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兰溪的文化主脉
理学——兰溪的文化主脉
南宋以来,整个金华地区文化兴盛,出现了以吕祖谦、唐仲友为代表的婺州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他们所倡导的经世致用、重史求实、多元并存、义利并举等思想主张,构成了金华这一区域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基因,使金华各县市区具有较强的区域历史文化认同感。以至使很多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婺学和永康之学既然兴盛于金华文化圈内,便应该是金华文化圈的一直不变的主流。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南宋一朝,程朱理学虽经过庆元年间的短暂打压,但其总趋势趋于日渐提高,理宗即位前,就从郑清之哪里学习程朱理学,即位后,又请真德秀讲授朱熹的《四书集注》,后来更是以端平更化为契机,将真德秀、魏了翁等一批理学名臣召回朝廷辅政,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下诏正式肯定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从此不仅使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和哲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这种情况历经元、明、清三代近七百年大致未变。在此大趋势下,婺州的主流学风当为程朱理学不难想见。即使是学术相对多元繁荣的南宋前期,我们也无法认为婺学或永康之学在金华区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朱熹虽非婺州人,但却经常到婺州讲学、广纳学子;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兰溪人范浚,反对浙东学者多尚事功,家居授徒,至数百人,他们在当时是可与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分庭抗礼。如果具体到各自的后世承传和影响婺学和永康之学的非主流地位更是昭然若揭:陈亮去世后,永康之学很快与婺学合流,共同成为以李世研究为主的学术流派,退出了思想文化界的逐鹿之争。而程朱理学则挟天子之令,风卷四方,朱熹的大弟子黄幹门下,有婺州籍的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人,史称“金华四先生”,成为南宋以降婺州学术的主要渊源。即使是范浚之学,也远比陈亮的永康之学强劲,朱熹于18岁和20岁时,两造其门拜访求学,皆未遇。范浚殁,朱熹亲临凭吊。范浚死后32年,朱熹为之作《香溪范子小传》,称范浚为“子”(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宋、元、明、清数百年来,历代名家对范浚的理学成就多有论述和赞誉。清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范香溪祠,“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光绪《兰溪县志》卷三。)。范浚所做的《心箴》,被朱熹采入所著《孟子集注》中,还被真德秀过录至所著的《大学衍义》,明代嘉靖皇帝亲为《心箴》作注,刻石太学,明代婺州人甚至认为他才是婺学的开创者,章懋《重刊香溪先生文集序》云:“独是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濬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得考亭之统,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