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施水注》考略

○施水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

施水,即今南肥河。源于安徽肥西县东北将军岭,东南流经鸡鸣山东麓,穿合肥城折而向南流,在施口入巢湖。《水经·施水注》: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1]

肥水,亦称“淝水”,近代俗名“东肥河”。源出今安徽合肥市西北将军岭,西北流人寿县境,折北流经寿县城东,又西北经八公山南入淮。公元383年东晋前秦战于肥水,即此。近数十年来因下游流势不畅,中游遂壅潴为瓦埠湖。[2]

广阳乡,按《水经.肥水注》:“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馀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则成德县广阳乡治所亦应位于良馀山(今肥西县紫蓬山)一带,但具体不详。

合肥县,汉合肥故城位于合肥市区水西门外,系汉代遗存,位于四里河与南淝河汇合处,破坏十分严重,城墙不存,但地面仍可见大量建筑瓦砾,地下3~4米仍是瓦砾堆积层。嘉庆《合肥县志》载:汉献帝时,刘馥造合肥城,建立州治。梁天监时韦容攻合肥,堰肥水,城溃。[3]

夏水,按注疏本:“肥水西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有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则二水复能合于合肥县界……非谓夏水者,非谓夏肥水也[4]” 杨守敬认为此处郦注所论之夏水亦并非指夏肥水,而是指夏雨季节来临施水暴涨漂溢与肥水汇合于合肥县界的情形。(备注:夏肥水,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汉书·地理志》 沛郡城父县:“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水经·淮水注》:“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东注,俱入于淮。”故道自今河南郸城县东南分沙水东南流,经今安徽亳州市南、涡阳、利辛二县之西,至凤台县西南入淮水。明、清时名西肥河,上游已改为源于太康县东南之清水河。[5])

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相山区)。辖境相当今安徽萧县、亳州、固镇、五河、灵璧、淮北、濉溪、宿州、宿县及江苏沛县、丰县、河南永城等县市地。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6](备注:相城城址,位于淮北市相山区主城区,系春秋、战国、汉遗存。城址东起长山路,西至濉溪路,北起民生路,南至城南新村,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1963年尚存有部分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墙底部宽约60~70米,高约7~8米。城内出土过青铜剑、铜镞、楚国钱币和秦、汉砖瓦等。现地面城墙基本无存。据旧志记载,相城为春秋时宋邑,秦置县,为泅水郡治,汉为沛郡治,王莽时改为“符亭”。《水经注疏·濉水》载:濉水东经相县故城南,城即宋共公所都。[7]

城父,又名夷邑。春秋陈地。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七十里城父集。后入楚,曾为许国都。《左传》:昭公九年 (前533) 二月,“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即此。汉置城父县。[8]

施水又东迳合肥县城南,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后到追及,流涕津渚。

逍遥津,名窦家池、斗鸭池。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北隅。古为肥水上的渡口。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为曹操名将张辽所败。《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即出于此。[9]

逍遥津公园内景:张辽威震逍遥津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曹魏著名将领。《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对他有浓墨重彩的描述。虽是文学作品,但与历史事实相差无几。逍遥津大战在《三国志·张辽传》和《三国志·吴主·孙权传》均有记载,另散见于李典、凌统、甘宁、潘璋等双方参战的将领传记中。

孙权跃马飞过逍遥津断桥画

这次战役中最惊验的战斗发生在逍遥津,故称为魏吴逍遥津之战。东吴十万大军为张辽七千人所破,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场战役更深远的意义是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使东吴在政治和军事布局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0)

相关推荐

  • 35个合肥冷知识,你都知道吗?

    合肥,安徽省省会,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常住居民人口约936.9万. 1.合肥下辖蜀山.瑶海.庐阳.包河四个区,长 ...

  • 被水淹没的四大古城,有两个曾是州府治所

    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至柔,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过,水的力量也是非常恐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就有几座被水淹没的古城.古泗州古泗州,不是指今日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而是位于今江苏 ...

  • 商周古国——角国,苏北小国,出土铜器中留名

    商周时代淮夷地区有个以"角"命名的小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周晚期蓼国铜器"翏(liù)生盨(xǔ)",其铭文:"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遹,翏生从- ...

  • 水经-桑钦(全文)

    水经-桑钦(全文) 卷上 河水 昆仑城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增之中也,其高万千里.河水出其东北囤,属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出海外,肃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肃流,水又南入葱岭山.河水又西径剧真国北 ...

  • 三国解局|烽火合肥城:究竟是谁吓退孙权北上雄兵?非虎将张辽!

    作者简介:芥末老生,天津人,文史爱好者.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惟愿能借鉴过往的正确逻辑,使做人做事皆可恰到好处. 荆州三分(二) 建安十三年(208年)12月,曹军兵败赤壁,主力狼狈撤往荆州北部,周 ...

  • ●卷三十 ○淮水(3)

    淮水又东,右合沘口.(朱讹作左合批口.戴.赵改沘 口而作左合同.会贞按:左当作右,以沘 水在淮水之右也.按<沘 >.<泄>虽分为二篇,然<泄水经>云,北与沘 水合, ...

  • “成德县古城”之谜

    寿县 安徽省寿县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人文荟萃.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据史书记载,在今天寿县的土地管辖的范围内,不仅仅有寿州古城,毁于元末的安丰城,还有仓陵古城,成德县古城.寿州古城和安丰 ...

  •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考略

    <水经·谷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谷水注>(卷十六)是研究洛阳地域最重要的基础性历史文献之一.本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的模糊性), ...

  • 《水经•甘水注》考略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鹿蹄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鹿蹄山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 ...

  • 《水经.斤江水注》略考

    △斤江水出交阯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 <地理志>云:迳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王成组认为郦注最后五卷分散的支流,构成相当完整的鬱(今简称郁)水与溱水两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初稿)--《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卷四十 ○渐江水 A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北迳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十)----《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2 江水东迳上虞县南,王莽之会稽也.本司盐都尉治也,地名虞宾.<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九)----《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D2 江水北迳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八)----《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2 浙江又东迳柴辟南,旧吴楚之战地矣.备侯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吴故从由拳.辟塞渡会稽,溱山阴是也. 柴辟(亭),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汉书·地理志> 会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七)----《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7 <吴越春秋>云:句践炼冶铜锡之处.采炭于南山,故其间有炭渎.句践臣吴,吴王封句践於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县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长湖中.晋车骑将军孔敬康少时,遯世栖迹此山.湖北有三 ...

  • 《水经注》里的浙江(六)----《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A2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五)----《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E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