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一指禅推拿疗法
(肝胃气痛、头痛、漏肩风、小儿惊风、乳蛾、腹痛、冠心病、失眠、高血压、落枕)
一指禅推拿疗法是以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辨证手段,强调审病寻因和辨证论治,并结合有关生理、解剖和病理等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一定部位,用以治病防病的一科推拿疗法。其源流可追溯到160余年前,即清咸丰年间,由河南李鉴臣传授的一指禅推拿。现今流传使用的一指禅推拿法是王松山等人在其师丁凤山(李鉴臣之门人)的手法基础上创用发展起来的一种推拿疗法。它包括一指禅推拿法,缠、抄、滚、弹推拿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推拿等四大流派。一指禅推拿疗法具有手法柔和深透、按穴准确(接触面积小、压强大)等优点,尤以柔和为贵,因之适用于头面、颈项、肩背、胸腹、腰臀、四肢等全身各部,可治疗内、外因所致的内脏疾病和经络形体疾患,尤擅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失眠、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肠痛、胃肠功能紊乱等)以及关节肌肉痹痛等病症。一指禅推拿疗法在中国的华东、华北、西南、东北等地较为流行。
【操作方法】
一、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手法
1.推法包括一指推、偏峰推、屈指推、推揉、推摩等法。
(1)一指推:用拇指罗纹面着力推动,使产生轻重交替的劲力的一种手法。
(2)偏峰推:用拇指桡侧偏峰着力,手腕自然平伸,作有节奏的轻重交替的手法,称为一指禅偏峰推法,多用于颜面部。
(3)屈指推:拇指屈曲,从拇指问关节着力的推法,常用于颈项部、腹部及四肢关节部位。
(4)推揉法:推时结合揉动,就成为推揉法。
(5)推摩法:推时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做摩法,称为推摩法。
2.拿法单手或双手五指对合成钳形,夹力提拿于患部。
3.按法以指、掌、肘部着力于体表,作按压动作,用力不宜过猛。
4.摩法用指或掌面于体表作环转摩动动作。
5.攘法 以腕部带动空拳,使四指第一指间关节在体表作甥慢移动,速度每分钟160次左右。
6.捻法以拇指与食指末端捏住患部,对合用力作旋转捻动.
7.抄法用双手相对将身体由下往上托起来,随即放下,如此反复进行。
8.搓法指或掌或掌指于体表着力,自上而下地来回摩擦揉动。
9.缠法同推法,但比推法快速、柔和,速度每分钟超过20c次。
l0.揉法以指掌吸定于体表,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
1l.摇法以手托提病员的关节部位,作左右旋转的运动。
12.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稍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13.法以双手禽指勾耳后到风池,点风府,再顺势以大拇指抹向大椎,在大椎娃揉片刻。
14.抹法用双手拇指从印堂经坎宫抹向太阳。
15.弹法用四指指峰着力,四指的第二指间关节作前后快速的弹动。
二、一指禅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
指禅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以十四经穴和推拿特定穴为主,尤其适用于头面、四肢及腹背等部位,如头面部的额面、印堂、太阳、百会及眼眶周围,四肢的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和关节周围等,脘腹、胳部以及背脊等部位。
三、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操作步骤
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操作步骤因患病缓急,病变部位以及手法补泻等作用的不同而有区别。就从其操作部位来讲,一般是先头面、后胸腹(或四肢)、然后是脊背(或四肢)。以下举例说明之,慎勿“胶柱鼓瑟”,重在临证变通。
1.头面部(头痛例) 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用劲宜轻,硬则震脑),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百会、肩井,拿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虚证多“扶”少“推”,实症反之。推治虚证要病人闭目,扶时要病人睁目。肝阳头痛采取先推后拿,风寒头痛采取先拿后推,先拿风池、风府,后推印堂、太阳,然后再由印堂推至百会,各开天门,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2.肩臂部(如漏肩风) 新病多推肩部周围穴位,采用“和劲”,同时还要问病人头晕与否,如不晕而感到舒适,表示经络疏通,可以多推一些时间。对久病患者,先推肩井、颈部和督脉,后推膀胱经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3.胸部(如胸痛) 先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并用拿合谷、消气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辅助手法。
