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03 川藏线上的移动课堂
上课了!
——※※※※※※——
01 知识点:进藏
西行的第三天,进藏正式开始,网络教学同步上线。以下是本节课的预备知识点。
游客进藏的方式有以下八种:
飞机:速度最快,空姐是沿途的主要风景;
火车:速度第二,但青藏铁路沿途地貌较单调;
汽车:大巴、自驾、包车等,可欣赏沿途景色,后两者自由度最高;
摩行:骑摩托进藏都是铁人,想想刺骨寒风打在脸上是什么感觉;
骑行:相当流行的进藏方式,以年轻人为主;
徒搭:徒步+搭车,徒步是假的,跟着混是真;
重装徒步:纯背包客进藏,带着帐篷负重几十斤,随走随歇,目中无人,都是些神人;
磕长头:部分去拉萨朝圣的藏人采用的特别模式,走三步磕一次头,时间较长,身体锻炼效果最好。
西藏是个土地面积超大的省份,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分布在西藏各处。飞机和火车直入拉萨,所能观赏到的颇为有限。如果旅游时间充裕,最好走公路出西藏。
入藏的公路有五条:
川藏线:四川成都——拉萨
滇藏线:云南昆明——拉萨
青藏线:青海西宁——拉萨
新藏线:新疆叶城——拉萨
中尼线:尼泊尔加德满都——拉萨
以上仅为干线公路,还有一些进藏的支线,干线公路也有多个分支。比如川藏线就有平行的南北两线,青海也可以通过玉树方向进藏。
以上几条进进藏干线中,川藏线名气最大,它也是延续了昔日茶马古道之一的传统路线。川藏线通行难度略高,但路径最短,沿途风景也最优美,是初次进藏的首选。
雅安·318国道旁的茶马古道雕塑
02 国道318
我们的行程也是从川藏线开始的。
今天计划从成都出发,终点为四川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行程约400公里。
早上7点驶离成都,进藏之路自此开始。120公里高速到雅安,之后转入318国道。
318国道可谓大名鼎鼎,很多人认为它就是川藏线,起点成都,终点拉萨。然而,有多少国道仅仅连接两个省?国道大多是跨越东西南北的大纵横。318国道的两端分别是上海的吴淞口和西藏的樟木口岸(中国尼泊尔边境国门),包括了川藏线和中尼线两条进藏公路的大部分。
传统上认为,进藏的起点是从雅安高速转入的318国道,将成都作为起点颇为勉强,只是用省会来撑门面罢了,与滇藏线号称从昆明开始是一个逻辑。
成雅高速
若不是几年前的大地震,雅安也未必有现在这等名气。历史上雅安的地位并不低,它是在建国后被撤销的西康省的首府,更是汉藏交流的桥头堡。传统上由四川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始于雅安。
年纪最大的华哥作为蓝天救援队队员,两年前来此参加了雅安大地震救援工作,他向我们普及了一些救援知识。这种工作有较高的专业性,更需要很大的奉献精神。聊过之后,华哥的形象在我面前又高大了许多。
沿岷江支流上行,道路变得崎岖狭窄,江两岸高山耸立,岩壁几近90度,在这种地质环境下开山筑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道路的质量越来越糟糕,也可以理解。
318上挤着各省车辆,有大批自驾的轿车、越野车。朝着拉萨方向道路的一侧,一群群的骑行者绵延不绝,装扮都很专业的样子。跟随着车流人流一路前行,我们进藏的情绪也就慢慢升腾起来。
雅安大地震的严重程度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大,残垣断壁并不多,重建工作仍在进行,一路上遇到大批工程车。到了通往芦山县城的三岔路口,才看到些废弃的桥梁与房屋。
芦山·残垣与废桥
过雅安、芦山县,下一站是天全县,318国道在县城中穿过。路旁冒出大批大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女生靠前,男生躲后。他们各个伸出大拇指,满面微笑与渴望地面向一辆辆擦肩而过的进藏小车。
那一瞬间,我还以为自己是要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正准备打开车窗接纳热情的人民丢进来的苹果、馒头,领头的李兄提醒道:“别理他们,是徒搭蹭车的大学生。”
我猜测,这只队伍如果不是最后带上了我,几位热情的老驴友到这里一定会带让一两位女大学生上车。想到这,作为一位大学教师,我顿感羞愧。
