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世间何必求平等
世间何必求平等
刘晓林
世间哪来的平等?对所有物种而言,平等永不存在,人尤其如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轨迹,生而有命,随之出现了运。命为定数,运为变数。而运的变化始终在命的范畴内,概莫能外。
易学是宇宙间伟大的哲学,其认为宇宙万物不离“一二”。白话:一,共性;二,差异性。一二附着在万物身上,永不可离。如果说“一”证明了你我的存在性,那么“二”则证明了你我存在的唯一性。换言:差异性是永恒的存在,其不会因为哪个人而消失,平等只能作为人们追求的理想。
物体(包括人)一旦在宇宙中出现,所谓的独一无二就自然形成(至少人们在内心深处秉持这样的想法)。这种所谓的“独一无二”也就是差异性——生命个体自身、生存环境、受教育状况、社会关系等系列的差异性在事实上推翻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虚妄。
佛家讲“众生平等”,它们并没有做到!等级林立,不平等应有尽有。这不是佛教的错,反而验证了宇宙规律(共性与差异性并存)的正确。每个时代都会有大量“德不配位”的现象,并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我常跟朋友说:部长未必比乡长的本事大,亿万富翁未必比千万富翁的才能高,大学教授未必比中学老师的学问大到哪里去,寺庙方丈未必比沙弥的修行深到哪里去!……这就是真实的存在——因为人这种所谓高等动物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的社会变得更加混沌,无序的社会变得更加无序。
既然不存在平等,那么你我的“天行健”还有什么意义?尽力而为、竭尽所能对改变人生的力量无法估量,因为不平等永远不可能是全盘的不平等。在强者的内心世界里始终认为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就会倾尽全力来争取。《哈姆雷特》中有这样的台词:“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唐末五代的冯道(882——954年)在《天道》一诗中则言:“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你我的前半生当循儒家的奋斗,后半生则依道家的自然而然。总之,不平等在绝对意义上存在,但一个人的进取则会不同程度地削弱不平等。
“智者察同”(以看到事物的宏观性、共同性、普遍性为主,以此来指导实践自己的人生),“愚者观异”(以看到事物的微观性、个别性、独特性为主,以此来指导实践自己的人生)。不平等的人生并非完全不可比,而是要弄清楚比的大致对象。若“综合状况”差不多,若认为自己很有潜力,大胆去比即是。若双方的“综合状况”天壤之别,比的结果必然是困惑和苦恼。
世间何必求平等?生命中真正的对手永远是自己!有多大的“饭量”,尽管施展出来即是。
世间何必求平等!且向一己索真吾。若真的做到,你我的人生定然会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