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
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
——以几道历史选择题为例
江西 陈国华
(陈国华老师在历史学年会现场照片)
在现行考试体制下,高中历史试题有许多设计历史解释素养考查的试题。在试题命制时如何合理利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许多教师在命题时有意或无意的在实践这一素养的考查,但是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问题。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阐释
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历史解释”作为主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层面提出,那么其内涵是什么呢?所谓历史解释,徐奉先在《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发表论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的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在具体的命题中,运用相关的历史史料,历史叙述等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首先要界定好基本的概念,然后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合理的进行历史解释的辨析来设计试题。
二、历史解释的辨析运用
笔者以近期一道校际联考选择题为例进行解读,原试题如下:
例1.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数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B.当地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太仓成为了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解释考查题,通过江苏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个史实,要求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分辨不同的结论,进行理性的评判,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结论;命题者设计的四个选项也就是四个不同的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对这四个解释进行辨析,得出一个合乎史实的解释。
我们不妨对命题者给出的四个解释逐一进行评析:
A项,根据太仓出土大量元中晚期来自浙江龙泉窑瓷器的考古发现,追溯其原因是因为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能否成立?根据历史思维逻辑,目前只在太仓发现了除其原产地以外的大量元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别的地方并未发现大规模的龙泉窑瓷器,难道龙泉窑瓷器是元代太仓人的独享之物?抑或是只有太仓人喜欢龙泉窑瓷器?这些说法显然无法成立;而且如此数量的龙泉窑瓷器恐怕也不是太仓百姓能够用完的,由此可见,这些瓷器并非单独为太仓人使用的,因此A项的解释是难以成立的。
B项,数量如此庞大的龙泉窑瓷器集中在距离产地上千里以外的地方,说明当时当地的长途运输能力是很强的。太仓在历史上也没有大规模制瓷手工业的记载,因此,大批量、同一窑口的瓷器汇集于此的唯一目的便是作为商品贩卖。事实上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些集中于太仓的龙泉窑瓷器大部分是外销瓷器。据这次考古的报道称: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在元代就已经成为以“天下第一码头”著称的东南大港。2016年1月,太仓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意外发现了樊村泾元代遗址。截至2017年9月,遗址发掘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发掘提取的瓷片总量150余吨,其中主要是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片,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在数以吨计的残瓷器中,95%以上的瓷器没有发现使用痕迹,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瓷器主要为外销瓷器,同时也兼顾内销;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则很有可能是元朝在江南地区经营的一处瓷器贸易集散地及仓储遗存。由此可见,元代当地的长途贩运贸易是比较发达的,B项的结论相对是合乎史实的解释。
C项,根据太仓出土大量元中晚期来自浙江龙泉窑瓷器的考古发现,能否认定太仓成为一个专门的商业市镇?一个地方出现了大量商品的集中情况有很多种可能原因,有可能是专门的商业市镇,也有可能是物资囤积地,甚至可能是运输途中遭遇突发情况等等,多种可能情况下就不能只认定是一种可能,每一种可能情况也需要其他的证据做支撑才能下结论。因此,C项的解释过于武断,难以成立。
D项,用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的龙泉窑瓷器来证明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也无法成立,首先出土的是元代中晚期的龙泉窑瓷器来证明宋元时期是高峰,在时间上是无法证明的;其次,一地发现的大量龙泉窑瓷器也无法就证明其处于高峰时期,这在历史的推理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
综合上述对四个选项解释的辨析,就本题而言,笔者认为B项的解释相对合理一些。
当然,本题的设计是有瑕疵的,命题者给出的合理解释是A项,在后来与命题者本人进行交流沟通后才知其命题意图是设计B项作为迷惑项,命题者认为明清生产区域专业化,才产生长途贩运,江苏太苍与浙江龙泉属同一区域,不存在长途贩运问题。这种对长途贩运贸易的理解是有偏差。据《尚书》记载:“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就发展起来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也得到发展。我们教材上是说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时期某个地方就一定不发达,在后来与郭新德和周小泉的交流中,他们也认为元代某个地方长途贸易发达也可以说的过去,明清是整体发达,并不矛盾,而且长途贩运贸易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明清时期突然发达起来的,元代某个地方已经比较发达也未尝不可。
笔者认为命题者运用考古资料进行命题立意是很好的,但是对于一定要深入辨析历史解释,否则试题就会出现漏洞和瑕疵,这样的试题对学生会产生误导的,这是所有命题者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就这个史料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两个合理的解释,一是在距离原产地上千里以外的地方出土大量的龙泉窑瓷器,说明当时当地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二是一个地方出土这么多的龙泉窑瓷器,可以证明龙泉窑瓷器的销量是很大的,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但不能界定是太仓百姓这样的范畴)。
