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沐浴文化”
今天,人们口中所说的洗澡,在古代叫“沐浴”,古人还雅称洗澡水为“汤”。依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的说法:中国人在“三皇五帝”时代,便出现了洗澡文化,高辛氏开中国人洗澡之先。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沐,濯(洗)发也。浴,洒(洗)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沐”在象形文字里像双手掬水洗发状,会意为沐,从字的组合来讲又寓意原来洗澡所使用的工具为木桶,“浴”像人置身于器皿之中,并在人的两边加上水滴会意为“浴”。从字义上来讲“沐”代表了礼节、宗仰,“浴”赋予洗澡更深层内涵,这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沐浴文化的解释。
在古人眼里,洗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有时还很神秘、神圣,大有讲究。古时洗澡必更新衣,甚至连洗澡的频率和次数都有规定。来了客人要先请其沐浴,之后才摆筵席招待,现代人称宴请远方来客为“洗尘”,便是此俗遗风。
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汤沐邑”。《礼仪·王制》云:“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诸侯要再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对沐浴之礼身体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在汉代,规定公务员每5天要洗一次澡,届时大小官员全都放假回家。轮到洗澡的日子叫“休沐”,这也是现代公务员放假制度的滥觞。到了盛夏,有的皇帝干脆放长假,方便大家回家沐浴、避暑。
明清时期,沐浴才真正深入人们生活之中。城市中普遍出现“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贵贱,“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交上钱,就可入得浴池泡澡。去混堂洗澡只是明清人沐浴的一种方式,更多的人还是在家洗澡,即便贫穷之家也有洗澡习惯,只需用一担柴烧上一锅热水,便可洗上一次澡,方便易行。
中国古代贵族作为上层社会的代表者,需要整洁的外表仪容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礼记·玉澡》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这样的沐浴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才可以为之,应该说是为贵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贫苦百姓是无法享受的。晋代贵族已将沐浴作为个人清洁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
在夫妻家庭的礼仪中也同样包含了一定的沐浴礼节。《礼记·内则第十二》载: “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现代时尚夫妻间悄然流行的“鸳鸯浴”,在早期是严格禁止的,否则是“失礼”。 因为古人认为,与女人一起洗澡不仅带坏社会风气,还会沾上晦气,致阴阳失调,不利养生。
沐浴中的尊老礼节规定非常详细与具体,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伦理道,《礼记·内则》:“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做晚辈的每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澡一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期间如果父母脸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所以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老人沐浴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而且早已经被写入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