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早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与继承其政治思想的管仲学派
管仲是春秋早期伟大的政治家,虽然有《管子》一书存世,但是我们一般不认为这部书是管子自作。管仲早于孔子,还处于贵族统治时期,私学尚未兴起,但在客观上却存着管子思想。学者们认为,管子思想是齐国人继承和发展管仲的治国方略和政治理念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不是管子本人有自觉的哲学思考和著述。齐国人在继承和发展管子思想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后人称为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形成和兴盛,也当在战国时期。学者们认为,管仲学派与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同时存在,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三个不同的政治倾向。任继愈先生总结说,这三个学派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在于他们宗法制的态度。儒家学派对贵族宗法制采取全面肯定和全盘保留的态度。儒家张口闭口三代和尧舜,主张以周代礼乐制度作为社会改革的蓝图。法家学派则对贵族宗法制度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目标是建立一个君权集中的绝对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管仲学派介于这两者之间,对贵族宗法制采取半保留半否定的态度,试图将礼治和法制调合起来,使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在相互妥协中并存。这其实也很好理解,诸侯争霸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虽然衰落,但是名义的共主地位还是被共同承认的,贵族宗法制还有相当大的势力,当时代的人还不可能产生要彻底消灭它的思想。国家要强大,必须要加强君王的权利而削弱贵族的权力,这在当时是必然历史趋势,但是这个趋势尚处于起始阶段。太公望,姓吕,名尚。是周族重要盟友,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殷商被灭后,太公受封于齐,都营丘。周王室东迁之后,北方戎狄深入华夏腹地不断侵扰,东北方兴起的山戎也乘机骚扰燕国和齐国的边境。南方的楚国也已经强大起来,颇有北上的野心。在这种情势之下,中原各国迫切需要强大威权来集中诸国力量来与蛮夷做斗争,而此时周王室已经没有这个力量了,历史只好等待霸王的出现。春秋时代第一个霸王是齐桓公,而齐桓公能称霸离开不管仲的辅助。没有管仲的贡献,齐国的霸王难以成就。管仲辅助桓公霸业的主要功绩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促进了齐国富强,另一个“尊王攘夷”政策的成功。管仲任相后,根据齐国的地理条件“通货积财”,齐国土地肥沃就大力发展农业桑麻,齐国滨海有鱼盐之饶,人民善于纺织,就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始终将仓廪实与衣食足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积累财富,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个乡,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不担负兵役。士乡即农乡,农夫平时耕种,战时当兵。建立起兵农合一的强大的组织。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户农家出兵一个,“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些制度建立了齐国军事强大的目标。经过了管仲的治理,齐国很快实现国家富足,军事强大的目标,霸业指日可待,而齐国的霸业就是“尊王攘夷”政策中实现的。齐国团结华夏诸国,打击蛮夷,提高了本国在诸侯中地位,曾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成为当时中原华夏各国霸主,填充了由于周王室衰微而导致的权力真空。救邢,存卫,北抗戎狄。南拒荆楚,阻挡蛮楚北进的锋芒。这些都是齐国霸业的重大功绩。孔子由衷赞叹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