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2

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迭嶂,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沉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视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着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

有了以上的体会,明太祖又来仔细阅读《老子》,感到此书非常深奥,如同浓云遮住的群山,在外面看起来是看不清楚的,这就是他说的“外虚”。但进入此山之后,就会发现山中有许多宝藏,会让人受用不尽,这就是他说的“内实”。为此明太祖不禁采用文学笔法来赞颂《老子》,反映了明太祖读《老子》的兴奋心情。但他知道《老子》的思想精深,从他的这些文学性的描写话语中就可体会出他对《老子》深奥思想的感受。总之,是感受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还又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思想。这就是明太祖当时对《老子》的感受。

不过他又意识到,再深奥的思想也需要加以实行,不能只停留在纸笔和口头上。这就是明太祖这个靠自己的奋斗夺得天下的开国皇帝对《老子》的独到认识,与文人学者注释《老子》是完全不同的。《老子》中所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是对这类文人学士们只把《老子》当作一本书来读,只把《老子》思想的研究停留在纸笔和口头上的严厉批评。

所以明太祖说如果自己也像这类文人学士一样来读《老子》,而不在治国的实践中加以应用,这就等于是“明镜水月”,“虚而不实”,对于治国治天下的皇帝来说,是毫无价值的。明太祖的这一认识,对于人们理解《老子》的本质,是很有启示意义的。所以明太祖深思之后,决定要把《老子》所说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治国治天下的实践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探其一二之旨微”,掌握一点《老子》思想的奥妙。

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洪武七年是公元1374年,这年的冬十二月甲午至甲辰,卽初三至十三,明太祖就在这十天内动笔撰写了《老子注》。通过长期的阅读、思考、注释,明太祖看出了《老子》对于治国治天下的皇帝的真实价值,它并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修身养性以求长生不老的书,而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这就把《老子》的性质从金丹之术改变为治国治天下的政治书,其基础是关于万物之至根的哲学原理。这一认识超越了许多文人学士,使《老子》与皇帝治国治天下的身份完全符合了。

正因为能为《老子》书确定这一性质,所以明太祖来为此书作注就不是文人学士的闲情逸致了,而是与治国治天下紧密相关的重大工作了,其意义又非寻常可比。明太祖的《老子注》似乎没有单行本,只在明代正统《道藏》中有所保留,今天能看到这部《老子注》,真是非常难得而可贵的。

(0)

相关推荐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