄晴湖卒,浩为其墓志篆盖;另有记载,嘉庆八年,纪氏撰砚铭曰:“此董蔗林相国所赠,古色黯然,当是数百年外物,恍惚记忆,似曾见之'斯与堂’也。”
董氏父子均为在朝高官,既是清中期多项重要文化工程的参与者或主持者,也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书画艺术家,父子二人均曾经入值南书房。
今天可见于著录的董氏父子书画作品多达千余件,诸如清内府所辑《秘殿珠林石渠笼汇编》一书就著录董邦达书画作品274件、董浩书画作品192件,仅如今保藏在北京、台北两地故宫博物院的董氏父子书画作品就有500件左右。
虽然董氏父子并非印坛大家,但董诰的篆刻及所取印料,仍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其活跃时期,上层对于印章材质、纽工题材以及篆刻风格的喜好,故而也非常有必要进行了解。
有关董氏书画的评述,过往的著录书籍中虽常有涉及,但并无系统阐述,对董氏父子书法成就的评价多为“书工篆隶,深得古趣”、“承继家学,书宗二王”等简短评价。
董诰于书法方面,主要擅长楷书及其行书,其人多为乾隆代笔,对御制诗熟稔并则之以篆刻,并敬呈皇帝也属正常。
董邦达的次子董诫,于乾隆四十五年(以州同知借补福建建阳县丞,署武平、大田等县知县,官至兴化府通判,卒于任上。故而董诰有使用材质较好的寿山石印章的倾向,或与其弟在福建任职有一定关系。
《一喜由來生萬喜》印
《喜音都共捷音來》印
《圜生歡喜面前迎》印
《恰喜歲朝呈吉語》印
《開韶有喜祝無疆》印
《喜看惠澤利三農》印
《尺宅寸田多喜意》印
《鈞陶恰喜三陽泰》印
《近遠同時真足喜》印
《喜沃心田作福田》印
《發祥捷報新春喜》印
《喜有同因頌有同》印
《都是皇州報喜聲》印
《天心復喜迓初陽》印
《眾喜康疆頌四得》印
《心花喜映祥花潤》印
《喜□天教百事宜》印
《景益上林初報喜》印
《最是春光含喜意》印
《昌辰吉事喜重重》印
《宝章集喜》册
清董诰〈宝章集喜〉印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丙辰嘉平月吉日恭集御制诗句,臣董诰敬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