出了天全县城,路面时好时坏,拥堵时常发生,有些路段的险峻,在内陆也难得一见,川藏线开始露出了狰狞的一面。
拥堵残破的川藏线
03 二郎山
中午,开到了二郎山下,在山腰的路旁青年旅社解决了午饭。此地是入藏骑行的一个重要休息站。此时的旅社里空无一人,骑行者都已出发,下一批尚未到来。我到旅社里面逛逛,鉴赏了满墙涂鸦。涂鸦是川藏线上青旅的一道风景,这就是所谓的乐观主义吧,其实很多骑行者过不了面前的第一道考验。
青旅中的涂鸦
第一道考验就是二郎山,海拔2230米,是川藏线上第一座高山,与后面的高山相比,其实相当低矮。按照骑行人的说法,二郎山才是川藏线的开始,之前的行程没有难度。
二郎山隧道约四公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在当年建设的时候可不容易。如果没有这隧道,翻山的难度会更高。在隧道前,自驾进藏的游客都会停下来留影,这应当是每个首次入藏人的心态吧,兴奋中带着忐忑。
二郎山的名气还要归功于几十年前的那首流行全国的歌曲,我只记得头两句:“二呀嘛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后面的不记得,也用不着记得。
二郎山隧道
04 泸定桥
下午三点到达泸定县。
泸定县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我以为这里会有很多藏人,但街面上却看不到,泸定更像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山区的小城镇。专程来此,就是要看看那著名的泸定桥,该桥建于康熙年间,乃昔日四川入藏之要津。没想到还要收门票,按理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应当收钱。不过,我们也架不住以XX 主义敛财的人。
泸定桥
桥下,在湍急的大渡河畔,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真正意义的藏人,是位身着袈裟的胖大喇嘛,脑瓜子通红锃亮。另一位看不出民族的中年妇人,拎着一桶活鱼,在喇嘛的带领下到河边放生。喇嘛满面微笑,口中囔囔诵经,妇人一脸虔诚。此刻,才第一次感受到西藏的气息。
泸定桥下的放生
05 康定溜溜的城
五点过康定市,甘孜州的州府。
康定旧称打箭炉,虽为州府,规模却比不上内陆一座县城。昔日,康定为西康省首府,川藏线在民国时期名为康藏路。因此,在最传统意义上,康定才是进藏的起点。
知识点:西康省
西康省建于民国,延续了清代计划中的建制,最初首府为康定,后因地质灾害迁于雅安。该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撤销,政区划入四川和西藏。
康定·茶马古道雕塑
康定城里挺多人身着穿藏服,喇嘛也更多了。不知为何,觉得这里人怪怪的。刚开始进藏,观察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心理适应也是如此。
康定情歌才是真正美妙的音乐,与其相比,那个二郎山什么的就像一头叫驴的欢声。学习艺术,必须能够感受到什么是优美,什么是丑陋,这是基本素质问题。
因此,每当冯老师说对你的设计、照片只做一个字评价:“丑!”就别再问为什么,自己去面壁检讨,我懒得解释。看丑东西本就是痛苦,再描述它为什么丑陋更是一种煎熬。
知识点:康定情歌
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歌曲,康定情歌代表中国音乐艺术被刻录在金制唱片上,由美国旅行者2号装载送入外太空,已在宇宙中飞行了几十年。不知外星人有没有机会听到。
自驾从成都出发,第一个休息站多为康定。我们队伍中的老司机相公绝不甘休,那个阵势是想一口气开到拉萨,反正他也不关心拉萨到底有多远,只要车不停就行。
06 折多山
六点,过折多山,这是第一座高海拔山峰,有4200多米。此山为大渡河与雅砻江分水岭,更是传统意义的藏汉分界线。
注:本篇多次提到藏汉分界线。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条模糊的势力范围线总在变动。到了折多山这种高海拔,昔日农耕的汉人就再也过不去了。
