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阴阳
大道至简,小术玄繁。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绢书。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此乃阴阳之概念、功能和关系。
阴阳概念是古代先贤对日、月、地球南北回归规律运动的长期观察和测量计算的结果,以及思考描述。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故曰:阴阳概念源日月,日月属性系寒热,寒热功能为聚散。故阴阳是指日、月、地球的能量(热能)的交换和运行方式,并不指向某一个具体的物质。阴阳是指能量的聚散,能量聚则生,散则死。故日月寒暑(冷热)相推,春夏秋冬分也,万物生也。
天地自然之中,万事万物,阴阳皆可统之。阳气的生长收藏,升降出入,乃是天地变化之自然规律(太阳之东升西降、南回归线、北回归线)。阳生发,阴才能长,阳气化,阴才能成形,阳收敛,依阴而藏。所以,阳生阴藏,阳开阴合,阳升阴降,阳出阴入,而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之性。每天也如此,朝则阳气生,日中阳气长,日入阳气收,夜半阳气藏。
阴阳具有生长收藏、升降(浮沉)出入之变化机制。生、长、收、藏,升、降、出、入,就得有一个门户,有门户就得有开、有合、有枢(枢为门轴)。正如《内经》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又云:“夫四时(春夏秋冬)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门户)。”
太阳之开,为阳气生发、生长之功能,阳明之合为阳气升发、生长之终结,阳门之开合由少阳主枢;太阴之开为阳气收敛、潜藏之功能,厥阴之合为阳气收敛、潜藏之终结,阴门之开合由少阴主枢。
中医所讲的阴阳,其实是浑然一体的,互相融合的,阴阳合一的。正所谓阴阳一元,阳主阴从,阳虚阴必虚,阴虚阳必虚,阴阳合抱,而为一元,此为阴阳之真解。阴阳乃体用之关系,阴为体为器(质量)(形而之下谓之器),阳为用为道(能量)(形而之上谓之道)。阴属有形物体之质量,阳属物体无形之能量。
《内经》把“一天”分为四个阶段: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易经》分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早晨太阳刚出来时属于“少阳”,中午太阳最烈时属于“太阳”,下午太阳开始西落时属于“少阴”,太阳落下天变黑到夜间属于“太阴”。由此可见,阴和阳都从属于“一天”这个整体,是阳气在一天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形式。到了第二天,“太阴”会变成“少阳”,“少阳”会变成“太阳”,“太阳”会变成“少阴”,“少阴”会变成“太阴”,如此循环往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之变化,也是如此,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属阳气升发阶段;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属阳气收藏阶段。
人类产生于自然,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生命根本能源是太阳,阴阳的本质是太阳提供能量的两种相对状态。地球自转一圈,形成了一昼夜,地球公转一周,形成了四季,四季形成了阴阳变化的五种状态和变化规律,我们称之为木、火、土、金、水,实际上是阳气变化的五种能量状态。
由此可见,阴和阳的本质其实是一体的,即阳是能量的释放,阴是能量的浓缩,只是根据阳气的升发和收藏的状态不同,而分不同的阶段而已。
人之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阳气就是人体的生命力、防御力、自愈力。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复位;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体。因此,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医疗时间,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重要,固阳扶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李书涛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