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分母”,做强“分子”!——校园足球的新理念与践行
2017年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赛小组赛昨天(12日)下午在北海海浪基地内结束了初中组、高中甲组、高中乙组三个组别的小组赛。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8支球队在“做强‘分子’”的感召下,经过三天72场比赛的角逐,排出了各个小组的座次,今天(13日)将展开排位赛。应该说,在校园足球全新的“做大分母、做强分子”思路指引下,中国中学生体协下属的中学生足球分会在“做强‘分子’”这一思路的“马前卒”与“践行者”,为如何“做强”已经展开了有益的尝试,且富有成效。
做大“分母”的现实意义
校园足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到全面展开,从最初的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到如今划归教育部、成立专门的校足办负责,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从最初的国家体育总局从体育彩票基金中拿出每年5600万到如今国家每年拿出2亿元人民币,其效果究竟如何?套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回头看”。相信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与出发点,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笔者就只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校园足球的作用与意义。
今年1月中旬,中国足协在梧州基地组织全国U13锦标赛,也就是2004年龄段的比赛,这是这个年龄段内第一项正式的全国性赛事。笔者在采访这项赛事过程中一个较为深刻的感受,就是04年龄段的小球员球感普遍要比以前几个单年龄段的小球员同期情况要好,而且也看到了各队中均有一些有特点的小球员,尤其是一些较为突出的小球员其个人技术以及作用已经相当像模像样。特别是,像来自山东鲁能队的何小柯在出场7次的情况下攻入17球、当选最佳射手,这是自2011年各个年龄段锦标赛创办以来,最佳射手在一项赛事中进球最多纪录!
或许,外界可以将此归结为“球员的个人天赋”,也可以归结为“各地方重视了”。但是,从根本来说,2004年龄段的小球员8年前刚刚6岁,如果不是在校园足球春风的沐浴下,家长开始逐步让孩子走进绿茵场、接触足球,恐怕U13锦标赛上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相对突出的小球员。而且,据了解,越往后,也就是未来2005、2006年龄段等小球员的情况较之2004年龄段还会好!
这其实就是校园足球之真正意义所在!这远比创办了多少所足球特色学校、设立了多少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更有现实意义。这些相对突出的小球员从何而来?恰恰就是来自于校园足球的广泛普及与推广之后,开始从事这项运动的小孩人数逐渐增多,“分母”逐渐做大,自然从中选拔出来的好苗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过去,U系列梯队在组建队伍时,苦于“分母”太小,连挑选出最基本的一支球队23名球员都有难度,甚至无奈之下只能把“阿狗阿猫”都拉进来,于是,整个队伍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如今,选材面较之以往明显扩大,因而也就可以选拔出一些较有潜质、且基础相当不错的好球员了。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校园足球不仅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必要。“做大分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未来选材的基数与塔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即将年满两周年之际,“做大分母”就是落实《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夯实人才基础”工作。但是,除了“普及与推广”之外,在《方案》中还明确提出了“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的问题。如何培养出足球人才?这恐怕就涉及到一个提高与强化的问题。如果忽略了这项工作,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来培养出优秀人才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这也恰恰就是“做强‘分子’”的真正意义所在。
做强“分子”的挑战性
