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几个月前,和同学们一起,开通了今日头条的账号。虽然申请加V未果,手机上还是保留了这个APP,偶尔发个“头条”,或者在头条里逛上一圈。
头条上的内容良莠不齐,经常看到些让人无语的观点或评论。鉴于在豆瓣上也常看到偏激言论,朋友圈转的知乎内容也有一言难尽之处,我想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头条或者某个APP怎样吧。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法考的:河南72岁的张先生以197分的成绩,通过了法考客观题,目前正在备考主观题。今年我刚好有了解一下法考,客观题考两科,满分各150分,总分180分及以上即为通过,嗯,老先生浪费了17分呢。
有点触动。一直觉得,学习是人一生的课题。但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很努力——至少我作为一个法律人,就没通过司考。以前理直气壮的认为,我的规划中用不上这个,考也无用。近来反思,大概是有点“叛逆”,不想以别人(尤其是外行人)的观点影响自己的判断,所以更不愿意好好复习、好好考试。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受到了功利思想的影响:因为无用,所以没有动力。
现在想想,大可不必特意为了“不按照别人的规则勉强自己”,来反对什么。也不必为了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去证明什么。我没有好好学习司考需要的那些知识,但也只是没有去学那些,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总是在接收一些信息,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近几年感兴趣的心理学。
也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执着于“学习”这件事,大概是为了缓解焦虑。某些时候接受的某些观点,比如“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过于影响我了。瞧瞧,我这样一个常常虚度年华又碌碌无为的人,却听信了那么鸡血的人生信条,叫我怎么能不焦虑呢!
令我欣慰的是,我终于发现了“真相”。在我再次面对学习焦虑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在对自己提要求、做自我评论:你不够好,你要学习,才能变得更好;你又虚度年华了,不怕将来悔恨吗;你如此庸碌平凡,不觉得羞耻吗?然后,我可以特别坦然的承认:我不是最好的,但已足够好;我可以学习,也可以不;我当然可以虚度年华,也可以做个普通人。
承认这些之后,并不会消灭学习动机,只是减少了“被追着不得不往前奔”的焦虑感。学习依然是一生的课题,但是从不得不完成的作业,变成了可以由兴趣引导而自主进行的活动。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