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

【处方用药】  大黄二两(6g)  黄连一两(3g)

随证加减用药

若出血者,加茜草、棕榈,以收敛止血;

若咳嗽者,加麻黄、石膏,以清宣肺热;

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下;

若胃胀者,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胀等;

方证研究

下后又发汗,中气大伤,湿热上逆而成胸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下湿热而消痞;

若痞而仍恶寒者,是病证尚在,当先用桂枝汤以解表,然后用大黄黄连以泻心

热扰胃气而不降,浊气壅滞而不行,则心下痞满,按之濡软,胃脘满痛,以满为主,郁热阻结

气机不通,则胸脘腹疼痛,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通畅气机,黄连清泄胃热,降泄浊逆,尤其是煎煮以沸水浸泡,以取其气薄其味,重在清泄中焦无形之热,而不引起泻下,此即用药之奥妙。

仝某,女,61岁。有多年食管炎病史, 1个月前食管炎急性发作,几经治疗,症状表现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胸骨前有灼热疼痛,饮食有烧灼感,大便干结,口渴,舌红,苔薄略黄,脉无变化。辨为胸膈烦热证,给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6g,黄连3g,栀子12g,淡豆豉12g,连翘24g,竹叶15g

根据胸膈灼热疼痛辨为热在胸,以此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泻胸膈郁热,加栀子清热泻火,连翘清热解毒,竹叶清泻胸膈郁热,淡豆豉透热于外。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

【处方用药】  大黄二两(6g)  黄连  黄芩各一两(3g)

随证加减用药

若呕吐者,加陈皮、生姜,以降逆止呕;

若腹痛者,加白芍、延胡索,以活血止痛;

若出血明显者,加棕榈、生地、玄参,以清热凉血,收敛止血;

若食少者,加山楂、生麦芽,以消食和胃等。

方证研究

麻沸汤渍少顷热服

沸水

多时泡如麻子细

即为麻沸汤

治心气不足

吐血衄血者

脉洪

重按不空

此治心经火气不降之法

人身水气在下

火气在上

水气在下

应往上升

火气在上

应往下降

火者动气也

火气不降

动而上逆

则吐血衄血。

手之三阴

其气主降

心气不足

降气不足

法当用三黄以降心火

渍而不煎

取味最轻

麻沸汤

性轻而浮

使三黄之性缓缓下行

曰泻心者

只降上脘以上之火

不降及中脘之意

如泻及中脘

便生大祸矣。

曰泻心者

只降上脘以上之火

不降及中脘之意

如泻及中脘

便生大祸矣。

心火不降

心包相火不降也

心经君火不病

脉象洪

洪乃上盛之象

浮多降少

故上盛而洪

重按不空

故可用三黄。

火气最易直上

全赖金气收而降之

入于土下。

吐血衄血者

金之降气

被火之升气所伤

金之收令不行

三黄苦寒

将火降下

肺金乃收

运动复圆

故病愈人安

病愈人安者

四维升降

中气复旺

肾水足则上升以交心火

心火足则下降以交肾水

肾水上升者

阴中阳足也

心火下降者

阳中阴足也

肾水不升则化寒

故肾气丸

用附子以温下寒

心火不降则化热

故泻心汤

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泻上热

渍少顷者

泡出味便服

不可多泡也

轻之至矣

此心火乃心包相火

非心藏君火

君火不病

病则人死。

降火与清火不同

清者有去之之意

降者引之使下

归于水中

不去火

明了降火法之意

方能治火气之病

如用清法去火

乃火气病之实者

此方乃火气病之虚者。

心气不足四字

切须认清

心属火气

下焦之火主上升

上焦之火主下降

心火不足

乃心火之降气不足

如系心火不足

便须用羊肉温补木气

心火乃足

或用肾气丸以补木气之根

心火乃足

吐血有因寒者有因热者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此病之由于热者

火热不降

中气必虚

故此方渍而不煎预防伤中

为治火逆之大法

即吐血之由于实者

大怒之下

肝胆横塞

实在肝胆

虚在中气

如吐血而脉紧

重按有力

则泻心之法中

又须兼清肺和肝

散结养中之品矣

吐血乃大口吐出

非咳血。

泻心汤治上热吐血

柏叶汤治中寒吐血

此种吐血

多系一吐即愈

惟虚劳咳嗽

痰中带血

别难治

以其形损故

人身之气

阳位在上

阳根在下

阴位在下

阴根在上

虚劳咳血

肺质损伤

阴根受伤

如脉不细数

尚可补肺益阴

肺阴复原

降气充足

圆运动迅速

中气复生

自能病愈

如脉细数

形质大损

阴液枯涸

病即难治

咳血又加发热

阴竭火飞

一交节气

大气变动

即生危险

热迫血动血

血不得守藏而外溢

则吐血

鼻衄

血热上攻

壅滞脉络

则目赤肿痛

牙龈肿痛

血热损伤脉络

则口舌生疮

血热扰于心胸

则胸中烦热

血热伤阴

则口干

鼻燥

渴欲饮水

舌红

苔黄

脉数均为血热之征

其治当清热和胃

泻火止血。

方中大黄泻热降泄

凉血止血

黄连泻热解毒

凉血止血

黄芩清热凉血。

使用禁忌

阳虚出血证

瘀血出血证

气虚出血证

慎用本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