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包拯(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1062年7月3日宋仁宗嘉佑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北宋名臣。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幹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王若水、李都蔚共同点评: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云浮市大部)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的机会,敛取数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他在州府中书斋墙壁上(“郡斋”即郡守的府第)题写下这首自勉诗,告诫为官当谋正直之道而去除贪欲。
清心寡欲是为人的根本,正直守道是处世的要诀。笔直而秀实的树干,一定会长成支撑大厦的栋梁;百炼的精钢,决不能作弯曲的钩子。仓廪充实,堆满粮食,连老鼠、麻雀也会高兴;田野里寸草不生,连兔子、狐狸也会犯愁。青史上记载着古人的许多经验教训,做官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耻辱,让后人笑骂。
这首唯一流传下来的包拯诗作就是他出仕做官的座右铭。他在诗中直抒胸臆,堂堂正正地表明了自己从政和为人的道德准则——“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也是千古历代崇廉尚洁的清官们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