4.腹部(如胃痛) 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几种手法,以推、揉、摩为主。一般先取中脘、气海、神阙、关元进行推揉或摩揉,再取天枢、足三里进行推揉,再取推肝俞、脾俞、胃俞、嗝俞。若痛甚者,多推背俞穴以止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暖气不畅,多推肝俞、膈俞及膻中;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枢,小便不通多推少腹两边;最后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为结束手法。
5.背部(如小儿惊风角弓反张) 着重先推背部,拿风池、胄井,病见松后再推督脉及膀胱经。
【主治病症】
一、肝胃气痛
治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大法。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几种手法,以推、揉、摩三种手法为主。取穴方面,应取胸腹部任脉的中脘、气海、神阙、关元;足阳明经的天枢、足三里;足太阴经的大横;背部足太阳经的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若痛甚者,多推背部俞穴以止其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嗳气不畅,多推背部肝俞、膈俞及胸部膻中,以宣通气分;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枢,小便不通,多推少腹两边,最后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以作辅助。
二、头痛
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肝阳头痛采取先推后拿,风寒头痛采取先拿后推,先拿风池、风府,后推印堂、太阳,然后再由印堂推到百会,名叫开天门,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三、漏肩风
对新病多推肩部周围穴位,采用“和劲”,同时还要问病人头晕与否,如不晕而感到舒适,表示经络通畅,可多推一些时间,并且见效也较快。对久病患者,则先推肩井、颈部和督脉,后推膀胱经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四、小儿惊风
对神志昏迷不醒的高热患儿,可拿合谷、风池、风府,使之苏醒,直至哭声喊叫响亮,方认为惊止、窍开。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一般经治疗20~30分钟后,病情逐步好转,气见通顺或宿食排出。
对慢惊风,始宜补中气、健脾胃,采取揉中脘、推背俞之法。对角弓反张的治疗,认为必须着重于先推背部,拿风池、肩井,病见松后再推督脉及膀胱经。
五、胸痛
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并用拿合谷、消气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辅助手法。治疗完毕,命病人进稀饭或面汤。
六、腹痛
摩胃脘部,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如胸闷甚者选推足阳明经胸部穴)。再推背俞穴(自督俞至三焦俞),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然后拿肩井、内关、合谷,搓两胁。如在发作时则先推治背部及四肢诸穴,待痛解后再摩治其腹。
七、冠心病
推膻中、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神堂、膏肓俞,按至阳、内关,按揉灵道。拂灵墟、神藏,抹肩胛骨内侧缘。
八、失眠
推印堂、太阳,抹前额,按揉完骨、三阴交,推内关、神门。
九、高血压
推背俞(以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肾俞为主),抹风池,推百会,按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十、落枕
推风池、风府、风门,拿肩井,按天宗,搓天髎。
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疗眩晕、颜面神经痛、口眼歪斜、耳鸣、喘咳、痰壅、瘰疬、小儿斜颈、心胸痞满、怔忡、疮疖脓肿、偏瘫、关节炎、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良、盆腔炎、颈部痉挛、吞咽梗阻、音嘶、梅核气、腹胀、腹泻、便秘、月经不调、小儿腹泻、咽喉痛、面瘫、胸胁痛、各种关节病变、腰部疾病、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颈、肩、腰、背、臀及四肢关节等各部分的扭挫伤。此外,也适用于小儿麻痹症、周围神经损伤、马蹄形足等病症。
【注意事项】
1.使用一指禅推拿法,医生应剪指甲,以免手指滑动弄破皮肤。
2.手法操作要求沉肩垂肘,腕端平、指吸定,柔和、沉透,均匀有力。推时应该行如直线,不得任意歪斜。
3.下列各种情况忌用一指禅推拿疗法,如骨关节结核、未愈合的骨折等症,体质极度虚弱或伴有严重内科疾病,难以忍受手法压力刺激的病人,局部急性炎症疼痛尖锐剧烈,以及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肿瘤、妊妇及月经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