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三)

佛教在印度有三种建筑形式,分别为窣堵波(塔)、毗柯罗(寺院)与支提(窟);随着佛教东传,这三种建筑形式逐渐成为典型并皆得以广泛传播。其中,石窟开凿于山崖壁上,其最早很可能起源于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约西元前2133-1786年)之岩窟墓,而在新王国时期(西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演变为石窟;在西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又经波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佛教将其与自身之支提相结合,并加以发展。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窣堵波(塔)、毗柯罗(寺院)与支提(窟)同时随佛法进入中华大地。从此,轰轰烈烈之塑佛像、造寺院与凿石窟运动便登上了中国之历史舞台。

在道教,石窟则并没有可圈点之处。历来隐居者,山居环境多数十分简陋,往往是依势就形地择一可容身之处,几乎都未大规模开凿。随着修行者或离开或仙去,石窟很快便被淹没在大自然里。流传至今,稍有影响力者,可能仅剩山西龙山石窟了。

佛教石窟或石窟寺融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佛徒栖身地于一身,为佛教文化域艺术之发扬与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与精神载体,并成为佛教艺术极为重要之组成部分。此外,《晋书·隐逸传·郭瑀》有言:“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唐)段成式在其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物异》中有言:“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余。”(南宋)戴复古《光泽溪上》诗曰:“风林无鸟宿,石窟有龙蟠。”不难看出,石窟在古代也曾被道教隐逸人士作为修真之场所,但其石窟历来过于隐秘、简陋,不适合修行者群居,也不适合信众朝拜,久而久之,多随历史淹没。

中国版图上最早之佛教石窟分布于汉代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拜城、新和一带)与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鄯善一带)等地;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中国北方先后产生了两次造像高峰;西元八世纪中后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又一次造像高峰。

石窟或石窟寺最初是释迦牟尼及众弟子坐禅之场所,早期称为“石室”。东晋高僧法显(西元约337-422年)去印度求法,于西元399-412年间历游印度与斯里兰卡,并写下《佛国记》一书,其中记载了许多石室或石窟,如:

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搏删西南向,佛留影于此。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着,转近转微,仿佛如有。(《佛国记·北天竺·到那竭国·僧伽梨精舍》)

从此东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佛坐其中,天帝释将天乐般遮弹琴乐佛处。(《佛国记·中天竺·到摩竭提国·小孤石山》)

第一段说明那竭城南半由延之处有一石室,靠近山之西南方向,佛祖留影于此。第二段说明再向东南行走九由延路程,可至小孤石山,山顶有一石室,门洞面朝南方;当年佛陀曾坐于内,天帝释带着乐神般遮来此石窟为佛演奏音乐,使佛愉悦。

随后在唐太宗时期,玄奘法师因求法而远游天竺,其所撰之《大唐西域记》亦记载了大量石室,多为佛与弟子之坐禅场所;其中记述摩揭国王舍城附近之“石室”时,有言:

伽蓝北岭上有数石室,质子习定之处也。其中多藏杂宝,其侧有铭,药叉守卫。(《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质子伽蓝》)

中国石窟(寺)兴起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元304-439年,又称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西元420-589年)达到历史顶峰。各地之石窟不但对古印度石窟造型既有继承,更有发展,窟形类别与洞窟题材要比印度多很多,内容也更丰富;此外,由于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窟主群体也较为复杂,其石窟寺造像功用思想亦比印度石室要复杂得多。

另一方面,佛教初传时,为谋生存发展,不得不杂糅中国故有之神仙信仰与仙道文化,并逐渐融合儒家之忠孝等思想,这在佛教石窟造像中皆或多或少有所反映。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佛教界盛行禅修活动。由于习禅需要观像,故众多洞窟之开凿造像是为僧人观像需要而设,同时佛、千佛、故事画等造像也均属观像之内容。而洞窟图像之表现,显示出这一时期洞窟严密之思想性与功能性实践特征。

由于地质与宗教教义等原因,石窟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亚洲。

亚洲佛教石窟分布图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非民居石窟建筑遗址共有十一处,分别位于五个国家。这十一处石窟,有四处位于中国境内,分别为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入选)、重庆大足石刻(1999年12月入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年12月入选)、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年11月入选);有四处位于印度境内,分别为阿旃陀石窟群(1983年入选)、埃洛拉石窟群(1983年入选)、埃勒凡塔石窟(1987年入选)、温迪亚山脉比莫贝卡特石窟(2003年入选);其他三处分别为柬埔寨吴哥窟(1992年入选)、韩国石窟庵(1995年入选)以及北非国家利比亚之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1982年入选)。

中国佛教石窟分布图

(0)

相关推荐

  • 水泉石窟 | 北魏龙门的”卫星窟”

    洛阳,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地处天下之中,自古以来皆是四方必争之地.洛阳还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官办寺院所在地,东汉"明帝梦佛"后始有白马寺.北魏平城迁都洛阳后,皇室延续佛教信仰 ...

