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的日子还真不好过!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十三)
前一段时间,关于河南电视台的“唐宫盛宴”着实是大火了一把。一开始我还没觉得,就是觉得那几天我之前写的几篇关于西安与洛阳的文章频频有浏览量,还有人回复,正准备窃喜,才发现原来因为这个节目,所谓河南和陕西,洛阳与西安的争论由狗尿苔似的涌起,顿时对继续写相关的内容失去了兴趣,索性,借此机会看看球,写写NBA也是惬意的很。这不,全明星也过去了,本身也不是什么专职的体育写手,缓口气,把之前没有完成的几个系列给继续下去,也是个继续学习的过程。
至于西安与洛阳之争,也没必要再闲扯,本身意义不大,更主要是之前的文章中早已多次提及,没啥必要了。接着写周厉王。
当然了,咱主要还是为了写在中国历史上的西安与洛阳这两座伟大的城市。而对于这两个城市而言,周王朝自然是不可能跨过的。而周厉王,也是在西周中后期的一位非常重要君主。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厉王所推行的改革政策,以至于被“国人暴动”赶下王位。在本篇我就想聊聊周厉王在雒邑进行的一系列事关周王朝生死的几场战争。
周厉王三年,发生了一件险些动摇周王朝根本的一件事,那就是“淮夷之战”。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对“夷”一字做过一些解释,这里的“淮夷”,其实也就是生活在现在黄淮、江淮一代的商周原著民,在周穆王时期的“徐偃王”就属于“淮夷”中的一支。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写过,就不多聊。为什么会出现淮夷之战呢?我看到有不少文章中把其原因归结于周厉王的苛政,但我却不太认可这个观点。因为淮夷部族的所居范围,本身就是周王朝的“偏隅”。实际上,以当时的交通能力,根本不存在什么固定的领土,更多的都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势力范围。而这个“淮夷”区域,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能说是臣服于周王朝的一些地方势力,周王朝本身对于他们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管理权,并没有实际的统治权。所以,那些被“国人”深恶痛绝地“改革”政策,又怎么可能成为引发这种远在千里之外的诸侯所发动战争呢?
个人感觉更加合理的原因理由就是:所谓的“淮夷”以及“东夷”,都是古老的东方部族。在上世纪由于距离商的政治中心更近,所以,对于他们的控制,商王朝也就更加的扎实和稳定。但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尽管在当时整个疆域的中心部位设立了国家的另一个政治、行政中心——“成周”雒邑。但是,这个“中心”却是在将原有的周部落版图作为王室实际控制范围的前提下,如果仅以商的主要势力版图,雒邑还是相对偏西一些。而且,西周前期的王室也大多以“丰镐”为中心进行活动,雒邑所控的势力范围也最多就到现在的商丘一代,对于更偏东的区域管控能力相当薄弱。所以,在西周整朝,“淮夷”和“东夷”以及更南的部族都始终是王朝最大的隐患。回顾西周历代,几乎始终都存在与“东夷”不断的战争纠葛。
再说这一次“淮夷之战”。关于这一段的历史通常有两段不同的记载,被史称“攻噩之战”和“淮夷之战”。但是在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参看了一些文章之后,我认为这更倾向于是一场战争的两个不同阶段。所以,我就把它统称为“淮夷之战”了。而为什么着重将它,当然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开端,就是因为位于现今河南南阳区域内的诸侯国“噩国”联合“淮夷”与“东夷”,从南、东两个方向向周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成周”雒邑进发,并打到距离雒邑已经很近的地方。这当然是件天大的事情,于是,周厉王立刻调动大军,不仅从“宗周”调动“宗八师”,还从“殷地”调来了“殷八师”来同“成周八师”一同抵御,最终完成了这场“成周保卫战”!具体的作战经过,并没有太多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中记:“(厉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后汉书·东夷传》记:“厉王无道,淮夷人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之。”很清楚的是,这场仗也是一开始并不顺利,即便周厉王召集了几乎周王朝所有的主力军,仍然是很艰难的才将“叛军击败”。也从此可见,此时的周王朝所谓的几支王牌军队,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当然了,在前文中也提到过,连年的征战,实际上周王朝王族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经历过几次重大损失,已经日渐削弱,说实话,也不能将其衰退完全归结于周厉王一人身上。因为在他之前,几代周王已经将周王朝的那些军事精锐消耗殆尽。虽然确实起到了开疆拓土的作用,但还是那句话,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交通与通讯能力,根本无法以一到两个中心就能统御整个巨大的国土面积。所以,也有种说法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所谓的领土面积,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势力范围”!换言之,当地都有自己各自的土著力量,你强大了,我怕你就听着你的;你不够强大,没啥利益冲突了,我也凑活着过;等有一天我发现原来你没有多强呀,那还不干你?周王朝能够取代商,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周厉王三年,位于现在河南南阳东北部一代的“噩国”,在其统领“噩侯”驭方的率领下,联合南夷、东夷之兵,进攻周朝所属的中原南部和东部地区,迅速占领了河南的中东部。兵锋深入“成周”雒邑东南,严重威胁周朝京畿之地的统治,王室为之震动。周厉王命王室军队西六师、殷八师反击噩侯驭方,严令不论老幼一律斩杀,以彻底摧灭噩国。王室军队受命开赴前线,因士气低落,军纪废弛,惧战受挫。厉王见王室军队无力获胜,只得依靠贵族大臣的亲军,由大臣武公派禹率领武公私家兵车百乘、厮驭200、徒兵千人参战,成为作战的中坚力量。经武公亲军奋力冲杀,王室军队辅助进攻,击败噩军,俘虏“噩侯”驭方,平定“噩国”。
这个“噩”,也一度被称作“鄂”,其实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的简称。这里是周王朝在疆域南方设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而这位“噩侯”驭方,原本是与周王朝交好的。曾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的西周时期文物青铜器“鄂侯驭方鼎”,上有铭文:“王南征,伐角、僪(遹),唯还自征,才坏(在坯),噩걿뽨(鄂侯驭)方内(纳)壶于王,乃(祼)之,(驭)方(侑)王,王休(偃),乃射,뽨(驭)方(佮)王射,뽨(驭)方休阑,王宴,咸酓(饮),王寴易(亲锡驭)方玉五嗀(瑴),马亖(四)匹,矢五束,(驭)方(拜)手뻪(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赉),用乍(作尊)鼎,迈(其万)年永宝用。”后经众多历史学家考证,这其上的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在南征时期,接受过“噩侯”驭方的帮助,所以才专门制作“鼎器”作为记录和奖赏。上面并没有明确年代,但可以基本判定,应该是在穆王与懿王时期,那么,这个“噩侯”为什么在厉王继位后就要选择反叛呢?其原因我在本文开始的时候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你好像没有那么强了,那我还干嘛听你的?
