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自学唱歌的一些学习经验
首先,我认为想唱好声乐中声区是基础,一首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在中声曲。如果中声区的演唱方法正确,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声音潜在的美。有些歌唱者听起来声音感觉怪怪的,主要是中声区声音达不到要求,听上去脱节、不自然,以致于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如果中声区基础不稳固就过早追求高音,就像我要盖楼房确忽略了要打好地基是一个道理。
在练习音域的扩展中,坏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到高声区去,喉咙会越来越用力,直到失去控制。也就是说,高声区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源于中声区。如此发展下去,中声区就会渐渐失去好的音色。如不加以调整,即使勉强维持的高音也会慢慢失去,整个嗓音日渐暗淡。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尤以自认为条件好的男高音歌者受其害最深。
打开喉咙是获得良好中声区的前提。那如何正确的打开喉咙呢?帕瓦罗蒂曾说过:“是开始打哈欠的感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半打哈欠”(哈欠的前面一半)。这时的吸气是深的、自然而舒展的,在这样一个吸气的过程中,喉咽腔会自然适度打开,咽壁立起,软腭稍上提,喉头也同时放了下来,歌唱所需要的共鸣腔体就形成了。
我们往往容易把“打开”等同于哈欠“打出来的阶段”,这个阶段嘴巴张得过大,喉头太撑,声音靠后,不利于歌唱。”这就如同背负重物登山一般,会直接影响到高声区的建立。其次,要认识到深呼吸和打开是同时的,是一个动作、一个过程。其实,半打哈欠相伴深呼吸而形成的打开,正是人类自然生理现象与歌唱状态的结合。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在示范演唱时还经常以极夸张、发出声响的吸气,提示学生注意深呼吸和打开喉咙之间的关系。可见,打开喉咙与深呼吸相结合,才能准确、适度、自然地形成歌唱状态。再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启动”到“起唱”的一瞬间要保持这种“开”的感觉(半打哈欠——喉咽腔开、喉头放、腔体稳),会使声带有一个良好的张力,也能更好地得到来自横膈膜恰如其分的支持,进而得到一个气息声音搭配得当和流畅自如的中声区。以前经常听老师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
这使我很不理解,那么呼吸的艺术是不是包括喉头的位置?因为我认为光就呼吸论呼吸,解决不了发声的问题。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强调打开喉咙,呼吸才能贯通。喉咙不打开就想呼吸贯通,这就很难。”因此,笔者以为准确、适度地打开喉咙,并在开始唱的一瞬间保持住,并很好地搭上气息支点,是造就一个好的中声区的基础,它涵盖了歌唱状态中呼吸、打开、支持、共鸣的全过程。
其次声区的过渡非常重要,指的是为了消除声区之间衔接地方出现明显换音现象而使用的一种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掩盖”、“罩盖”、“换声”、“关闭”等。以下仅就过渡技术运用过程中有所感悟方面的探讨。其它一些共知的原则,比如换声的界点(一般而言在#押2)、a-o-u母音的变化等,就不一一赘述。
撑大中低声区和片面追求音量往往是结伴面行的,这也正是声区过渡建立高声区最为忌讳的。对此我常对学生说:“一个人如若不是发挥自己真正的音质,而是故意地撑大低音及中声区的声音,这样高音是无法唱上去的,即或硬唱高音,发出的声音也是大摇大料的。”又说:“有些男高音在唱低声区、中声区时,把声音撑得很大,还自我欣赏,等到唱高音时,就会感到困难重重。”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条件、音量都有其局限性,应按每一个人高声区声音宽窄的极限与位置来确定中低声区的音量与位置,到过渡时才不致造成困难。我以为这种撑大中低声区的现象,在男高音歌者中是非常普遍的。
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如前所述,“哈欠”打过了头,导致中低声区滞重、撑大。二是因为中低声区的声音较易唱而自我欣赏起来,在基本状态尚不稳固时就过早追求唱响、唱亮,追求大嗓门大音量,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掌握中低声区的发声方法,直接影响过渡技术的运用。再就是,盲目追求戏剧型。
对于声区过渡训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位置正确是一切好的歌唱的基础。这是由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充分协调所产生的效果,是声音悦耳、光彩、清纯的本源。”如果你让声音只停留在口腔里,那将会是一很白、很散,并缺少美感的声音。实际上声音的高位置不光是好听、圆润,更重要的是声音在这个集中、聚焦的过程中,声带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缩短变薄),为声音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声音的这种高位置在各个声区是否一致呢?帕瓦罗蒂说:“我想的是位置是相同的。对我来说位置是永远不变,位置是高的,甚至我在唱低音时也是这样。”显然,那些在中低声区没有位置,到了高音或只在换声点几个音上才注意位置的做法是不妥的。
因为在实际演唱中,中低声区的旋律进行很快就会转移到高声区,而高音前面那些较低音的位置又往往决定了高音本身质量的好坏。只有始终保持声音在各个声区的高位置,声音往高声区去时才能是匀称的,母音变化时才会更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