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已有十余年,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这样解释

“从来如此,便对么?”

《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这些课文都是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名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鲁迅一直以来都是讨论度最多的近代作家,大概没有之一。

但鲁迅作为公认的文豪,如何评价他足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文学素养,毕竟作为文字,本就有着无限的表达空间,辞藻再华丽,也比不上丰富的内涵。

而鲁迅的文字中,正是有着“久嚼不腻”的内涵,才成为了很多阅读理解题目的首选,就拿近两年来说,鲁迅笔下那句“人类悲喜并不想通”,便是再度在网上爆红。

那么鲁迅有没有被受到质疑呢?那肯定是有的,而且鲁迅受到的质疑,从来都是只多不少,甚至还有人宣传起了“去鲁迅化”的言论,那这究竟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呢?同样的是大文豪家的莫言,他是这样解释的。

莫言先生的回答很干脆:他自己是不配跟鲁迅先生相提并论的。

然而说到“去鲁迅化”的理由,最绕不开的便是以下两点:首先就是,鲁迅对于文笔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当粗糙,在鲁迅的影响下,甚至不少人还将自己乏善可陈的写作风格,说是在模仿鲁迅。

接下来也是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鲁迅文字中的内涵,还是不要让孩子们知道为好。总的来说,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对于社会有着负能量的认知与看待。

关于这两点,可以明确说明的是,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牵强。

首先就是“文笔”,简单来说文笔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用文字将一件事情说明白,只要在没有错别字的情况下,文笔可以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人喜欢华丽的文笔,也有人喜欢朴实的文笔,至少在鲁迅的文字里面,应该很少会出现不明其意的情况。

顶多也是理解不了中心思想,但阅读理解的话,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的事,又何来“鲁迅文章思想偏激”一说呢?

再来就是,鲁迅的文字内涵上的黑暗,这也是鲁迅被口诛笔伐最多的一点。

鲁迅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对于人性的洞察力,我们不否认在学生时代阅读鲁迅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浓烈的生疏感,但如果进入社会工作后,阅历与人生观的补足,方能察觉到鲁迅文字的深刻。

我们可以举几个突出的例子:“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你要灭一个人,一是无休止地骂,二是无休止地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想必大多数人在阅读鲁迅这些文字的时候,那股扑面而来的寒意,足以让人身处茫然之中。

毕竟我们都知道,文字的威力有时候是非常巨大的,能够让人看不清这个世界,也能让人瞬间看明白这个世界。

只不过,鲁迅属于后者,或者说更为接近后者。

另外,“去鲁迅化”大面积被反对的原因就是,鲁迅的不少作品,多次能够入选中小学课本,就足以证明他对通俗文字的掌握,《阿Q正传》《呐喊》都是非常鲜明的例子。

再来就是鲁迅被人“攻击”的文笔,《野草》《朝花夕拾》这些都有着精妙的文笔,至于说鲁迅文笔不好的,更多都是“语言没有统一规范”的原因。

这就好比,如今我们去阅读一些民国文学,比如说《金粉世家》,都有一种很明显的生硬感,简单来说,就是读起来特别吃力,毕竟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文笔的要求以及审美,跟现在是肯定有区别的。

几乎每一个看过鲁迅作品的人,想必都可以负责任地说,鲁迅对于文笔的把握度,内涵以及深度来看,都是一位难得的大师,还是中国百年难遇的一位。

毕竟每个人都是《语文》学科的受益者,我们对于鲁迅应当要有一份尊敬,我们讨厌做跟鲁迅有关的阅读理解,但多年后回过头来,才足以品出鲁迅的好,这就足以是一种难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