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关于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考点整理,附精美课件
新闻导读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9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连续5个月 Niño 3.4指数的滑动平均值分别为 0.6℃、0.5℃、0.5℃、0.5℃和0.5℃。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国家判识标准,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弱)。
△图为逐月Niño 3.4指数和3个月滑动平均指数演变(单位:℃)
此次厄尔尼诺的大气异常上升运动主发生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华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分降水增加。预计今年夏,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
(以上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报道)
注:海温指数的滑动平均值是指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温指数值的平均值)
注:NINO3.4的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达到或超过0.5℃、且持续至少5个月,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指数≥0.5℃为厄尔尼诺事件;指数≤-0.5℃为拉尼娜事件)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峰值强度判定标准:NINO3.4的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达到最大的时间和数值分别定义为事件的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
(以上判断标准节选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本质上是低纬度由于大尺度海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的现象(海洋方面)。国际上将其与南方涛动(大气方面)统一简称为ENSO。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印尼、澳大利亚等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干旱情况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注:当NINO3.4区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0.5℃,且持续至少五个月,则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NINO3.4区:赤道中东太平洋(170°W-120°W,5°S-5°N)范围。
NINO3.4区指数:NINO3.4区区域平均的每月平均海温距平值。
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1997-1998典型的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其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与南方涛动现象几乎同时发生。
沃克将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平面气压空间反向关的震荡变化命名为南方涛动。南方涛动的检测,对预测厄尔尼诺现象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沃克定义了一个南方涛动指数(SOI),由东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算出。涛动强时SOI值为正,涛动弱时SOI值为负。
J.Bijerknes发现,SOI值从高值下降到最低值时,厄尔尼诺达到鼎盛。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全球海汽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它可以触发波及全球2\3地区的重大气候灾害。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此次澳洲森林大火,除夏季炎热气候和多雷雨的天气情况外,也可考虑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其的影响。
对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课标对高中生的要求,是要求其能够
1、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包括判断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察的意图。则课标中的文字表述其实就已经涵盖了对考生能力层级的要求。
比如,全国卷考试说明中的一道例题,只是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出现概念)的发生作为一种现象,用考生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
这个正好符合2017年新课标中的描述,课标原文如下: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流的增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解析:
本题第(1)问考察最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只需要注意洋面海水的冷暖分布即可以会出大气环流的方向(暖水的海域西侧气流上升,冷水海域气流下沉)
第(2)问,以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为背景,以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以绘图说明和看图分析为方法,以大气热力环流为基本原理,考察考生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这一点首先就是考察考生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而对于海—气相互作用,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下垫面热量和大气增温的能量传递过程,也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已,不需要熟悉具体概念。从这个方面讲,概念性考察已经不会出现在考试的问题之中了。对第(2)题的文字信息,考生需要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热力差异减小或不存在(大洋东部海域异常增温)。导致图示的正常年份的热力环流(沃克环流)减弱或者消失;大洋西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大洋东部(秘鲁沿岸)的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
本课课标要求解释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图表说明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热平衡的影响。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本课件图片精美,资料丰富,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设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区域认识和综合思维训练。通过示意图、思维导图等,突出重难点知识的形成,注重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同时注重知识的归纳与总结。适当补充一些社会热点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