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式]大卫老师视频教学更新(第五课) 提手上势
[每周一式]大卫老师视频教学更新(第五课) 提手上势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 讲师:杨大卫
口诀:
劲起脚下螺旋上,太极身法形意桩。
提手伸腰把敌放,挤靠未使心里藏。
动作说明:
1.腰微右转,左脚跟为轴实脚内扣至脚尖朝东南,左胯里收。随转腰扣脚,两肩松沉,右勾手变掌,两肘微弧形下沉同时向里相合。腕不能低于肘。
2.随后身体重量渐渐全部移于左腿,提起右脚,弧形向正前方微偏右落步,脚跟着地,脚掌、脚踝、脚背均须放松。随右脚迈出两臂边外旋边弧形向斜上相合而出。
3.到位时,右掌心朝左,指尖高与鼻尖齐,左掌合于右肘里侧。两腿互为其根,左腿承重八成。身体中线正南微偏东。
劲力运转:
1.歌诀有云:“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当注意两首歌诀互通有无,各有侧重。“左截右断”说的是利用两臂的沉挫之劲断其来力,是防守与顺化之势,“掀彼肘”是攻,强调一个“掀”字,意在说明劲力上是上提、搓拔之势。因此右臂外旋弧形上合时,掌根、掌心、掌沿和腕部暗含上提的挒劲。左臂虽是与右臂相合而出,但是两臂外侧都要有掤劲。
2.“顺引合出挤肘靠”旨在强调得机得势之中,暗含攻防,此招未尽,下招白鹤亮翅走“挤肘靠'已胸有成竹。而提手上势所蕴含的劲别包括向里的合劲、向下的挫劲、向上的提拔劲和搓挒劲,这些劲别化整为一,则强调一个“封”字,既是攻又是防。这个混合的劲力是通过肩胯松沉而下,反弹力之劲力由脚而腿,由腿而腰,由腰通达于脊,最后输于两臂而出。因此“伸腰攻”便是劲路是否畅通的关键,并非身形上有前伸之形,而是脚下之劲力通过腰的上拔伸展整合而出,故而称为“提手上势”。
虚实开合:
1.在此势的运动过程中,左腿始终是实,右腿虽为脚跟着地的虚步,但两脚仍需互为其根,也要保持可进可退,要有踢、挂、勾、挑收放自然之势。
2.身体右转松肩沉胯时,身体内在是由实变虚;两臂弧形向前合出,身体内在是由虚变实。
要点提示:
1.很多学员容易将身体重心坐于左脚后跟上,使得左腿跪膝,左胯僵硬。到位时,身体重心仍在两腿之间,接近左脚后跟处,左胯里收下沉,圆裆松胯,加上虚领上顶,命门后撑,肩胯才能灵活自如,身体自然轻灵。
2.有些学员右脚跟着地后,脚尖容易翘起。这一“翘”容易形成三个“紧”:脚踝、脚背和迎面骨、右胯都是紧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右脚掌放松虚着地,似若非着。这样可使膝关节、胯关节都放松,达到松胯圆裆之势,劲力才能通达。
3.肩胯要做到充分下沉,才能有两臂相合上提而出的劲。同时两肩和前胸要有后撑之意,不能随上步而前倾。两臂不能伸得太直,应沉肩坠肘。右膝不能绷直,应放松,自然弯曲。
回看每周一*系列,请点击下面蓝字,一点即开
传统杨拳精研提高群[视频点评]韩宝民老师点评柳丽娟拳友(13群)送评视频
[内部分享]韩宝民老师点评17群太极拳先锋队员视频并与拳友们互动
[每周一问](5)打虎式外三合的要点是什么?站桩腿痛咋回事?
[每周一练](6)韩宝民老师讲解太极拳中丹田、命门与脊柱的运用
[每周拳理](8)太极拳是怎样一种拳朮?揭秘其核心内涵和性质
[每周一问](7)搂膝拗步咋转换?打虎角度?蹬脚咋站稳?上虚下实是啥?
[每周点评](8)传统杨氏太极拳修炼学友贾贺南送评85拳架视频
[每周一问]弯弓射虎与右打虎步有区别吗?啥是太极拳”不用手和不再走”?
[每周点评](9)传统杨氏太极拳修炼学友陈天禧送评85拳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