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赏析
唐诗三首赏析
《月》(佚名僧)
徐徐东海出,
渐渐上天衢;
此夜一轮满,
清光何处无?
朋友们,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要来临了,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
根据古籍中的记载,最早在周代就有“祭月”之礼,而“祭月”是上位者祭祀的仪式,是象征集权统治,百姓们虽然不能参与,但是可以模仿。所以,当时就有贵族及文人学士,对着皎洁的月亮,作诗吟咏,抒发一己之情,月亮成为他们祭拜欣赏的对象。后来,到了唐代,赏月的风气兴盛,文人们编织与月亮相关的神话故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宋代,宋太宗下令正式定名为“中秋节”。直至今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一般人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我们之前也读过关于月亮的诗,还有一些神话故,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诗比较特别,这一首诗是佚名僧的《月》。这首诗是诗人描写中秋之夜,月满上中天之作,相传是南唐创立者李附会成庆贺自己受禅登位的诗。前两句便以“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运用了动态的美感,营造出月亮的逐渐升腾之美。首先,“徐徐”、“渐渐”以叠字形容月亮缓步爬升月之中。其次,“海”与“天”更是带给读者空间感,象征“爬升高处”的崇高地位。
后两句“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至此才点出“满月”之题,将诗的主题性推至高峰。末两句用了视觉摹写,加强了月盈满光洒落的愉悦感受。从另一层面而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末两句,作者将心里欣喜之情,用具体的一轮满月及月光洒落之景表示内在的喜悦满足,颇具个人独特的感受啊!
此外,唐代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中的“月是故乡明”则是说家乡的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深情。人云:“月圆人团圆”因为月亮的澄澈皎洁,明月如盘,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常以明月来寄托深情。小朋友们,原来月亮容易引人遐思,古人对月亮的感受都不太一样,那你有没有特殊的感受呢?
有人说:“月亮是诗人的永恒的情人”,中秋节就快到了,当你正享受与家人团聚之时,别忘了抬头看一下月亮,仔细端详天空的明月,发挥你的想象力,说不定你也可以成为诗人喔。
《守岁》(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正月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过新年,大街小巷悬灯彩,炮竹响连天。七个隆咚锵咚锵,炮竹响连天。”还记得这首朗朗上口的新年歌曲吗?真是充满了年味呀!
朋友们,你知道过年的由来及演变吗?相传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祭仪的雏形。《诗经》中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有庆祝丰年的意味。到了汉代时,祭奠祖先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魏晋时,已逐渐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亲自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就是类似现在的贺年卡;宋代经济繁荣,商业繁盛在过年时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制成爆竹。此后,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习俗便开始盛行。清朝过年沿用汉人风俗,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赐福给臣民的习俗。所以,演变至今,年轻人则以守岁祈求父母长寿,故除夕晚又称“长寿夜”,守岁也是静待不困穷的新一年到来。
今天要介绍的这一首诗十分特别,本诗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年间,文治武功超越前人,国家空前繁荣,百姓休养生息。在除夕守岁间出现了皇宫内外迎新年、辞旧岁的热闹景象,唐太宗因此作下此诗。开头两句“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写皇宫富丽堂皇的景象,作者用“芳殿”、“绮宫”拈出金碧辉煌的宫苑。第三、四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点出了除夕是冬末初春的季节,冬雪渐融,呈现由寒转暖的氛围,给人温暖而融洽的节日气息。所以,此四句先叙写外在之景,营造出辞岁迎春的气氛。
第五句“阶馥舒梅素”馥在本诗指的是香气。而此句叙写梅花绽放,香气溢出台阶,飘香阵阵,进一步渲染了春意。第六句“盘花卷烛红”呈现出宫廷中守岁的景象,准备了蜡烛敬神祭祖,摆上供品,守岁辞旧,显得热闹而庄重。最后两句“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紧扣“守岁”之意,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从宫廷推而广至百姓,举国欢腾,共迎良宵,辞旧岁迎新春,浓化了宫苑守岁延续、绵延的热烈气氛,祥和非凡。
朋友们,欣赏完这首诗后,是不是更喜欢过年的气氛呢?别忘了,在新的一年也许下心愿与做好计划,就能早日实现愿望唷!当然,各位不妨趁着春节闲暇之时,和家人一起出门去拜访亲友,沾沾过年的喜气喔!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着词声。
提到元宵节,各位知道这个节日的流变吗?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在这个节日里,民众会彼此欢庆,庆祝元宵节的到来。到了唐朝,元宵节的文化意涵被扩大了,从汉代的欢庆一日延长为三日,庆祝的规模更加盛大丰富。根据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呈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气氛。到了宋代,经济繁荣,商业繁盛,文化教育提升,元宵节成了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是农历元月十五日,而古人称夜为“宵”,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有祭祀赏月之活动,并带有祈求丰收的意味。
今天要介绍的这一首诗,作者是唐人张祜,有“海内名士”之誉。本诗的首句“千门开锁万灯明”,点出了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次句“正月中旬动地京”,“动”代表“震动”,表示热闹满城;“地京”指的是“京城”,也就是说正月十五元宵节,人群川流不息,人声鼎沸,语笑喧阗,热闹震城。所以,第一、二句是从近景描写,营造出宫城里万灯齐明,场面壮观的景象。
第三句“三百内人连袖舞”,其中“三百”是指“人数众多”,因为依据道家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非实数。“三百内人”是指宫中歌午艺妓,说的是很多宫女。“连袖舞”是宫女联袂跳着舞蹈,动感十足,好不快。末句“一时天上着词声”,其中“一时”指的是“当时”。而“天上着词声”指的是“人间有的歌词乐声,直冲云霄传至天上”悦耳动听,如同白居易《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宛若仙乐下凡。总结第三、四句增添了动态感,街上的人数众多,人声可传达天际,并且营造出音乐歌舞的盛平气象。归结上述,本诗描写元宵节时,家家户户出门,万人空巷的盛况,尽兴方归的人们,增添了不少欢庆的景象。
亲爱的朋友们,欣赏完这首诗之后,是不是更喜欢元宵节的气氛呢?别忘了每年都要在元宵节这一天和家人去赏灯会,感染一下热闹的气氛吧!
作者简介:
吕雪萱,重庆万州人,喜欢文学。
鲁西诗人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主编:姜勇
责任编辑:翠薇 王梅芳
微信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张小燕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投稿须知:
1.为展示诗人朋友风采,各位给《鲁西诗人》投稿的作者,如果您喜欢朗诵,擅长朗诵,那么,下次投稿时,除了原创首发的文稿,还可以附上MP3版文稿朗诵的音频(也可以请朋友朗诵)。《鲁西诗人》平台将择优录用。
2.《鲁西诗人》微信平台主办方为聊城市诗人协会,线下有纸媒会刊《鲁西诗人》支撑,是《鲁西诗人》的主要选稿基地。
3.本平台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诗均可投稿,每次投3至5首;诗歌评论类每篇千字左右。
4.请作者在文后附个人简介(百字内)、微信号、联系电话和个人清晰照片,以附件加粘贴形式投稿。标题注明:作者姓名(或者笔名)+体裁+题目,正文小4号左对齐。
5.《鲁西诗人》原创平台投稿者请务必关注本公众号,以便联系。平台按投稿先后顺序择优用稿。文责自负。已被其他平台原创保护的作品切勿再投。
6.因业余时间编辑平台,时间、精力有限,请作者自行校对。三周内未被采用可自行处理。同一稿件两月内勿重投,不按要求和多次重投的不予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