在这里才见识到长坡有多么危险,载重大卡车的刹车系统扛不住,必须装载喷水系统降温。因此,漫长的盘山道上弥漫着烧焦橡皮味道。我们的车在海拔4000左右时踩油门没有了力道。路上依然有坚持着的骑行者,有的已开始推车前行。如果在折多山就不得不推车上山,就是意味着骑行可能已经结束。
知识点:骑行入藏
据说每年旺季时,川藏线上每天约有一万骑行者。最终能全程骑到拉萨的只占百分之十七,很多人途中放弃了,也有不少边骑行边坐车。川藏线上有专业的面向骑行者服务的面包车,只要你累了,坐在路边不要多久就会有这种车开过来,交钱将自行车丢在面包车的顶上,就可以舒舒服服坐向下一站。因此,当有人告诉你他曾经骑车进藏过,你点点头就行了。
到了折多山,川藏线路段才走了十分之一,一半以上骑行者已被淘汰。特别提醒:骑行是最危险的进藏方式,恶性事故太多了,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见诸新闻报道。
我们这个队伍中,总指挥李兄很是沉稳,另外两位却喧闹快活,经常互相掐架。尤其是主司机相公,没人理他就自己找乐子。到了这么危险的路段,热情的相公依然经常单手驾驶,对外面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很多骑行者也会回一个手势。不过相公经常会做出莫名其妙的举动,比如对着一头牦牛打招呼。
骑行虽然辛苦、危险,但比起那帮徒搭的家伙们值得尊重得多。骑行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自我挑战,说不定哪年我也会骑行入藏,我也会希望在劳累饥渴中看到有人对我竖起大拇指。
终于在云中开到了垭口(公路在山峰的最高点),五色风马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车外只有4度,到这里才理解为什么野人同学在帮我准备进藏装备时,大夏天还硬塞给我一件薄羽绒服。还是男人对男人更体贴入微。
折多山垭口
西行教室·风马旗
即经幡,分红、黄、绿、蓝、白五色,分别代表火、土、水、天 、云,为藏族的五行。经幡上印有经文,在空中飘摆,就代表向上天传送经文,风马旗抖一次算是读一遍经,风越大效率越高。故风马旗多被绑在风口处。
07 进藏了!
坐到车上并没有任何高原反应迹象,下车照相,即刻体会到眩晕感,多走几步,心跳加快,喘息变重,也就是见到心动之人的感觉吧。其实也没什么,停一会就好了。
过垭口,景色立即为之一变,绿草如茵、山清水秀,建筑都是藏地风格,路旁的居民穿着藏袍,与康定那边完全不同,给人一种跨越国度的新鲜感,这种感受只有在长途旅行中才能体会得到,是旅行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这里依然是四川,但已经是真正的西藏,我们终于进藏了,梦想成真。
在尘土烟雾漫天的拥塞的318国道上开行一整天,到这风景如画的西藏,才知道付出是值得的,才知道为什么人们会不辞辛苦来到青藏高原。
晚上七点,到达新都桥,入住龙门客栈。
客栈的房主是藏人。第一次与藏人面对面交流,感觉挺不错。晚上吃牦牛肉、喝酥油茶、饮青稞酒。
西行教室·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谓之“羌”,就是青稞酿制的米酒,颜色淡黄,酒精度为3%左右,口味还不错。西藏内有卖青稞白酒的,那是骗人货色。在西藏高原上沸点太低,无法采用蒸馏技术制作白酒,所有青稞白酒都是四川低海拔地区生产的,运到西藏来骗游客。
饮酒后心跳明显加快,之后头痛,高反来了。
挺不住了,下课!
修订版后记
本篇是个尝试,因为不喜欢流水账式的游记,故而以上课作为变化与调剂,后来觉得这种风格过于咄咄逼人,也没再用过几次。
本次修订删除了千余字,主要是关于西藏和卢沟桥历史事件。以前可以发,现在再这么写就是找南墙撞。近几个月,笔者发布的《西藏纪实》系列中,《泸定桥下的放生》和《川藏线上的两组茶马古道雕塑》,都是对这段旅行中的几个片段的描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阅读。在《地图故事:藏人丁真为何是四川人?川藏咽喉理塘的三百年归属史》中,对本文中反复出现的汉藏分界线与西康省的历史做了更清晰些的介绍。
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的过程不仅是旅行的当下,理解的发酵,可以有很多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