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肺结节到底有多大?误差竟然这么大?准确吗?
本不想进行这个话题的科普,因为这看似简单的'肺结节大小'背后,隐藏着太多即使目前而言的'不完美'。这篇文章,意在提醒,并不是探讨,因为其中的'疑虑'至少医生还没有豁然。您了解而已,切不可较真深研。
基础知识请回顾我多篇肺结节科普文章,本文不再赘述,肺(磨玻璃)结节的大小是所有临床路径的重要一环。
就如医生多篇科普中提到的'肺微小结节(小于5mm)''小结节(5-10mm)''结节(3cm内)',其实都是在3cm内这些肺部CT扫描后的具体划分而已。更多的业内人士都在不厌其烦的根据'结节的大小'进行着爱心下的科普。
但,您的肺结节到底有多大?您的结节大小是如何测量的?......
其实,归根到底,你最关心的是:我的结节大小测量准确吗?
'医生,我肺部8.3mmx5.6mm结节,该怎么办?'......
针对这些朋友的咨询,我一般首先会询问是CT报告还是病理报告。而且,在我的脑海中,这只可能是手术后病理的直径测量报告。
因为,在业内的指南共识中,对于10mm内的肺结节大小要求描述为'最大径面的最长径和垂直短径的平均值相近的整数'。所以,标准的10mm内的'小结节'CT报告出现整数的'几mm'数值便已规范!而对于>10mm的肺小结节,才需要分别标注'最长、短'径等数值描述。
医生在肺结节的研习过程中,和您一样的疑虑始终无法解开:肺结节的大小描述真的准确吗?
病变越大,测量的误差越小;扫描剂量越低,边界的测量越欠精确。经过“迭代算法”后的测量受结节边界的改变、噪点的影响而改变(个人理解)。
为什么医生推崇常规剂量的螺旋CT,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个人认为,目前对于5-10mm肺小结节直径的'精准测量'还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评价和优化。针对这些结节,侯医生曾经将术后病理测量和AI智能影像测量进行了对比,竟然发现那些最终属于1cm内的微小肺癌'太过珍贵'。
目前,在仔细分析dicom数据的自阅片测量中,更多地进行了冠状位、矢状位肺结节大小的软件测量,虽然目前对2D、3D大小的描述业界无深入探讨,毕竟作为胸外科医生的我必须建立更为全面的立体概念,但真的发现了一些受益的个例。
病理报告中的测量,怎么相差如此之大?因为病理学的测量多关注的只是新鲜标本的'最长径',而影像学的测量更接近于体积的评判,专业的观念还待互补。有报道,术后经固定后的标本最大的回缩可以达到30%左右!
而现实便是:我们胸外科医生还是以胸部CT的肺窗下大小进行最终的'Ia1、Ia2'分期!
看到这里,希望您不要'凉凉',毕竟医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
那么,CT影像下肺结节直径(TNM分期中的T)准一点不就行了吗?
其实,肺小结节的测量是一扇不敢轻易开启的'门',随之而来太多的疑问、太多的顾虑、太多术后治疗方案的对错......早已令仅仅是胸外科主刀医生的我不敢深究。
太多共识的要求,相信做到的太少,毕竟我们严峻的医疗环境下,有时,不得不做到'宁错勿失、宁大勿小'的妥协。因为,肺结节直径的测量报告要求太多的细节,原本繁忙的放射科医生绝不可能为这'毫米级'的差别分析辩证,只是因为'身心疲惫'。
但,大可不必平添惊恐。因为在这种<10mm的肺结节的平均直径,早已将这些结节进行了'理想球形'的模型化,这种计算出的结节体积大小或质量(密度x结节体积)'只多不少',在侯医生相信的'质量'评判良恶性的一环中,不会造成分期的下降而导致的“遗漏”。
但,会不会导致肺癌分期前移?会不会导致我经常提到的“过度诊断、过度手术治疗”呢?
医学很多的细节,重要但无人深究,作为卑微的侯医生只是感觉这些没有'效益的产出'的研究被'急功近利'的簇拥湮没而已;诚然,精准测量受到的杂面因素干扰太多,的确令我愈发茫然!
那么医生为什么还要提?对我们大众有何直接的受益呢?
这便又是我不断提出的'一体化诊疗'赋予胸外科医生的实力考验,毕竟面对较少的病例我可以更为费心测量评价、更细致的描述实性、大小、空泡位置以及对比中细节的修正......
这一切,都在于对肺结节的影像、病理、手术大体、结节定位、术后治疗等等综合一身的积淀和思考。我不可能超越影像科科班医生,只是允许我有这时间和精力而已。
一直推崇的个体化胸部CT选择、dicom数据电脑阅片、太多细节的对比......套用一句曾经的豪言壮语:我为您阅片、我为您分析对比、我为您主刀手术、我为您病理分期、我为您建议术后的路径......如果,所有的胸外科医生都去这样'贵宾般'的厚待肺小结节,还有那么多的'过度'吗?您还会有无数'如鲠在喉'的纠结吗?
因为,'肺小结节'(5-10mm)特别是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的大小测量至关重要,但,的确如我所言,您看到的也许只是“表象”。“规范”+“靠谱”才是目前而言医生最大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