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运河改道北100里滕县南六十里河网纵横柏山阳两大望族崛起

徐州运河改道北100里滕县南六十里河网纵横柏山阳“张王两大望族”崛起。

(作者 张茂水甄敏刘栋韩荣华张文静)

艺术监制:王广军 王茂钧

2021年7月2日星期五

编前:徐州的地位,向来是军事大于经济,经济大于文化,在近古时代,这片饱受黄河泛滥困扰的淮海地区,一度因为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而保持了经济上的繁荣,却也因为后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运河的改道,很快陷入了萧条和困顿。从中也可以看出,近古时代的淮海地区早已无法依靠自身保持经济地位,其城镇兴衰与否,完全取决于大运河上往来的南北商船;取代徐州繁荣起来的台儿庄,就是这种现象的明证。同时,在夏镇和台儿庄中间节点,峄县、沛县、滕县三县毗邻的战国后期万章故里滕县南六十里柏山阳,滕阳西万张氏家族、埠岭王氏家族伴运河两岸居住联姻形成村落,张氏、王氏两大家族依托千年难得机遇这一“世界经济文化聚集区”繁衍生息,创建了“柏山经济文化圈”,形成滕阳柏山前“西万张氏”、“埠岭王氏”两大望族。

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京杭漕运河的改道从夏镇三孔桥东行走滕县南六十里柏山阳王庄村西万张氏家族积极入世保障漕运安全,强化运河附近地区水系管理,保障运河用水和农业生产的灌溉水源两不误。

西汉时期张良后裔西万张氏家族恪守“三条族训”繁衍生息:1.尊重传统,承前承后。2.重视教育,培育文化的传承者。3.关注社会现实,提倡积极入世。

当时的明清国家只知急漕而不暇顾民,经常夺农业用水而济漕,“自淮河以北,河泉诸水涓滴皆为漕用”。清代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山东,原来的水利灌溉系统全部废弃,流经徐州600多年的黄河湮废了清泗古汴,黄土淤沙吞没了耕地,由于水源短缺,运河不能通航,陆地运输艰阻,农作物无法大面积种植和生长,产量极低,同治本《徐州府志》记载:“盖自河水荡决,黄沙无垠,徐下邑多被其患,向所称诸物产,或荒淤不复生”,这更是对明清徐州地区农业生产的沉重打击。而距离徐州100里的滕县运河两岸,农业、手工业、商业异常繁荣,形成了“滕南六十里柏山经济文化圈”。究其原因,滕阳西万张氏家族引进乡村宗族治理模式。主管运河事务张氏分別选派本家族人士分赴运河各支流建闸筑坝、从事农耕和建村落定居。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利用运河主航道、支流担任职务,大量购置土地多达五万多亩,仅西万张氏和王氏,土地范围北到运河支流“东邵桥”“薛城里”“官庄”、南达微山湖北岸运河里东张阿,东启“临山”“临城”、西达微山湖东岸“南庄”。农业、手工业、商业跨界垄断多业兼营。

二、运河的改道,使徐州失去了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地位下降,商品经济迅速走向衰落。与之相反,100里外的北面运河的到来创建了“柏山经济文化圈”和“滕县南西万张氏埠岭王氏两大家族的联姻崛起”

明代前期徐州段运河黄运合一,徐州是治黄保运的重点地区,地位特别重要,徐州段运河的治理关系明代漕运的全局。明代万历三十二年间1604年泇河开通后,避开了徐州、吕梁二洪黄河险段,漕运船只不再借徐州段黄河行运,河工关注的重点也下移到邳州以下至清口地段。这样,徐州不仅面临城市发展衰退的困境,甚至还会毁城的厄运。随着徐州城市地位的日益下降,其在明代治黄保运全局中的地位也逐渐被淮安、宿迁、邳州等城市代替。从万历末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虽然徐州地区黄河水患相比泇河开凿改道走徐州北100里夏镇三孔桥东行滕县南六十里柏山阳王庄村、刘庙村、埠岭村之前更为严重,但因为徐州城市地位的下降,再加上国势衰弱,政局动荡,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再也引不起明代统治者的重视。运河北移距徐州100里的滕县南六十里柏山阳,依山面水的孟子学生万章故里王庄村、埠岭村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

三、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泇河开通前的明代徐州,舟车鳞集,贸易兴旺,商品经济繁荣,明人陈仁锡《重建徐州洪神庙记》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成化年间,徐州“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朝鲜人崔溥在其《漂海录》中更是称徐州“物华丰阜,可比江南”。但是,明万年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开通后的第二年,过徐州段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就减少了三分之二,徐州的商品经济发展因此出现了很大的衰退。“在通衢街道数条,人烟尚而稀疏,贸易亦皆冷淡”。明人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泇河开通后的徐州:“自通泇后,军民二运,俱不复经。商贾散徙,井邑萧条,全不似一都会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的开通成为明代徐州城市兴衰发展的转折点。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夺溜由长垣,东明入张秋,穿运河,合大清河入海,运河梗塞。徐州境内“黄沙弥望,牢落无垠,舟车罕通”,几乎等于偏方僻壤。

(四)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运河改道带动了新运道沿线夏镇、台儿庄等城镇的兴起,滕县南六十里'柏山经济文化圈”的形成和“西万张氏家族”、“埠岭王氏家族”名门望族崛起。

