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将军的待遇区别

​1955年大授衔,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待遇区别”到底差在哪里?

1955年大授衔,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授衔,在这次大授衔中共产生了开国元帅十位,开国大将十位,开国上将55位(后补授两位分别是李聚奎,王建安),开国中将175位(后补授两位:聂鹤亭、贺诚),以及800余名少将。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批开国将帅中,出现了很多的“特殊”的开国将军。他们分别是:

八位独臂将军:

上将贺炳炎、上将彭绍辉、中将余秋里、中将晏福生。

少将陈波、少将彭清云,少将童炎生、少将左奇、少将苏鲁、少将廖政国。

两位短臂将军:

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

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一位独腿将军:

中将钟赤兵(失去右腿,靠着独腿参加长征)

一位独脚将军:

少将谢良(1937年失去左脚)

对于这些身残志坚的将军来说,他们为共和国的付出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而毛泽东看着这些“特殊”的将军们,也动情地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位独臂独腿的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革命军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特殊的人才!”

然而到了真正授衔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授衔时,既有高风亮节的“让衔者”,例如被毛主席誉为“共产党人明镜”的许光达,以及徐海东、徐立清、孙毅等,又有“一时想不通”的“争衔者”,例如闹得最凶的王必成、王近山、钟伟等。

那么,这些“争衔者,到底在“争”什么呢?除了军衔所代表的荣誉地位外,还有待遇上的因素,那么不同军衔的待遇到底区别差在哪里呢?

结合当时的有关规定 ,笔者查阅了资料,用接地气的办法,来给大家普及下其中的差别,在这里,为了更直观地让大家明白其中的区别,我们假设军衔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元帅和大将

元帅和大将的待遇,相当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待遇

其中元帅是行政三级 ,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 ,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在开国将帅中,由于这两种军衔,需要极大的战功和卓越的贡献,目前在和平年代已经几乎不可能取得了。

第二档次上将和中将

上将和中将,相当于高级将领待遇,其中上将是行政五级 ,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 ;中将是行政六级 ,享受部长待遇 。获得这两种军衔的将领,都可以称为高级将领。

第三档次:少将

少将,是行政七级 ,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该军衔也是将官中的“鸡尾”。

总结一下,在这“三个等级”中,以中将为分界线,元帅、大将、上将、中将,都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 、 厨师、勤务员等,而少将享受的待遇只是医疗方面的部长待遇。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具体分工的不同,不同军衔的将领,待遇方面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许光达虽然是大将,但是军委考虑到他的”让衔”情况和自己意见,对他实行行政五级待遇,他也因此成为大将中,唯一被定为行政五级的大将,而大将张云逸,由于资历非常老,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因此他享受了元帅的待遇。其他特殊情况还有很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下面这部丛书,书中讲述了开国将帅们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和授衔情况,值得一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