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最怕什么?不是孤独,不是死亡,也不是老无所依
作者/同羽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同的人,曾经给过我不同的答案。
我有一个朋友说,她认为人老了,最怕的便是孤独。因为在人生的末路,这段旅程注定只能自己一个人走,这个时候的孤单,是身和心的双重孤独。
身体已经苍老,眼神逐渐浑浊,皱纹爬上脸庞,行动也已经不便,不管去哪儿,可能都是一种奢侈,于是就只能把自己困守在原地。
她说,以前小的时候,她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村里总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坐在村口看着远方,哪怕什么都没有,可是却能这样坐好几个小时,甚至是一下午。
她不明白老人的目光中,究竟在渴望着什么?
她后来才明白,他们什么都没渴望,却也在渴望已然失去的一切。
这种孤独里,带着一种浓浓的宿命感。
老人也会有孩子,但是孩子长大,却终究只能和自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偶尔回头张望,一辈子都在各自赶路。
而爱的箭头,也总是无限向下偏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多数人忽略的总会是“老”这个字眼,新的生命带来的活力能够给人惊喜,而老去则意味着腐朽。
腐朽这个字眼,伴随着的也总是让人心情低落的情绪。
所以,我听见有的人说,老了以后,最怕的是死亡。
当我们还拥有大把时光的时候,可能会认为死亡会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字眼,但是时光匆匆,后来你总会惊觉,在不知不觉中,岁月流逝的速度比你预想要快,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是数个春夏春冬。
在这个万物更迭的轨迹里,随之离开的还有自己的青春年少。
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会害怕未知的东西。
而死亡,便意味着未知和空白。
所以,当说起这两个字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下意识逃避,也会害怕自己真正面临那一天时的无助。
我不止一个朋友说,自己某天晚上躺在床上,想到自己终究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事实,便不由得悲从中来,无法自拔,以至于悄悄哭了起来。
这是年轻的人关于死亡的杞人忧天。
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真正走到生命暮年的老人,反而很多都已经看开这件事,不再执着于这个问题,而是回到生活本身,认为活一天就过好一天日子,不用去管那么多,顺其自然便好。
自然,也没有很多悲伤,而是将其看作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坦然面对。
并且,痕多真正上了年纪的人,这种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心态,并不是单独的例外,反而是一种普遍。
我还听见人说,人老了最怕的是老无所依。
老有所依是每个人的期盼,这种依靠,除了指的是作为孩子,在生活物质上的一定帮助,实现基本生活的保障,更多指的还有精神方面的依靠。人活一辈子,活的便是精气神,是一种信念。
如果老了以后没有此种依靠,活着的意义也必然会因此大打折扣。
周国平说:“好的心态,不是傻乐,不是装嫩,而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豁然开朗。”我们总是喜欢在时间的基础上,赋予年龄一些觉悟和豁达。
然而,这不过是关于老去最为完美的一种设想而已。
不是每个人的老去,最终都能够体面,并且能够超脱于物质之外完美契合到精神,能够站在躯壳之外,笑看自己满头华发,满脸皱纹,却依旧能够心态平和,天然欣赏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道风景。
这只是一部分人的幸运。
人这一辈子,到了最后总是伴随着孤独,老无所依也不过是个相对词而已。
有些人,即使自己儿孙满堂,但依旧可能会在老年独守空房,孩子们偶尔能够回来看看,就已然是一种奢望和幸福。
等待,成为此时的一种主旋律。
我想起南京的一个81岁独居老人,曾经在死前写过遗书,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我于昨夜去世,走时心如止水。原本,他这样写,必然是以为自己去世这件事第二天就会被发现,谁知竟然两个多月才被邻居发现。
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月中,老人的孩子没有联系过他。
如此,老人该是老有所依还是老无所依呢?老人是有孩子的,也有着依靠,但同时也是孤独的。
人生中,总有一些年纪是属于寒冬时节的凛冽,而落在个人身上的雪,最终也只能是自己默默承受,谁也帮不了。
所以,最为可怕的不是老无所依,我曾听见好几个老人说过类似的话:“人老了,最怕的其实是活不下去,却也死不了,个人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就这样消磨着时间,自己受罪同时也拖累子女。”
这才是最为残酷的地方,当行动跟不上思想,一切都受困于一副衰老的躯壳,很多时候就连生死都由不得自己。
此时的活着,只为一口气。
想起家族里一个70多岁的老人说:“我只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够吃想吃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能笑,也能说,一切就都不算太糟糕。”
老人平时一个人住在家,心态蛮好,整天乐呵呵,种点小菜,没事同镇上的老人聊聊天,小辈偶尔回去探望,日子显得不那么无聊。
而一旦失去健康,才是老了以后最大的阻碍,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心态也可能会面临种种崩溃。
所以,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不要任意挥霍自己的身体,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
谁也无法避免老去,这是一件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事。而这个过程,不过是生命的一种自然更迭,最终都得习惯。
-END-
和每个来这里的人谈爱说情,但无关风月。点击上方关注,欢迎来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