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与眩晕有何差别?中医如何辩治?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分清“眩晕”和“头昏”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不舒服,整天头晕晕”,这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症状。但其实,“晕”的种类也有细分。中医专家表示,单纯的感觉头部昏沉只能称为“头昏”,而伴有看东西天旋地转、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医学上才被称为眩晕”。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痰、虚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晕学的病因学研究复杂,通常可分为以下类:颈部功能损伤;脑部功能损伤;椎基底动脉缺血;耳内宫内损伤等。

眩晕的种类

眩晕的种类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美尼尔综合症、耳石症和慢性头晕。

0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是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

根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与机制,当属于中医“中风先兆”、“小中风”范畴,古代医家们认为,该病以虚为本,风痰淤上扰为标,内风旋动为其直接诱因,血虚为其致病根本,属本虚标实之证。

可以从以下三个要点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既往病史

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

  • 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

中老年人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符合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后的表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完全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缓解,应高度怀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相关检查

如头部CT和MRI正常或未显示责任病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02
美尼尔综合症

美尼尔综合症(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根据其症状与机制,归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临床以突发性和发作性眩晕为特点,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球震颤。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分别指出该病本涉及风、痰、虚等诸多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诊断美尼尔综合症:

  • 眩晕

往往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作的剧烈旋转性眩晕,常从睡梦中惊醒或晨起时发作,多数病人在发作之前出现单侧耳鸣或耳聋。

  • 听力障碍

波动性感音性耳聋,在早期眩晕症缓解后,听力可大部分或完全恢复,可因多次反复发作而致全聋。

  • 耳鸣

为症状发作前之可能先兆,耳鸣为高音调,可能轻重不一,在发作前耳鸣可能加重,发作停止,耳鸣逐渐消失。

  • 同侧头及耳内闷胀感

多数人有此症状,或感头重脚轻。

03
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疾病之一,在所有眩晕疾病中约占20%-30%。

在中医理论中将耳石症纳入到“眩晕”的范畴当中,表现为视物旋转、头晕目眩,症状轻者闭目即可恢复正常,症状重者则会出现类似乘车船的晕动感,更有甚者会出现扑倒的现象。

在《景岳全书》与《丹溪心法》两本书中均指出:眩晕多为虚证,其又可分为虚实两证。

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诊断美尼尔综合症:

  • 周身情况良好,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如变换体位到另侧,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一般潜伏期2~3秒,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分钟。

  • 眩晕发作中无耳鸣、耳聋现象,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

  • 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行缓解,个别人也可待续到数年。

  • 同侧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04
慢性头晕

慢性(主观性)头晕,各代医家相继提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学术观点,认为眩晕的病性主要分为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

临床上常遇到一类型头晕患者,尽管医师很努力询问病史,但患者也只能描述一种模糊的感觉(慢性头晕、头部紧箍感、紧紧地板上升或下降感),由于无法对这些概念进行准确、全面的概述,因而研究人员提出慢性(主观性)头晕的概念。

中医辨证治疗头晕

急慢性头晕的病因,简单来说,可分为“标”与“本”,“标”既风与痰(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本”既虚(无虚不作眩),又包括肝肾亏虚、气血亏虚。

先来看第一种:风晕与头晕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晕的证候特点:

肝气郁结怒则上,肝阳升发太过,化火生风,上扰清窍——眩晕头痛,耳鸣耳胀;

肝开窍于目,风火肝阳上扰——眼花目眩;

血随气升,壅滞于上——面红目赤;

肝火挟胆气循经上逆——口苦咽干;

肝气郁结,失于柔顺之性——急躁心烦,胸肋苦满;

肝藏血,心主血,肝火内盛则血热扰心——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

治法应以平肝息风、育阴潜阳为主,可服用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记载,其能平肝熄风,清热活血之功,常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点击可查看大图)

第二种:痰与头晕

“无痰不作眩, 痰湿内盛阻遏清阳”

痰晕的证候特点:

痰浊阻遏阳气 , 清阳不升 , 浊阴上千, 蒙蔽清窍——眩晕;

痰浊阴邪 , 其性重浊 , 上干清阳——头脑胀重;

痰浊内盛 , 阻滞气机——胸闷不舒;

升降失调 , 痰浊上涌——恶心、呕吐剧烈、痰涎多;

痰浊阻于中焦——纳呆、 腹胀;

脾主四肢, 脾为湿困——倦怠乏力、舌淡胖有齿痕 , 苔腻 , 脉濡或滑;

治法应以健脾燥湿 , 涤痰熄风为主,可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脾胃论》中记载,可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

(点击可查看大图)

第三种:①虚(肝肾亏虚)与头晕

虚晕(肝肾亏虚)的证候特点:

精血久亏,髓海空虚 , 清窍失养——眩晕屡发而见耳鸣耳聋 , 鸣声尖细;

精血亏损,神失所养——精神萎靡, 健忘易倦;

肾虚精亏,府失所养,髓不充骨——腰膝酸软;

精亏肾水不升,心火独亢——心烦、少寐多梦、手足心热;

火扰精室,精失固——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应以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为主,可服用滋阴补肾类产品与万年青®复方首乌补液,两药共奏滋肾壮水、育阴潜阳、填精益髓之功效。

第三种:②虚(气血亏虚)与头晕

虚晕(气血亏虚)的证候特点: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社会节凑快, 过度思虑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年老体弱,或先天禀赋不足,而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或大病久病不愈耗气伤血,气血两亏,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血虚则肝失所养虚风内动,则发眩晕。

  • 气血亏虚证型眩晕临床表现:眩晕动则症状加剧,遇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 华,发色不泽,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可服用归脾丸与万年青®补血当归精,两药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滋补气血之功效,让气血充盈,生化有权,则头脑清醒。

临床上眩晕往往虚实夹杂,多数为本虚标实,如肾精亏损、气血不足、肾阳虚衰,同时又兼夹实邪,如:痰浊、癖血、肝风等。

END

要辨清证候阴阳虚实和标本主次,处方用药时兼顾兼证的处理,如:髓海空虚的患者,由于肾精亏损、肾水不足,易于阳亢生风,故在滋阴补肾、填精生髓的同时,加用平肝熄风的的药味可获良效;有例如:气血不足的病人, 可由气虚而导致血癖,故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加用活血祛癖的药味其效更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