距离柏山西七里夏镇,四方来此经商者逐渐增多,陆续出现了山西、河南、浙江、安徽、夏镇五个商帮。主要经销粮食、布帛、药材、烟草、茶叶及开设开设客栈和首饰铺,各种商号多达200余家。柏山位于滕县县城南六十里,滕县界连峄县、沛县,为山东滕县、江苏徐州两省孔道,万历年间开凿泇河运道改经寨子刘昌庄、蒋庄、王庄、刘庙、埠岭、石坝、种口、彭口闸,柏山前王庄村、埠岭村遂为水旱码头,城镇经济开始兴盛。清代以后,在运河航运的刺激下,柏山前王庄村、埠岭村、彭口闸凡来往船只“往往寄泊于此”,逐渐发展成为鲁南运河沿岸“柏山经济文化圈,形成滕阳柏山前“西万张氏”、“埠岭王氏”两大望族。

编后:孟子学生万章故里滕县南六十里柏山水资源极其丰富,河网密布,水道纵横。王庄村、埠岭村峙柏山微山湖潆其南,依山面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水系纵横,

土地肥沃,民风淳厚。春秋战国时期水旱码头,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微山湖、京杭大运河的水滋润着这里肥沃的土地,养育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王庄村、埠岭村坐落于滕县南六十里柏山下,属于冲积平原,远离黄河这个“定时炸弹”,又有着平整富饶的土地和发达的水系,这样一方水土,农业自然发达,在古代农业发达就意味着人类繁衍生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州运河北移100里从柏山阳王庄村、埠岭村经过并建设彭口闸坝。王庄村、埠岭村张氏家族和王氏家族开启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张王两大家族共同携手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文化潮流,形成了滕县南六十里“柏山经济文化圈”。明清柏山阳运河里“张王两大名门望族”的家族奋斗史为当前山东省正在建设的鲁南经济带、江苏省淮海经济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

(0)

相关推荐

  • 旧唐书方技王希夷,徐州滕县人也。

    ​王希夷,徐州滕县人也.孤贫好道.父母终,为人牧羊,收佣以供葬.葬毕,隐于嵩山,师道士黄颐,向四十年,尽能传其闭气导养之术.颐卒,更居兖州徂来山中,与道士刘玄博为栖遁之友.好<易>及< ...

  • 新唐书隐逸王友贞,怀州河内人。父知敬,善书隶,王希夷,徐州滕人

    ​王友贞,怀州河内人.父知敬,善书隶.武后时,仕为麟台少监.友贞少为司经局正字.母病,医言得人肉啖良已,友贞剔股以进,母疾愈.诏旌表其门.素好学,训诲子弟如严君.口不语人过,重然诺,时以为君子.历长水 ...

  • 忽必烈命郭守敬修运河,三十年才修一百六十里,依然名垂青史

    说起历史文化名城大北京,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数不胜数,如果不是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而是较真儿打算细细品味北京的风貌,那估计您得专门腾出几个月的时间来,因为北京犄角旮旯里都隐藏着历史,一砖一瓦间都挤满了故 ...

  •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如火如荼春风十里植新绿 共护碧水向东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今年我市正式启动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全年拟营造林30万亩.入春以来,各地早谋划早 ...

  • 尤克里里弹唱谱 | 「春风十里」鹿先森乐队

    春风十里 演唱:鹿先森乐队 专辑:<所有的酒,都不如你> 发行时间:2015年10月26日 这首歌很早之前的留言想要谱--好像要的是指弹来着--其实早在[有谱]分享的时候就发过弹唱谱,不过 ...

  • 【行走徽州】从深渡到街口的歙县水南五十里地的记忆

    [行走徽州]从深渡到街口的歙县水南五十里地的记忆 司马狂/文 去年深秋时节,在千岛湖有课,那辰光正好人在老家,于是又一次坐上深渡到排岭的客轮,彼时感慨颇多.行至排岭的时候,接我的人还在差异怎么从安徽能 ...

  • 《花香十里诗词》 文 | 花香十里

    <花香十里诗词> 作者 | 花香十里 主编|幽兰公主 ★花香十里★ 春天的雨 韩雪丽 也唯有此时的雨 才是春天的雨 轻柔安静 怕惊醒了杏花的梦 随风潜入夜 自然也要轻盈 在你的梦中 它一直 ...

  • 花香十里诗词集萃 作者|花香十里

    花香十里诗词集萃 作者|花香十里 海在迎候 听见大海的声音了吗 还在山那边 风吹动了浪花 拍打着礁石 你能感受它的 期盼吗 春天来了 海在迎候 那些春花一样的 孩子 在海边 奔跑 爱无须后悔 那年寄给 ...

  • 花香十里诗词集萃 文/花香十里

    花香十里诗词集萃 文/花香十里  编辑 /幽兰公主 炊烟 炊烟是童年的云彩 看见它升起 就闻见了饭香 玩耍的儿童 晓得要回家了 你会听见熟悉的声音 唤你回来 每天的晚霞 多么明媚 映了你红朴朴的脸 荧 ...

  • 花香十里诗歌集萃 文/ 花香十里

    花香十里诗歌集萃 文/ 花香十里  编辑/幽兰公主   我写下你的名字 酒里加了月光 勾兑了相思 多少的风吹过 不及你的名字 带给我几许忧伤 那些成往事 还是在心里 好似你的名字 花香渲染了春天 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