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终于理解为何经典能广为流传,那些藏在历史书堆中的宝藏
最近在重新读《论语》,再次读到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在千年以前就教导我们说,要时时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
结合生活中的点滴,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前段时间在给哥哥做古诗背诵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深刻领悟到时不时地间隔不同时间反复诵读的威力,从科学角度去理解,最为大众认可的是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理论,这个概念是现代人们从结果去反推,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经告诉过我们要“温故”,要经常去学习学过的知识。
然而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作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虽然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真正能践行的又有几多呢,我相信已经真正践行这些先贤哲人流传下来的方法的人们,肯定已经享受到这些实践带来的巨大的收获。
回望历史的长河,这样的经典词语句有很多,有些我们记得很牢固,有些我们也有深刻的体会,但更多的我想可能还是停留在记忆当中,更多的结果是“这是一句话,而不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实践的事情”。
由此,我觉得确实很有必要去重读经典,去重新发掘那些藏在经典当中的为人处事,教学办法,以及更深的东西。
历史里面埋藏了很多很多的宝藏,等待着后人们去发掘。
当我们小的时候,缺乏指点的我们可能从来也不知道这些话它饱含这么深的意义,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去知道一句话当中能蕴含这么深的内涵,只需要记住就可以了。
之后,等慢慢长大,经历慢慢多了,体会到的事情多了,经历的事情更多了,他就能重新翻找出记忆中的这些话语,重新去寻找里面包含的力量,这样的感觉真的挺好的。
当然。所有的所有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知道它,然后你要知道它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经典东西灌输到他的脑海里,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拒绝而退却,也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抗拒而放弃。
当孩子记的东西多了之后,所有的知识形成连接,那么我相信孩子自己的世界观会越来越完整,他对世界的看法也会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