  • 亮相央视2021年春晚的天龙山佛首是什么来历

    ▌从日本追索回国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佛首,曙祥摄于鲁迅纪念馆 2月11日晚,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现身,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 ...

  • 第三批国保--石窟寺

    第三批国保---------(二)石窟寺(共11处) *********************************** 1.孔望山摩崖造像 东汉                        江 ...

  • 三大石窟怎么选,一篇文章帮帮你

    三大石窟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后来与麦积山石窟又并称为四大石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往往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这期间佛教兴盛. 石窟艺术来源于印度, ...

  • 石窟揽胜|平凉的石窟造像

    读懂一座城 从博物馆开始...... 关注      甘肃平凉云崖寺石窟7号窟北壁左侧.温润慈悲,静谧安详,举手投足间尽是似水的悲悯,将庄严与柔美融合得恰到好处.自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便开始建造,其意义不 ...

  • 从陶佛眼到昙媚造像题记:云冈博物馆巡礼下篇

    从陶佛眼到昙媚造像题记 云冈博物馆巡礼下篇 云冈博物馆馆内所展示的文物,多为建国后云冈石窟窟前.山顶历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也有近年来征集到的流散文物以及从海外回归的文物.目前,馆展文物约500余件, ...

  • 行走丨云岗石窟

    深秋, 从包头出发,去大同云岗石窟.一路向南,儿子女婿驾车,行驶于景色不同的塞外内今古地域话语中. [1] 云冈石窟建于北魏鲜卑族拓跋珪建都平城时期.那时大同便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 ...

  • 西方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

    古希腊与罗马的影响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Pythagoras(毕达哥拉斯,约西元前580-约前500)认为"万物皆数",且宇宙之组织是数及其关系之和谐体系,而任何数皆可公度,即数可 ...

  • 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二)

    藏传佛教建筑及其布局(下)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都是当地之行政中心.如萨迦寺.布达拉宫.哲蚌寺,先后是历代西藏政权领袖达赖喇嘛之住地,也是西藏政府所在地:寺内有办公用房,布达拉宫内还有 ...

  • 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一)

    藏传佛教建筑及其布局(上)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藏地之藏语系佛教分支.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之形成 ...

  • 保持两千多年前原貌的埃德富神庙 探秘古埃及文化之旅(十三)

    保持两千多年前原貌的埃德富神庙 探秘古埃及文化之旅(十三) 南山樵夫2018-06-13阅读 265 埃德富神庙(Temple of Edfu:又作荷鲁斯神殿,Temple of Horus)是位于埃 ...

  • 回顾2020飞驰环球文化传播集团文化系列活动之十三

    飞驰环球文化传播集团于2015年在京成立,集团拥有专业的策划.包装设计.宣传推广.创意创新精英团队,并联合国内外千余家网络媒体联盟,以互联网+文化产业为核心,以"开拓.创意.创新" ...

  • 本市热点:《讲好中国故事》边疆行:文化活功之十三:云南丽江行

    挖甲二車独之是摩梭族的骄傲 讲故事之前,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丽江摩梭族最优秀的青年学者挖甲二车独之. 挖甲二車独之,是人的姓名. 挖甲:是摩梭人家族的姓氏: 二車独之:是摩梭人给自家孩子取得名字,像征金 ...

  • 中国古代音乐之心理意象

    <汉书·律历志>记载: 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 用不同材质做出不同乐器的种类,例如皮制做了鼓,竹子制造管状的笛子等. ...

  • 【水文化】“水”意象的隐喻衍生机制——兼谈中西方“水喻”文化差异性

    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隐喻对人认知过程的充分描述和解释,能反映出思维方式和文化现象的独特性.对于崇尚自然的中国文化而言,隐喻对文化理解的作用更为重要.透彻理解文化的根隐喻就意味着走入了中国文化 ...

  • 淮镇年文化之一: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

       淮镇年文化之一: 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 赵刚 在庚子年腊月二十三日这天,河北作家韩咏华女士从微信中传来她的<庚子小年感悟>的诗,其诗云: 料峭东风料峭寒,序节转瞬又新篇. 麻糖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