当我们公认近邻韩日的足球水平高首先在于学校足球水平高、基础打得好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不管日本还是韩国,他们的学校队伍数量多,且可以与俱乐部同龄梯队相对抗。就以日本为例,他们一年一度的高中锦标赛有6000多支球队参加,而且,18岁以下队伍的各种比赛,全日本范围内有超过3000种名目繁多、大大小小的赛事。换而言之,他们的球员不是从小“训练”出来,也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通过比赛打出来的!据统计,日本足协用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全部经费中,超过80%都是用于办赛。同样,韩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中的“分级”、“分层”做法,其目的也是通过更高水平的比赛来提高和锻炼小球员、促进他们的成长,笔者去年8月15日在体坛周报上发表的《韩国青训中的分级制度》(见下图)一文中曾对此有过专门介绍。对照我们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的情况,或许我们就应该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强‘分子’”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所谓“做强分子”,与“做大分母”并不矛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还是统一的,也就是《方案》中所提到的“普及与提高”的更为形象化的说法。在中国各地都存在着足球传统学校,且不少学校历史上也曾培养出各个不同时期的国家队队员,较之如今新近才开始搞起足球的学校,更应在现有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鼓励这些学校努力向“精英化”方向发展。而中学生足球协会中的会员,恰恰就是那些有足球传统的学校,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中,这些足球传统学校恰恰就是扮演着“分子”的角色。而且,这些足球传统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设施(场地等)还是在软件(教练员资质)等方面,相比更有优势。从学校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这些学校恐怕没有一家愿意本校的足球传统断送在自己这一代校长或老师(教练)手中。因而,他们也更应该有理由去承担这样的重任(做强分子)。
实际上,在这次参加协会杯赛的高中组或初中组中,像人大附中、武汉十二中、深圳翠园、重庆七中、河南实验、厦门二中等都是最近几年获得过全国中学生足球赛事冠军的球队,更有很多学生军中的明星队员。在已经结束的第一阶段小组赛中,高中甲组和乙组的48场比赛中,12场比赛在90分钟内战成平局、通过互射点球而分出胜负,占总场次的1/4;初中组24场小组赛中,有6场比赛也是通过互射点球分出胜负,同样占1/4的比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赛事的激烈程度以及参赛队水平相对接近。从竞技层面来说,这些足球传统学校较之新近开展足球普及的学校更有必要成为“分子”中的一员。
不止于此,中国中学生体协下属的中学生足球分会已经开始践行“做强‘分子’”这一思路,从去年开始组建的中学生高中联队与初中联队,并分别代表中国参加亚洲高中锦标赛与亚洲初中锦标赛,也可以说是佐证了这一点。在去年5月份于韩国进行的第44届亚洲中学生(高中组)足球锦标赛上,包括人大附中、广州五中、河南实验中学、重庆七中以及深圳翠园等五所高中组成的“中国高中联队”获得亚军;来自广州市第五中学、武汉市第十二中学、人大附中、济南甸柳第一中学、厦门第二中学、郑州市第二中学、重庆市第七中学、兰州市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广州市第89中学等九所初中组成的“中国初中联队”进入四强。这些学校都是足球传统学校,相对更偏重于竞技,更具有成为“分子”中的一份子的条件。
此次在北海进行的中学生协会杯赛期间,协会依然组织了部分专家成员,除了观摩比赛、培训教练员之外,同样将考察与选拔优秀球员,进而继续组织中学生高中联队与初中联队,成为学生中的“国家队”,继续为今年的亚洲中学生锦标赛做准备。因而,各方面也应该给予更多地支持与鼓励。
参加超级杯赛是种突破
此番已经是笔者第四次观看与采访中学生协会杯赛,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中国足协将从下个月起推出全新的超级杯青少年大区联赛,大区赛将设立2001、2002、2003三个年龄段,全国按照地理位置设六个大区,除了参加全国U系列锦标赛的队伍外,学校队伍也将加入其中。这将是有史以来学生军与U系列队伍第一次实现“大融合”。参加这次协会杯赛的初中球队中,不少都将出现在超级杯赛中。这次北海的比赛也就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了解各学生军情况的机会。
或许,学校球队与U系列队伍在技战术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大比分。但是,无论对学校球队而言、还是对校园足球本身而言,能够迈出这一步、参加到超级杯赛中,这对校园足球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比分并不应该成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因为对校园足球而言,要立足于长远发展、“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就需要迈出这一步,需要去努力战胜U系列队伍,只有击败了U系列的队伍,才能真正让校园足球成为中国足球人才输送的又一个渠道,真正拓宽中国足球的选材范围。未来,校园足球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足球人才。如果连U系列队伍都不敢交手、无法战而胜之,培养出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校园足球队伍敢于迈出这一步是需要有相当大勇气的。唯如此,假以时日,中国的校园足球才能够迎来真正的春天,才能够真正在“做大分母”的基础上“做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