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在大北方战争中的主要对手是俄国,为什么反而率先进攻波兰?
大北方战争是标志俄国崛起和瑞典落败的分水岭,后人总是强调沙皇彼得的英勇顽强,却忽视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面临着不止一个敌人。在进入18世纪之前,由于瑞典的过分强大,环波罗的海地区几乎尽在瑞典王室的直接和间接控制之下,因此处在这一地区的俄罗斯、波兰和德意志诸邦无不对瑞典怀有敌意。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纠集波兰、萨克森、丹麦等国组成“反瑞同盟”,其中以俄国的战争潜力和军事威胁最大,不过在战争开始后瑞典并没有第一时间全力进攻俄国,反而将大部兵力投入波兰战场,是查理十二世不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少年登基的查理十二世甫一开始就表现出天才般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当然明白俄国是最主要的敌人,但现实条件却决定了瑞典只能先期平定波兰,然后再来收拾俄罗斯。从地图上看,如果以波罗的海为中心的话,瑞典的核心区域位于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俄国位于波罗的海以东,当时还没有建立圣彼得堡,沿海地区尚在瑞典的控制之下;波兰和德意志诸邦位于波罗的海以南,温暖的气候和大面积的平原使得这一地区尤其适合大兵团野外作战。
首先从战场的选择来看,瑞典与俄国的交界区域主要是因格里亚和利沃尼亚(亦即今天的波罗的海三国及其以北地区),尽管今天这里大多以高福利著称于世,但在18世纪初期却是不折不扣的苦寒之地。由于开发程度有限,俄瑞边境密布着大量的冰雪、湿地和沼泽,这对于素以行军迅速的瑞典军队来说相当不利。反观波兰的情况就好得多,较低的纬度和开阔的平原十分有利于部队行军和后勤运输,这对于试图以速决战结束战事的查理十二世来说无异于理想的用兵之所。
其次就是波罗的海东岸对于瑞典和俄国的意义不同,对瑞典人来说,他们只希望控制沿海的几个重要口岸,相反对大部分满是沼泽的土地不感兴趣;而对沙皇彼得来说,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打通沟通西方文明的窗户才是战争的意义所在,因此瑞典人可以对这个次要战场置之不理,但俄国人却势必要孤注一掷。从实力对比上看,尽管瑞典在军力上占有优势,但无论人口规模还是可利用的土地面积都远远逊色于俄国,这也使得瑞典无法经受长时间的消耗战,因此“速战速决”成为瑞典军队的指导思想。
为了避免在与俄国决战的时候受到干扰,查理十二世必须首先肃清俄罗斯的军事盟友,于是紧邻俄国的波兰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目标,当然在此之前瑞典还是同俄国打了一仗。在1700年的纳尔瓦战役中,瑞典以区区8000军队重创沙皇彼得的3万大军,然后便放弃了继续追击,转而调头进入波兰境内。此时波兰和萨克森同时被君主奥古斯特二世统治,此人徒有其名,在同查理十二世的对决中很快落败,然后瑞典军队顺势攻克了华沙、克拉科夫和克里索夫等多个重镇,接下来就是同俄国决战的时刻。
其实从地图上也很容易看出,假如瑞典军队在拿下波兰之前进攻俄国的话,其侧翼和后方的安全就完全暴露在“反瑞同盟”的枪口之下,而解决了波兰就等于消除了后顾之忧。不过这样的战略终究给了俄国喘息之机,在纳尔瓦战役失败之后,沙皇彼得痛定思痛并在三年后卷土重来,而此时瑞典军队早已疲惫不堪,最终查理十二世在波尔塔瓦战役当中被彼得一世击败,瑞典的北欧霸权被俄国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