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帝,却只有4位皇帝举行过帝王婚礼,到底藏着哪些秘密?
如果说古装剧占据了中国影视界的半壁江山,那么清宫剧无疑又占了古装剧的半壁江山。但大量清宫剧的上映其实并没有使观众对清代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反而产生了许多误解。皇帝大婚这样的国家级重大典礼仪式也时常被误读,有关礼仪则全然被抛却。
一、国家最重要的典礼仪式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礼”文化,《礼》被视作“六经”之一,《礼记》中对婚礼的每一步仪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按《礼》的记载,结婚典礼不仅是夫妇二人从此合法地在一起生活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结婚意味着“上以事宗庙”,即表达对祖先血脉的继承与认同,“下以继后世”,即可以在继承祖先血脉的基础上再将其延续下去。
影视剧中的乾隆婚礼
皇帝的结婚典礼被视作天下同乐的重大典礼仪式,也是所有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享受这种待遇。那些在太子时期就结婚亦或因意外而中途即位的帝王,就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在清代共有四位帝王冲龄即位,分别是顺治、康熙、同治与光绪,他们的成婚大典为后人了解清朝皇帝的婚礼仪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顺治帝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清朝的各项制度正在草创阶段,一切规章制度与典礼仪式大多不完备,只能继承挪用大明制度。因此,顺治帝的婚礼其实并没有太隆重且特色很少。至康熙时期,大清已结束了之前的不稳定时期,也就是在康熙时期,清皇室的婚姻大典仪式才算是正式确立。
少年康熙成婚
二、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皇帝的结婚典礼是国家事务,因此要成立专门机构来负责一切筹备事宜。除日常杂事之外,皇帝结婚还有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参与,即负责“沟通”上天与人间的机构——钦天监。婚礼的每一项仪式所举行的时间,都必须由钦天监进行测算,各机构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婚礼的筹备事宜。
按中国古礼来说,结婚典礼共分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清廷并没有对此全盘接受,而仅采用其中的“纳采”与“纳征”两项,“纳采”一般指男方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纳征”则一般指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简而言之,前者是定婚,后者是下聘。但这显然是一般人家的结婚仪式,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显然不可能这样简单。“纳采礼”也是皇帝向皇后家提亲,但皇帝是不会亲自登门的,最多派遣使臣前往女方家提亲。当然,皇后家也不可能像寻常人家那样,对男方家有选择权。在纳采礼的前一天,皇帝还要派专人前往太庙进行祭拜。
皇帝要在结婚前前往太庙祭祀
“纳征礼”在皇室被改称为“大征礼”,是在皇帝、皇后马上要结婚的时候,由皇室派出专使再度前往皇后家,并携带丰富且珍贵的礼物。此次赠送的聘礼与“纳采礼”相比可谓更加隆重,还加入了大量带有满族特色的珍贵特产与礼品,以凸显皇室的满族特色。
聘礼
三、大婚当天
无论是纳采礼还是纳征礼,都是正式大婚前的仪式,真正的重头戏是在大婚当天,而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册立礼”与“奉迎礼”。正所谓“名正言顺”,皇后只能经过册立礼的册封,才算是正式确立六宫之主的地位,成为母仪天下的国母。而奉迎礼则是在婚礼当天前往女方家里迎接女方,在一般人家这是由男方亲自前往的,但皇帝不能亲自去,同样只是选派使者前往皇后家迎接。使者在皇后家需要先代表皇帝对其进行册立礼,并颁发由内阁撰写、礼部制作的刻有满文、汉文的“金宝”,随后才能将皇后迎接回宫。
皇后宝册
迎接皇后回宫的过程也是婚礼最为重要的过程,一般皇后会乘舆从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午门进入皇宫,随后迎接仪仗队摆好架势,准备迎接皇后的到来。王公大臣家的福晋与宫女则要提前赶往坤宁宫为大婚布置现场,并在喜床中央摆放装满钻石珠宝的宝瓶,寓意两人婚姻美满幸福。进入皇宫后,皇后在众人引导下穿过一座座宫门与宫殿,并最终到达坤宁宫,在进入坤宁宫之前还要迈过一个火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节节高升。随后皇帝与皇帝则一同在坤宁宫内行坐帐礼,即夫妻二人端坐床上,面向正南方。
礼毕后,皇帝为皇后揭盖头,并一块吃“子孙饽饽”,也就是饺子,寓意二人能够子孙满堂。
吃子孙饽饽
在洞房后的第二天,帝后二人要一同参加团圆宴,随后皇后要携带后宫女眷前往皇太后与太皇太后那边拜访,皇帝则率人前往太庙等地祭祀,并在太和殿举行“大朝”礼,文武百官则要赶赴大殿对皇帝进行祝贺。至此,皇帝的结婚大典算是正式结束。
文史君说
皇帝的大婚典礼不是简单的个人事务,而是全国性事务。皇帝的婚姻可谓是集各方文化之大成,将皇室文化与民间文化进行最好的结合。尽管清王朝是由满人建立的王朝,但透过其婚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方文化不但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反而日趋融合与融洽。这也表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极大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参考文献
苑洪琪:《乘龙配凤、二姓之好:清代皇帝的大婚礼仪》,《紫禁城》2019年第4期。
宋文:《清代大婚典礼的调和性与清代统治者的多元文化认同》,《故宫学刊》2016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