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765年1月22日清高宗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人,祖籍江苏省苏州市。清朝官员,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若水点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借对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的着力吟咏,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情怀。
诗题《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郑板桥画竹特别有名,他创作了一副竹石画,在画上题写下该诗。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
诗文浅显易懂:诗中赞美了扎根在残破岩石中的竹子,在青山上坚韧地生长,历经千万磨难依然坚劲,管他东南西北四面的狂风吹袭。
郑板桥幼年家贫,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生活困窘。后得朋友资助,科举中第,出官县令。做官期间,鞭挞奸吏,力争赈济,得罪了上司,告病归乡。这首诗中竹子那顽强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的真实写照。
诗中竹子那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更带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带给我们在恶劣的环境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决不动摇的品格。
《沁园春·恨》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词是郑板桥中年落拓扬州时所作,表达了他的愤世妒俗之情。
词的上片,以“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开篇,说花是无知的,不必为之寄情,月是无聊的,不必为之歌唱,酒是没有灵性的,不必为之吟咏,先对诗人们所沉湎讴歌的“花”“月”“酒”这些为事物加以否定,表明自己的不俗。下面“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四句,“夭桃”是茂盛的桃树;“斫”是砍的意思;“煞”同“杀”,减损的意思,词人要把艳丽茂盛的桃树砍断,杀却它的风景,还要将鹦哥煮熟,做下酒菜,他进一步以丰富的想象,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其下三句“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中“椎”即捶,这是词人年幼读书,世事不容,中年仍不得志而发出的激愤之词,他决心要一反常规,不再读书、写字、弹琴、作画、写文章。“焚”“烧”“椎”“裂”“毁”“抹”等几个动词,生动又形象地勾出作者激愤决绝的神态。“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三句,是引用唐代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的传奇《李娃传》中的故事,荥阳公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爱上妓女李娃,流连花巷,钱尽被老鸨设计逐出街头,乞食于市,后被李娃认出,拯救他于困顿之中,郑生科举连中,登第为官,与李娃结为夫妇,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郑板桥对这个风流韵事十分敬佩,借以自喻,表示对封建礼法的蔑视。
词的下片继续写词人自己贫困潦倒,抒发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开头两旬“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写他自已从来就是难以更改的穷命相,儒生的席帽,青衫下瘦骨嶙峋的身材常为人们讥笑,“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旧时迷信说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席帽青衫”是明清科举时儒生的服装。“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四句写家门贫困,冷落孤单,“蓬门”、“破巷”都是贫者所居,而细雨敲打着稀疏的窗棂,夜夜唯有孤灯伴着自己,则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冷落孤寂。当时满清的文字狱屡见不鲜,深重的文化压迫,使他情不自禁地呼出:“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这句反诘将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放出来,是全词的点题之笔。结语“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句中,“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词人郑板桥不肯从俗,被当世人斥为“狂”、“怪”,“癫狂甚”是他自己借而用之,表示决不妥协的精神,这最后几句是说词人自己要取百幅乌丝格纸来细写自己的凄清情怀。
这首词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精神,善于运用反语激词,指责人间,抨击时政,抒写出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