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书/看书的一些记录
1
在得到上听《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专栏。对于医学我们了解得太少,而对医生又期待得太多。这个专栏还在更新中,有几个点我印象还比较深。
其一,医学的一个拿手好戏就是克服很多的不确定性
医学主要是通过“证据+经验+患者意愿”这三者结合,给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也就是:科学证据,加个人的经验智慧,再加上和利益攸关者的合作。这是解决所有难题的通用套路。这个模式用在“设计师-客户”,“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员工”等上面也一样通用。
第二,医生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和高手必备的三个能力
医生诊断的思维模式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提出假设的实质就是用一个医学诊断去匹配病人描述的症状和不适。在这个环节,如果是低手可能需要大海捞针,但高手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他提的假设更接近真相。提出假设很重要,假设越接近事实也就越少走弯路。
第二个环节是收集证据,也非常关键。医生必须快速分辨哪些是干扰信息,哪些是有效证据。在这个环节,高手会保持开放性,一旦有证据表明最初的假设不对,会立刻校正,提出新假设,寻找新证据,再来一次新的验证,不会钻牛角尖。而低手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容易主观上丢弃不符合假设的证据。
第三个环节是验证假设,是对第二个环节提出的每个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反常的疑点通常可以成为最后确诊的突破点。这也是高手的第三个能力,发现反常疑点的能力。
2
最近正在看一本书《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书中提到弗洛伊德提出了非常多的心理学假设,但他从不进入第二步,即从个案研究中建立的有趣假设转向对这些假设的真正检验。
科学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提出假设,第二步是需要用严格的、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科学的过程和医生的思维模式、高手的能力锻炼如出一辙。
《这才是心理学》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点,比如“鲜活性问题”。对于更为生动并因此在记忆中更易提取的证据,人们会赋予其过高的权重。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
鲜活性和个案为伪科学的生存提供了环境,而伪科学对我们的危害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我们丧失了“机会成本”,不但没有收获,还浪费了本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的时间。
3
说到时间,最近看到一篇博客,来自美国的一个独立制作人,说的是如何管理我们的时间。大部分人把一天分成三个时间段:“8小时工作,8小时休闲,8小时休息”,尽管世界和劳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工作时间”和“我的时间”这一概念今天依然存在。
而在作者看来,如果我们停止将“我的时间”描绘成放松时间,而是专注于自己并与目标保持一致。那么如果你需要休息,那就休息。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有一天成为一名企业家,那么“我的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投入到那里,因为它不会自己发生。
每天约有16个小时分配到工作和睡眠,每个人大约有8个小时分配给“我的时间”,如果使用得当,每年会多出非常多的时间,可以实现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
用作者的话说:“大多数人都高估了他们一天所做的事情,但低估了他们一年可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