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成绩从40到85的逆袭,就是搞清了这个道理
明明同一类型题目做过多次,为什么一接触新题仍然不知如何下笔?
作答归纳概括题到底要不要加小标题?
我发表过不少文章,为什么写的作文就是得不了高分?
参考答案都有道理,到底该相信哪一个?
有的说解题别想多了,有的说别想少了,到底想多少算多,想多少算少?
……
申论备考各种各样的困惑,让许许多多的考生痛心疾首。因备考困惑而走了不少弯路甚至错路,浪费了许多本就紧张的备考时间,更是许多考生的切肤之痛。
我“自我感觉良好”,备考前认为闭着眼睛都能考70分,但被申论“折磨”一段时间后,发现50分都是一个大坎,多次模拟考试都在40分上下徘徊,焦虑,抓狂,甚至狂躁不安。
首次接触申论时,对于申论备考就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前辈们零敲碎打地画上几笔,培训老师故弄玄虚地画上几笔,越画越多,白纸上的线条也越来越凌乱。
加之理解与讲授、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消化吸收的落差,一开始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梳理、反思,没有解题的主见、主意、主心骨,这张白纸就会被画得乱七八糟。
最要命的是,我们提供了一张白纸,却感觉谁画的都有道理,于是就无休无止地参加各种培训,无休无止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无休无止地讨论各种具体问题,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几乎为零。
备考的前半程,我们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攻读,但备考情况却收效甚微。在焦虑、迷茫、烦躁甚至狂躁中,我们开始进行检讨和反思,逐渐弄明白一个道理:努力十分必要,但却不值得炫耀。如果备考方向偏离,越努力越窘迫。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努力,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经历痛苦的“折磨”,我们慢慢得出一个结论:申论备考必须警惕和摆脱“钟表定律”!
什么叫“钟表定律”?如果只用一块钟表计时,我们不会纠结到底是什么时间。当用两块以上钟表计时,就不知道到底什么时间了。以此类推,计时的钟表越多,就越不知道到底什么时间,就越纠结、越困惑,不知道到底该相信哪块钟表。
如果申论考的是数理化,我们不会纠结、困惑,因为数理化答案具有相对唯一性。换句话说,计时的钟表只有一块。
如果申论是知识性考查,我们也不会纠结、困惑,因为知识考查的答案也具有相对的唯一性。换句话说,计时的钟表也只有一块。
然而,申论考的偏偏不是数理化、偏偏不是一般性知识,答案不具有相对的唯一性,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各种参考答案可谓“百花齐放”,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换句话说,面对很多块钟表,不纠结才怪,不困惑才怪,不烦躁才怪,谁也不例外。
“钟表定律”作用的结果是什么呢?刚刚形成的解题思路一次又一次地被颠覆,或者一直形成不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所以,有不少考得差的不知道为什么考得差,不少考得好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考得好。
难道,申论备考就无法跳出“钟表定律”了吗?
实际上,申论备考是有一块计时准确的“钟表”的,而且从命题规律看,这块“钟表”越来越清晰。
刚开始,我们没有关注、重视,更没有去研究、体会。所以,在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过程中摇摆不定,感觉谁讲得都有道理,但又用不好这些道理。
老话讲,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无论应对什么考试,无外乎摸清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命题者意图,另一个是阅卷者感受。只有符合命题者意图、符合阅卷者感受,我们落笔的答案才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最可控的。而申论考试的阅卷者是要通过命题者的培训才能“持证上岗”的。所以,我们要着重把握命题者意图这块“钟表”。
命题者意图体现在哪里?最根本的是体现在考试大纲上!研究考试大纲,是应对一切正规考试的切入点。不研究考试大纲,而盲目地备考,是舍本逐末之举,很容易陷入“越备考越困惑”的窘境。
考试大纲的具体指向或者说具体形式是什么呢?应该是要考查的能力。比如,国考省级以上申论考试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四种能力”。
这“四种能力”又如何考查呢?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给定材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材料为王”。二是通过作答要求。广义的作答要求,包括题目题干、字数要求和具体的作答要求,题目题干是规正作答方向的,字数要求是明确字数限制的,具体的作答要求是规范答案内容的。
因此,申论考试命题逻辑和解题逻辑均是:考试大纲→考查能力→给定材料→题型题目→作答要求→字数要求→考生答案。
命题意图通过考试大纲进行规范,考试大纲又通过考查能力进行体现。而考查能力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给定材料、题型题目、字数要求、作答要求具体体现出来。因此,考生答案只有符合给定材料、题型题目、字数要求和作答要求,才可能符合命题意图。
换句话说,给定材料、题型题目、字数要求和作答要求的集合,就是考生解题的唯一一块最准确、最明确的“钟表”。任何脱离给定材料、题型题目、字数要求和作答要求,而讨论具体答案优劣的做法,都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做法。
大道至简。只要真正理解考试大纲,真正理解考查能力,真正理解给定材料、题目题干、字数要求、作答要求的意思,并转化为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模式,就能从根本上消除解题的困惑。
我们备考之初,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解题困惑,就是没有追根溯源地重视这些、思考这些、理解这些。
总之,在应试的背景下,我们讨论解题、评价答案、形成思路,一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握命题意图。把握命题意图,就是要抓住“考试大纲→考查能力→给定材料→题型题目→作答要求→字数要求→考生答案”这块最准确的“钟表”,彻底消灭解题困惑。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曾经是一个苦苦挣扎的申论考生,十分理解和懂得一名考生的困惑和焦虑。当拿到申论85分成绩那一刻起,就发下宏愿,要将自己备考的认识和经验分享给后来人。
没有确切探索,不敢“诲人不倦”。又经过几年的思考、探索和沉淀、升华,才敢以此启迪后来人,也算是学习成果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