周厉王攻噩之战,虽勉强取胜,而周王室已呈外强中干之势,反映出王室军队走向衰落,诸侯封国军队和贵族大臣亲军愈益发挥重大作用的趋向。实际上,这也给之后的“国人暴动”埋下了军事隐患。在周军艰难的战胜“噩”之后,早已经暗中集结的,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先是命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淮夷联军”气势更为嚣张,继续发动进攻,一路浩浩荡荡,这次竟都打到了雒邑城东的伊水、洛河之间,并掠杀无辜平民,抢夺财物。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反击战,最终周军集结王室最后的精锐力量连续发动多次反攻,使淮夷无法招架,只得败退,纷纷逃窜。周军乘胜追击,最后彻底击败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
由于周厉王攻噩和平定淮夷的胜利,大振军威,周朝的军力有所增强,周朝国威也有所振作。在各类相关的史籍及文物记载中,周厉王在与“淮夷”的作战中,都是以“成周”作为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其原因也是很简单,就是因为“成周”雒邑本身就在周王朝疆域的中心,从统治和平乱角度看与“淮夷”以及南方诸侯的接触也更便利。再有,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叛乱方距离“成周”更近罢了。而在平定了东南方叛乱之后,虽然对稳定政局有所帮助,但周厉王在王朝的统治力也并没得到提升!发生在“丰镐”的“国人暴动”倒是成了周厉王姬胡政治生命的终结点!这个在前一篇文章中也已经聊得不少。然而,也正是因为“国人暴动”的发生,在“丰镐”也随之产生了一件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历史非常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的起因,自然就是“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在国都丰镐发生的大规模暴动,周厉王被迫出逃到了“彘”(zhi),也就是现在山西的临汾区域内。而太子静则藏在了“召穆公”姬虎家中。这个召穆公,是周王朝早期的贤臣“召公奭(shi)”的后人,就是曾经与周公旦“分陕而治”的那位。在暴动中,为了保护太子静,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去死,太子才得以脱险。而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暴乱发生后,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出兵勤王来到了镐京,着实吓了老贵族们一跳。还是“召穆公”出面,代表周王室与姬和会面,也是迫于军事压力,就请“卫武公”姬和暂代国事。此类的情节,也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层出不穷,见怪不怪了。但是,这位“卫武公”却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将王位据为己有,而是与以“召穆公”姬虎为首的周王室贵族一同设立了一个共同议政的政治体系。在以姬和为执政的同时,还建立了以“召穆公”姬虎、“周定公”姬鼻为核心的一个贵族议事会议,可以说是双方一同管理国家。这个事件,就被称作“共和行政”!
具体有关“共和行政”的内容和产生的背景,也不多聊了。因为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但是,这次在镐京发生的“共和行政”的意义却一定要好好说说!它所确立的“共和纪年”,将公元前841年定为“共和元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在此之前,所有的时间纪年,基本都是以文物为佐证来推断出来的。而从“共和元年”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了有准确“时间”的阶段!我们国家的历史能够脉络清晰、延绵不断,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由详细的时间线来串联,而这个时间线的开端,正是公元前841年在镐京设定出的“共和元年”!
文末闲聊几句。有人曾经将“共和行政”视为中国最早的议会制度。这个我看过有几篇文章曾经专门写过,其中不少论据论点也都很有趣。但是,我觉得这个“共和行政”其实更像是一个贵族内部的“民主生活会”。而且他建立的本身,实际上是有一些限制“外来”摄政势力的作用,说直白一些,就是不想让“卫武公”姬和的权力过大。所以,在我看来,这次所谓的“共和”,就是一个在权力斗争中的一种斡旋手段而已。在周厉王死后,周定公和召穆公就立刻立太子静为王,史称“周宣王”,“共和行政”也随即结束,这也说明了这在当时并不是一种可以被认可和有延续必要的真正体制。
#西安##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