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台风”中的大陆盆景(二)

作者:张锋
特别值得推崇的当属贺淦荪先生创始的“动势盆景”系列。倒不是他发明了“风动”和“树石”的表现手法,而是他受到启发之后二十多年来力耕不辍,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日积月累,不断探索、充实、积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关于“动势盆景”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一批代表作品。
考其意义,他成就了一个有着崭新风格的盆景流派,这一流派已不限地域,以长江中游为轴,伸向四方;建构了“动势盆景”的理论体系。而且后者才是真正有着传世意义的东西,因为它不仅为同时代的好者指明了门径,还作为一种奠基,替后人的发展、丰富以至翻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这方面,即便台湾和海外的众多师者也是无从企及的。至于大陆盆景其他方面的成就,笔者实在无力尽述。只能就我阅读盆景的一些体会和感悟继续作一个交代,以就教于方家。首先,从大面积看,盆景制作有可能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剧事业。
不少盆景坊间不啻是“古木屠场”,让人心寒。它可能最终窒息盆景的发展。即便不危及到盆景的存在,也可能使一些山采得来的古木精品变得像“虎骨”一样,虽有客观价值,却让人将它同罪恶连在一起,不具审美意义。
读台湾盆景,我有两个感受:一是养之且不易,二是得之莫求多。逸品、精品以一当十、当百,贪多无益;有缘得到一件桩材,当全心伺候,养活、养壮是第一要务。这应该成为伺弄盆景、关注生命的人的基本意识。
第二,在视觉艺术中,盆景是四维(时空)艺术,造型不唯照片是瞻,否则就如学画。画片耐看,其实物未必精彩。作为空间艺术的盆景,应该追求将精彩溢出镜头,表现平面所无法含纳的虚实景象。
时间维系将树木自然生长的阶段同人工栽培的历程对接,形成盆景的历史,它揭示了盆景是生命的艺术一生命赖力量以显现,表现力量的方式和手法则各个不同。风动式以枝条弯折而干身耸立的刚柔对比显现力量,悬崖式借身垂枝跃而根基稳固显现力量,舍利神枝以枯骨渲染年深月久却枝繁叶茂来显现力量……这些表现方式都是用了逆向对比的思路。
此外,还有正向对比的。如干肌健完而枝叶紧簇、密不透风的,体格壮硕而枝粗如臂、华盖擎天的,不一而足。无论正向反向,都是互为衬托,但是有一点,生机旺盛是盆景美的第一来源,所以,密枝作风受到普遍重视。
相反,“疏影横斜”则是对贫瘠和苦难的记忆,枯枝裂干只是对健康和完美的虚拟。它们是生命的惊叹号,适于深沉的凭吊,不宜安适的装点。
第三,如上所述,手法本无贵贱,学习也要反思。舍利干、神枝其来有自,野生古柏多不成器,以去皮雕刻之法造型,实在是一种补救的智慧。台湾使用舍利神枝与日本的有所不同,前者在“用枯”上,量相对少一些,线条也柔和含蓄一些,基本上达到了“相济”的效果。
日本的有些真柏作品,神枝泛滥,渗出诡秘的气氛,看了让人心惊肉跳,神社烟火似的;有的过于僵硬呆板,迫塞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可见台湾的学习是有所取舍的。一般说来,舍利神枝作品的枯荣对比,在面积上应该“荣”(包括树冠)大于“枯”不然,树相显现出来的生机就有问题,毕竟“枯”是衰败的写照。
另外,制作舍利的作品体量上尽量粗大些,否则就不合自然规律,野外的树木出现舍利者多为古树。试想若将一株手不盈握的柏树去皮丝雕,岂不惨不忍睹!诚然,近年大陆的盆景作品,精彩照片日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用心的读者自然喜不胜受。而拙文多言不足,实在是想引起方家的警觉。“台风”吹得过盛、过久,终究不是幸事,我们也该多有回馈同胞的才是。礼尚往来嘛!

    推 荐 阅 读: 

树石盆景创作立意(一)

观花赏果佳材——山楂

柘木盆景的制作与养护

松树盆景造型(一)

三角枫盆景的制作与养护(一)

三角枫盆景的制作与养护(二)

古老而美丽的盆景树种——水杉

黑松盆景制作技

树桩盆景的放野养护

黄杨高压得好桩

浅谈提高金弹子坐果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