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备课质量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
这两年,笔者一直在假设一个场景,如果停电了,只有粉笔和黑板,我们还有多钱老师能上出优质的课?计算机和多媒体作为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投入使用,关于未来教育哥未来学校的话题专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的日新月异并没有真正促进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甚至技术还绑架了教师。以备课为例,是教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教师备课就是教师的重要业务技能,记录下来就是教案,也可以叫做教学设计。随着计算机在学校和家庭的普及,就有了“电子备课”一说,本来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形成的文档便于修改和传播,肯定是一种进步。就像当年作家用原稿纸写作,后来就成了用计算机写作。不过作家写作的基本底线是原创,如果照搬别人的就叫做剽窃和抄袭,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也会为读书人所不齿。然而“电子备课”有多少是原创的?我相信情况不容乐观。近期通过某些调研,发所谓“电子备课”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网上下载的遮羞布,仅仅用于应付检查。技术没有提升备课质量,反而成为漏洞促成了很多教师钻空子。笔者在想,如果只给一本教材和课标,我们能够高质量备好一节课的教师有多少?通过调研,发现更有甚者,某些学校的备课合格率只有一半,还有不少教师不备课上课,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触目惊心。
德国著名教学法专家希尔伯特.迈尔在《备课指南》一书中提出了“教学设计的质量标准”,一共四条:
一是“权威性”,“你的设计方案适合你本人吗?它是独立的、创造性的设计,还是抄袭勒现有方案”。这条标准其实就是要求设计方案的原创性,很多教师的备课就是抄教案,那就没有权威性可言。每个班级的学生不一样,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理解不一样,导致设计方案必须个性化,抄袭的教案肯定意义不大,但相对不备课而言,能够让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点基本印象。
二是“和谐性”,“和谐性是一条关系到教案各个步骤的标准。那些从条件分析出来的结论可靠吗?那些目标决策、内容决策和方法决策相互协调吗?'计划的教学过程’包含的过程与方法可靠吗?检验学习成果时会检查本课重点吗?”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预设和生成之间肯定会有差距,当预设和生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是一种假设,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否和这个预设契合,就是教学设计和谐的问题。
三是“开放性”,“如果学生有机会在课上运用他们的经验、兴趣和能力,课即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过程中共同走向教学目标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已知的教师不要再告诉他,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基本教学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已知,然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置目标,以呵护兴趣、培养能力。
四是“专业正确性”,“教学方案不应有任何专业上的错误,这是理所当然的”。这里所说的专业性就是基础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法原理以及儿童心理学原理等基本教育理论,教育是有规律的,不能信马由缰。基于课程标准得教学设计就是最基本的专业性,专业性不能错误,否则就会偏离教育的方向。
教无定法,但有基本规律。教学是一门艺术,到这门艺术不是自由主义,而是遵循基本规律的再创造。原创性的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否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