结合与命题者和郭新德、周小泉两位同仁的交流以及笔者本人对本题的重新思考,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考古发现这个材料可以从人们喜爱而畅销和长途贩运贸易两个解释角度命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更精细一点。笔者对本题改造出两道试题如下:
变式1.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中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95%是未使用过的。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B.太仓是龙泉窑瓷器主要销售地
C.太仓已经成为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本题的设计是对史料第一层解释,大量龙泉窑的瓷器出现在距离产地上千里以外地区,说明龙泉窑的瓷器在当时是比较受喜爱的商品,但是并不能证明太仓是龙泉窑的瓷器的主要销售地。
变式2.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中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95%是未使用过的。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B.当时太仓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
C.太仓已经成为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本题的设计是对史料第二层解释,龙泉窑的瓷器在当时是比较受喜爱的商品,但是不能局限于当地百姓这个范畴,大量龙泉窑的瓷器集中在太仓,说明当时太仓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是合理的。
三、历史解释的命题思考
历史解释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尤其是在高考中是必须考查的素养。在我们平时的命题当中应该有意识的去渗透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要注重对历史解释辨析的考查。
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平时的命题中体现高考对历史解释的考查要求呢?
第一、要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基本概念的界定。
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第二、作为选项(或答案)的历史解释要依据题目材料得出,不能脱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
在我们平时的命题中历史解释是以选择题的选项或材料题的答案来呈现的,这些历史解释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必须是以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为依托的,不能出现脱离材料无中生有的解释,但是在平时的命题中,很多老师往往会忽视这样一个原则,正确选项的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与题目材料没有关联,笔者最近就碰到这样一道试题:
例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雅颂之音。”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A.孔子以“仁”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
B.叙述经典《五经》之一《礼记》的由来
C.所编作品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
D.孔子编书主要目的是要维护普通民众利益
我们来仔细分析这道题,材料所述是孔子在3000多篇古诗基础上删减编成了《诗经》305篇,删减的主要标准是“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A项关于孔子删减的标准与材料意思不符,B项认为材料所述的文献是《礼记》,与材料是《诗经》的解释不符,D项把孔子编书的主要目的解释为维护普通民众利益与孔子代表的阶级利益不符,上述三个选项依据材料得出来的解释与材料或者史实都是不吻合的,是错误的解释。我们再看命题者提供的正确选项的解释是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但是这个解释与材料所述孔子怎么编《诗经》没有直接的关联性,或者说这个解释不是依据材料得出得出的解释,孔子怎么去编《诗经》,以什么标准去删减根本无法看出《诗经》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风格,更无法得出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解释。
因此,作为命题者在命制试题的时候不能想当然的去预设所谓的正确答案,在选项(或答案)设计的时候一定考虑这个历史解释是不是依据材料得出的。
第三、作为选项(或答案)的历史解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集中于某个层次水平上。
对于历史一个历史叙述的历史解释是有层次性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解释过程,正如徐奉先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的历史解释是一个从客观叙述到分析论证,从分辨评析到独立探究的过程。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我们在平时的命题中经常会不经意的把历史解释放在了一个层次来设计选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试题难度过易或过难,失去试题应有的区分度。笔者以最近碰到的一道题来详细说明:
例3.罗斯福总统描绘了战后的世界安排,即建立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美国主导的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为此,他( )
A.接受德日投降并成立联合国 B.确立了美元等同黄金的地位
C.出台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D.促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这道试题的四个历史解释(作为选项设计)是同一个层次的即客观叙述,接受德日投降并成立联合国、确立了美元等同黄金的地位、出台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促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四件事情只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罗斯福健在时完成的,其他受德日投降并成立联合国、出台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促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件事是罗斯福逝世以后的事情了,不是他亲自参与的事情。由此可见,四个历史解释都集中在客观叙述层面,简单的一个时间的判断即可解决所有问题,这说明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历史解释的层次性,一个层次的解释在选项中不能多次出现甚至集中在一个层次上。
