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题 小见解

2006年彭宇案,南京法院最终判决老人应得4万补偿费用。

十一年前的案子,影响力依旧很大。自这个案子发生后,扶不扶,一直是从未间断过的话题。对于扶与不扶的争论一直不休,持两种观点的双方各有各的理。每次新的类似事件出现,大家都会感慨,本应人人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为何如此受到质疑?

思修课这些日子正在讲社会公德。开篇,老师讲了一个近些日子发生的事例:医生电梯里劝阻吸烟对方猝死,家属索赔40万。一审,法院判补偿家属1.5万元,医生认捐不认赔。此事一出,热议不断。大家的焦点再次放在社会公德上。各方观点扑面而来,争论不休。

老师接着举出另一个例子:一名男子行动不便,步行过马路时车辆行进方向的信号灯由红灯变成绿灯,车辆通行,男子仍在过马路。一名女司机在路中间停下,跑上前去,扶男子走过路口,当时行进中的车纷纷停下,等待男子通过路口。女司机的做法获得广泛好评,网友评价这是应该提倡的好风气。

两件事结合一下,为什么社会公德受到质疑,我有了回答。

社会公德,这在大家的脑海里代表着正义、美好、和谐。如女司机的事例,她的好心,她的善举,符合大家心中的社会功德。并且,重要的是,收获了好的结果。反观医生劝阻老人抽烟、彭宇事件,是符合社会公德的事,是好的初衷,却并未带来好的结果,后续的事情发展反而令人不快。试想,女司机在绿灯下停车,绿灯不行是违反交规,若后方行进车辆没有停下,阴差阳错发生车祸,伤及他人,这件事又该怎样定夺。因为前期美好的预想被打破,于是引发大众质疑,引起如何选择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想自我保护,在做事之前都会衡量价值,这件事是否美好有了不定因素,大家当然会困惑、犹豫、质疑,这是正常的。

理清为何质疑。是给自己提供了安全感,或许也加深了自我了解。在自身做法上,我们有什么可以遵守的准则吗?有标准吗?我想每个人在遇到类似情况下,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我想只要是自己选择出的,满足于自己的就好。不能道德虚无,也不要道德绑架。

欢迎大家分享观点,以上只是个人看法。

完工撒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