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脑与阅读》3、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

今天进步了, 没有被堵在 12 点完成,比昨天提前了 1 个小时,这本书有些知识以前听过,但是没有理解的这么透彻。通过这次阅读,对之前模糊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解读《脑与阅读》3、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

今天我们接着聊这本书,昨天我们说到,这本书其实是在用“反向仿生学”的方式,用研究机器 AI 的学习的形式,反过来研究人类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解读 1:看看今天的阅读成果,惊呆了!
解读 2:不了解这 7 个学习原则,在努力也没用
也分别列举了关于学习的 7 个原则,因为机器不会受情绪影响,对待反馈没有抗拒心理,所以他们学习进步的非常快。
但是,机器学习依然不是人的对手,机器也就是对人的表面模仿。
比如,图像识别在自动驾驶,手机解锁,图形搜索应用很广泛,看起来很厉害,其实这个能力在人脑只是一个很简单应用。
我不要什么规则,就能分清,狗和猫,但是机器却无法直观的学会什么是猫,什么是狗?他只能通过对物品模式的规范,才能识别出物体是什么东西。
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大量数据,让机器找到更多规则,但是无论怎么训练,无论看起来多厉害,但他依然处于很低级能力。
因为他没有意识思维,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况,这些思维模式只有人脑能做到。
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猜测出一个规则, 然后应用一个规则的过程。
通过对人工智能和人脑的对比,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学习究竟在学什么?
学习本身是很宽泛的,只要你修正经验,获得新知都是在学习。
1、人脑其实很厉害
我们目前对人脑的了解,目前还是属于黑箱操作,顶多是找到一些简单的规律。
但是作者说,不是知道少,而是我们对那些厉害的能力视而不见,或者觉得太简单而忽略的。
只要在 AI 对比的情况下,才发现原来那些简单的日常动作,对人工智能来说就已经是特别难的操作。
第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力。
一只猫,无论是活猫,还是玩具猫,或者在动画片的机器猫,不管他风格怎么变换,你都知道他是猫。
因为你抓住了,猫的本质。
再比如说桌子,不管是两条腿还是四条腿,甚至一条腿的升降桌,什么颜色,木的,铁的,胶的,你都知道他是桌子,因为你抓住了桌子的抽象概念。
只有你了解一个物体的精髓,你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识别出来。
但是机器就不行,人工智能用 100 万张猫的照片训练出来,好不容易能识别出猫,只要在旁边放一个的干扰,AI 就有可能识别成电脑。
第二,人脑的学习速读非常快。
比如阿尔法狗下围棋,就把往期围棋的数据输入进入,通过算力强行破解,没下一步就推演出全部结果,甚至打败了人类,但是它的学习速读比人慢多了。
AI 全靠自己瞎摸索,但是人不一样,我们不靠详细数据学习,而是通过规则学习规律,一开始就能打的很有章法。
就拿学语言,一个小孩只要听大人跟他讲 500小时左右,就足够训练出他的基本语言能力,但是 AI 却需要几十倍的训练才可能达到。
第三,人脑更善于传递知识。
我们之所以越来越聪明,就是经过几十万的积累,一代人站在上一代人肩膀上前进,省去了很多摸索过程,
比如, 你买了个手机自己玩会了, 在给爸妈买一个,然后说不同功能怎么使用,他们识字很快就可以掌握。
但是人工智能不一样,他们无法传递知识,无论上一个 AI 学会什么,他只能通过拷贝,把同样的信息传递出去,但是这些参数并没有意义。
第四,人更善于使用类比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往往可以利用熟知的东西帮助自己了解。
比如,我说,我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手机,你马上就可以学到,就可以用这个例子造句,我有一个鞋子等等。
但是,人工智能,没有把新东西加入旧熟知知识的能力。
第五,人脑的关键优势“思想语言”。
平时应该听过思想风暴,其实就是一种思想语言,就是使用内在的逻辑语言,让我们进行推理。
比如,什么是无穷大?
这个一下不好解释,但是你可以使用思想语言进行推理,任何数字+1 都比之前的数字大。
由此世界上没有任何数字是最大的,既然没有数字是最大的,这句是无穷大的意思。
只有这样推导一下,你就明白了。
思想语言让我们能用有限的词汇去组合出无穷多的新概念。这是只有人才有的能力,其他所有动物都不具备,AI 更不会。
这里,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人人都会,每个人都懂,其实背后的形成机制是很了不起的,只是我们一直在“日用而不知”的智慧。
比如,平时看到有家长带小孩出去玩,他们看到什么都会用手指着说出名称,看到汽车说,看汽车,看到小狗说,看狗狗。
经过几次这样的学习,下次他在看到小狗,他就知道是狗狗。
这就是人脑独有的能力,另外还有更高级的抽象能力,思考,自由,对错,这些更加难以用确定的语言描述。
另外,人脑学习的优势,关键在于两个能力。一个是规则,一个是假设。
2、学习就是在学规则
先说规则。
稍微用一点规则,学习就能大大加快。
以前上学有件事,我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就是没做数学题,明明答案对了,老师却不给分,因为没有把步骤写对。
当时就很不服气,答案是对的,没有按你的步骤写又怎么样。
现在明白了,这个就是规则,只有你掌握了规则,以后类似的题才能会做。
学习规则也有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规则尽量选择最简单、最小的假设。
比如,教孩子说话,都是一个字,一个词的说,这个是小狗,那个是汽车。
你看到花斑狗说是狗,看到狮子狗也说是狗,那孩子就明白,他们都是狗。
第二、规则是注意力。
当我们在说一个东西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一定在这个上面,比如,你说眼前一只鸟,就会用手指着他说,看有一只鸟,所以对方才知道,你指的东西就是鸟。
第三、规则是通常情况下,两个不同的词不会指代同一个东西。
平时我们说一个东西,都是单指某个物品,不会同时指两个事物。
比如,一个小孩还没学会语言,地上有两个玩具,一个他认识,另一个他不认识,但是你依然可以对他说,把这个奥利奥拿给我,他肯定会把不认识的给你,虽然他不知道叫什么,但他知道肯定不是他认识的那个。
我们之所以能学会这些规律,是因为人类基因里就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规则的规则,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元规则。
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自己在大脑里先创造规则,再去验证规则。
这就涉及到大脑的第二个关键能力,也就是假设和检验。
3、学习就是学假设
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这是科学家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常说的“贝叶斯方法” 。
贝叶斯方法讲究“观点随着事实发生改变”,那这个观点是从哪来的呢?
是你自己假设出来的。
面对一件事情,大脑会假设几个规则,然后通过观察去验证哪个规则成立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你看到一个姑娘,笔直的向你走过了,他是什么情况?
你可以提出几个假设,他喜欢上你,他要向你问路,他要向你借钱,他找的人不是你。
然后,就可以观察他的行为,当他走过来的时候,各种假设都会被验证。
人脑的学习过程是下面这三步 ——
第一,使用思想语言创造各种假设的规则;
第二,在实践中验证这些假设,找到最可能的规则;
第三,用这个规则去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人脑学习得那么快。你要认同他这个理论,那人脑可就太厉害了。
由此才在第一篇解读,就说个惊人的论点,每个人一出生,其实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可以用思想语言自行推导所有的假设,你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猜测,剩下的只不过是调整那些猜测的可信概率而已。
就凭这一点,你就等于知道了世界的全部。
你可以假设各种各样的规则,再一个个去验证,把可能性低的假设排除掉。
所以学习的本质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你已经都会了,你要做的只是验证……
你相信这个论断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