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 · 那些事
第一场演出就此结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观众们经过一个时空隧道般的过道,来到第二演出大厅,开始观看王圆箓道士和敦煌飞天之间的对话。
这个演出厅四周一圈是舞台,观众大厅中间的空场继续站着看。一位文艺青年用《文化苦旅》里的口气质问王圆箓为什么要出卖菩萨佛像和古代典籍,王道士表现得既后悔又无奈,面对质问无话可说,只是用红珠砂抹在脸上,希望祖先和菩萨们不会认出他来。
最后,飞天形象的菩萨出来安慰王圆箓,不会怪罪他的无知行为,因为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里,特别是在基本没有王法的西北,只要被洋人盯上,什么东西都留不住的。
“又见敦煌”又跨越时空的对话表达了对王圆箓的翻案。不过,历史上的王道士恐怕没这么深认识,更不会担心祖宗和神佛的怪罪,他多次把敦煌藏经卖给不同的洋人,即使在政府开始收缴藏经后,还把自己偷藏的500多卷经文又卖给了伯希和。在他看来,卖出东西换来银子是天经地意的事,何况还能用银子修缮莫高窟中更多的石窟,这是莫大的善举。
大厅的一侧装修成莫高窟的样子,一个个窗口代表一个个洞窟,舞蹈演员们扮演莫高窟壁画中的舞乐形象,表演了一出敦煌特色的歌舞。
表演的最终也是高潮部分,排成一列的西北汉子们,目送着飞天真的飞了起来。
随后唐代宫人打扮的工作人员引导观众们进入第三场表演。这是很多个单独的屋子,每个屋子里只容纳二十多名观众,仿佛进入了莫高窟的石窟。屋子实际上是三层,我们在中间,脚下是透明的大玻璃,演员们就在我们的头上,身边和脚下表演,而我们就像是穿越了的时间旅客,静静地看着历史在身边上演。
突然,头顶一亮,玻璃上的沙子被抹去,一个近代装束的考古或是探险或是盗墓者,挖开层层流沙,找到了被掩埋和遗忘的时光,而我们就是在被沙丘吞没的洞窟中。这个蒙面只露出眼睛的探险者,从沙子中找到了一封信,他应该就是伯希和,那封信应该就是从敦煌沙堆中找到了一千七百年前米薇写给丈夫的那封信。突然,脚下的灯光打开,玻璃地板之下显出一间绣房,三个古装女子在榻上安睡,但其中一个却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话外音介绍,这就是被抛弃在敦煌的米薇。
可惜没给伯希和一个近距离的正脸,看不到这位演员是如何表现这位西方人的。伯希和是法国人,著名的汉学家,精通汉语,听说读写译全才。1906年至1908年间,他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进行编号、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在他之前,俄国人已经来过藏经洞,但因为不懂古汉语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伯希和很懂货,在取得王道士同意后,他用了三周时间将藏经洞中的遗物翻阅一遍,带走了6600多件敦煌遗书和大量的绢画、丝织品,这些文物现存于法国。伯希和一下子把藏经洞彻底带到了世界面前,各国文化强盗纷纷来搞藏经,闹到最后连中国政府都开始收藏这些古物了。
从小知道伯希和偷走了大量敦煌文物,那时心目中这类外国强盗全是“愚盆是窝滴”一样的模样,但看到他的正装照片后,更觉得这是个学者,也许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吧,也许他真还是个学者,也许他觉得需要把好东西带到更好条件的地方保存和研究,也许他觉得王道士这种人的国家不配拥有这么珍贵的古代文化,反正他从中国带走了很多敦煌藏经,在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的同时,也让敦煌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了一门国际性的研究学科。敦煌也应该记住伯希和。
随后头顶的灯光又亮了,一个盛装丽人正在阁楼装的舞台上梳装,画外音说,她就是张议潮的夫人,宋国夫人。夫人虽满头华饰,但裙装却很淡朴,这是根据莫高窟165窟的北壁上的“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创作的又一个历史片段。原图中的仪仗非常盛大,但是宋国夫人在壁画上却穿了一件连花纹都没有的淡灰色的衣赏,简朴之气与盛大的仪仗对比鲜明,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不过“又见敦煌”创作出了一个解释:那天早上,夫人刚穿上最华丽的丝绸衣服准备出行,他的丈夫却进来说,某国的王后快挂了,她一辈子没见过丝绸的衣服,想在升天前穿上一回。本着顾全大局一心为国克己为公莫过于奉献不记名利等一系列一千多年后的伟大精神,夫人把心爱的盛服贡献出来,让快马送给的大唐人民的老朋友,夫人自己就着素服跟着张议潮出行了。
夫人,慢走啊。
我们是普通票,所以只看了一出洞窟表演,其实有二十多个洞窟在同时表演,有的故事差不多,是同一拨演员串着场子来,也有一些不同的故事,买VIP票的就能看三四个洞窟不同的故事。表演结束后,工作人员引导大家去下一个表演场,也是此次演出终于能坐下来看的大剧场。
相比于第一场走秀,第二场翻案,第三场亲临历史,大剧场就相对一般了,不是说不好,只是这种用人多气势大来进行的表演,总是下意识地跟08年奥运会开幕式联想。
索靖和张议潮的对话,有点侯宝林“你在唐来我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的感觉,大概是“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他不管饭”。
大唐盛景,无限江山,米薇之外,又有多少爱情与青春不为后人所知。
时空变换,过去的一切都深埋了起来。画外音说,汉朝埋入了沙里,唐朝埋入了沙里,诗人王维还出现了,穿越时空的现代文艺青年问他,“一千年是多久?”皈依佛门的王维充满禅意地回答他:“只是一瞬间”。真的就是一瞬间,舞台上变成了一个个熟悉的探方,把历史从深深的沙中又挖了出来,我们也终于穿越回来了。
最后,主要的历史人物们如同从探方中被挖出来一样,一起来到了观众面前,用最盛大的形式为今晚的演出画上了句号。“又见敦煌”确实非常感人,桥段设计合理,选用的故事都不是历史书上愿意说的,所以既新鲜又打动观众。舞台美术灯光啥的都不必说了,都是国际水平的完美,就是观众太多了,虽然是商业演出,但前两场观众站着看时,人多了真的挺影响观看感受,还有不停地有孩子哭大人喊,真应该坚持把观众定在12岁以上的范围。不过,旅游最旺季的商业演出,可以理解。
曾想选常书鸿当封面,因为他拯救了敦煌,也曾想选王圆箓当封面,因为他发现了敦煌,虽然他们的声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他们都为敦煌付出了一生。不过还是选更多的从历史走过的敦煌的人们当封面吧,因为他们都是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