因此,我们在命制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设计不同层次的历史解释作为选项,要想这道题的难度系数第一点可以把正确选项设计在客观叙述层面上,要想这道题难度系数高点可以把正确选项设计在分辨评析等较高层次上。
第四、作为选项(或答案)的历史解释要深入挖掘教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在试题命制的时候,我们都会去考虑这道题要考查哪一个主干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上是怎样表述的,我们的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在做出历史解释(选项设计)的时候尽量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考试题在命制的时候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把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展示出来了,笔者以2013年全国1卷第31题为例来说明: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这道题是对1929-1933年大危机下美国胡佛政府应对危机措施这一主干知识的考查,一般而言,我们对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印象往往是他坚守自由主义的,但是也不意味着胡佛政府没有对经济进行过干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第三目“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是这样表述的:“面对严重危机,美国胡佛总统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但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由此可见,高考这道试题的命制就是深入挖掘了教材,教材中其实是有关于胡佛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的表述的,而且还有举出具体的一些措施的例子,但是作为正确选项的历史解释在教材中又没有出现,这需要学生联系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在平时的命题中,历史解释的运用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题目材料在教材以外,答案也可以在教材以外,但是作为答案的历史解释又往往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深入挖掘教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精妙之处。
第五、作为正确选项(或答案)的历史解释要具有科学性,不能有任何歧义或争议。
虽然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但是作为正确选项(或答案)的历史解释必须具有科学性,不能有任何歧义或争议。这一点也是在命题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命题者稍有不慎或欠思考就会出现历史解释的科学性问题,因此,要对每个选项(或答案)进行仔细的推敲和打磨,做到在科学性上不出问题,确保试题的质量。除了命题者自己仔细审视以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别的老师去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进行修正,因为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多几个人做就容易发现试题存在的问题,做题是确保历史解释科学性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笔者以自己命制一道试题的推敲过程来说明这一问题:
(第一稿)下图为1962年在陕西绥德县出土的汉代《牛耕点播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情况 B.北方农业取得了领先地位
C.多种经营的地主庄园经济 D.牛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
在命制这道题的时候,我主观上是想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认知程度,通过对汉代画像砖耕作图的分析判断区分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但是作为正确选项A项的设计其实是不科学的,图像本身无法确定是集体劳动还是个体劳动,图中可以看出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但是无法判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劳作方式,因此,A项的解释是不科学的。结合考古专家考证,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过再次打磨修稿以后,这道题的二稿如下:
(第二稿)下图为1962年在陕西绥德县出土的汉代《牛耕点播画像石》,大人在前面犁田,小孩在后面播种,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情况 B.北方农业取得了领先地位
C.多种经营的地主庄园经济 D.牛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
根据图像在结合文字表述可以确定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以,A项的历史解释是科学的。
由此可见,命题只要遵循了上面的命题程序,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命题中作为正确选项(或答案)的历史解释歧义或争议,做到历史解释的科学性。
最后要需要提醒的是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考查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其他几个层面的素养结合起来进行渗透,所以我们在命题中不能光注意了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而忽视了其他的学科素养的考查,这样才符合我们高考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初考查意图。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教学考试》样刊)
作者简介:
陈国华,2000年7月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第六届电化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学科专家,江西省高考优秀评卷教师,鹰潭市学科带头人,贵溪市首批名师。现任教于江西省重点中学贵溪市第一中学,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试题命制以及高中教学管理研究。
多篇历史教学论文和高中教学管理论文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教学考试》等教育学术期刊发表;主持3项省级科研课题;参编河南天星教育《金考卷》系列并为其编审委员会委员,参编《2010高考总复习资料汇编 ·历史》任副主编,著有《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