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行(35)--老田家的零星历史
母亲是在青岛出生的,而且出生的时候距离卢沟桥事变发生才只有十天!
我小的时候,很少听母亲谈起她的家庭,健谈的母亲为什么很少说自己的家庭,我还是到了成年以后才明白,在那个贫农的成分就是一块金砖的年代,母亲说得越多,应该是非就会越多。
母亲说青岛的老宅还在,但早已经分给了不相识的人,那家住户也说,经常会有田姓的人去拜访,而每次他们都会热情的接待,下一次去青岛,我一定也会去那里看看,毕竟,那是母亲出生的地方。
因为当时的青岛要焦土抗战,在襁褓中的母亲跟着家人辗转了很多地方,只是为了逃离被日本人先后占领的青岛等地,记忆中,母亲告诉过我,她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深得家人的宠爱,于是上房爬墙男孩子会干的事无所不能。
我一直很奇怪母亲为什么谈到父母的历史总是用,可能,大概这样的词汇,相比于父亲来说,父亲对家族的历史清晰很多,而我,因为和爷爷奶奶相处过很多年,也会在父亲的记忆里想起他们对我讲过的故事,而姥爷,我就没有见过,姥姥也只是残存的一点记忆,于是,对他们的解说,就只能等着我的大舅,给我慢慢的写出来,电话里,大舅不停的跟我说谢谢,我说,大舅,谢什么啊,我写了父亲的父母,自然要写母亲的父母,他说,那不对,你是在写我们老田家的历史,我当然要谢谢。
看样子,如果等着大舅给我那段源远流长的历史还要一段时间,我确实不能要求一个耄耋老人用多少速度给我记录下我需要的文字,于是,我就先写下一些零星的片段,让哈尔滨的行程,至少有个开端。
母亲说,姥爷的故乡其实是山东龙口黄县,那里是农村,也是靠种地为生,和现在的农村到城市的概念一样,姥爷一家三出青岛,在青岛开过照相馆,开过修理厂,也开过门诊,因为几进几出,所以,母亲三姐妹会出生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在不同的地方读书,哥哥说,他去青岛的时候,拜访过姥姥家的弟弟,没想到,电视剧大染坊电视剧的原型竟然写的是姥姥的弟弟。
母亲说,她那时候太小了,只知道自己7月出生,冬天就离开了青岛,因为是家中最困难的时候,手巧的姥爷就把自己家的两个箱子,改成了两个车咕噜,大舅和姥爷推着小车一家人步行回到了黄县。
母亲的小学竟然是在呼兰县小学毕业的,初中也上了一半,作家肖红作品里的那段岁月,正好母亲也在那里长大。
青岛宁波路7号,母亲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姥爷和姥姥一家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我期待着,90岁的舅舅,有一天给我一个完整的家族脉络。
图为父母在牡丹江到哈尔滨的列车上
图为大舅家保存着的当年姥爷自己亲手打的柜子
图为“大染房”电视剧主人公原型(姥姥的弟弟)的亲属,王龙基,王兆基,王兆基的夫人还有我哥哥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