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考古:“龙图三变”成“河图洛书”调研报告
2017年6月25日,浙江大学新中国第一部易经教材目录编撰课题组在甘肃天水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为7月17日即将在贵州大方召开的的第三次工作会议作准备 。
一、发现大地湾龙书刻划符号
6月26日一早,课题组全体成员考查了天水卦台山、女娲祠和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当晚凌晨1:20至凌晨4:20,笔者奉课题组之命完成了对天水大地湾二期文化刻划符号的解读,浙大课题组谢陆鸣导师及科题组成员张亮27日一早便接到我的报告并拍了照片,我从考古学的角度上,通过五爻理论证实了史前龙文时代及龙书的存在,笔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了龙图(龙书)三变的秘密——
注:编号2即龙书刻划符号
1、 天龙(由五个人阳符号组成),属金。
2、 五生六爻龙图,即单手龙手印。五指为五爻,手腕部为较粗壮的第六爻(由五爻加一个变爻组成),此即为泥人(西南夷)之龙书,属金。阴阳成双时五生十成,六生十二成。五行齐全,六爻不定。
3、 乾(旱)龙(由三个人阳符号组成)属金。
4、 蛟龙(由双人阳双人阴交合而成),半金半水。
5、 干龙(由天阳地阳符号组成),半木半土。
6、 一画开天阳(由天阳人阳符号组成,上为开阳,下为天阳)半金半木。
7、伏龙(由人阳符号变形而成),属金。
8、龙公(人阳符号) 属金。
9、一画开天阳(由天阳人阳符号组成)半木半金。
10、龙母(人阴符号)属水。
11、龙公(人阳符号)属金。
12、双龙(人阳加人阴),龙公龙母,左公右母,半金半水。
13、飞龙(人阳符号)。
14、云龙(天阴符号),属性不定。
15、天河无水(双太乙天道符号)属金。
16、盘龙(由四人阳符号组成)属金。
17、龙公(人阳符号)属金。
18、天河注水(左上为天河有水符号,右上为天阴符号,下为女阴符号),属水,主阴。
19、 独龙(天阳符号),属木。
20、龙公(人阳符号),属金。
21、龙母(人阴符号),属水。
22、龙公(人阳符号),属金。
23、龙公(人阳符号),属金。
24、龙母(人阴符号),属水。
25、龙公(人阳符号),属金。
26、云龙(天阴符号),属性不定
27、龙母(人阴符号),属水。
28、一画开天阳(由天阳人阳符号组成),半木半金。
29、天河有水(人阳插入人阴)半金半水。
30、一画开天阳(由天阳人阳符号组成),半木半金。
31、降龙(双人阳符号组成),属金。
32、水龙(人阳穿过人阴),半金半水。
33、卧龙(人阳卧天阳),半金半木。
34、龙母(由人阴变形而成)属水。
35、火龙(地阴符号),属火。
36、土龙(地阳符号),属土。
2017·6·27 凌晨破解于天水金龙大酒店1413房间
注:五爻理论请查看“大昆仑公众号”相关文章。
二、发现八卦步天石
6月25日作者在天水召开的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讲解陶氏伏羲八卦步天石的发现经过。祥见大昆仑公众号《全息考古:女娲炼石补天调研报告完整版》一文。
在此之前,笔者曾三次专程赴天水调研与考查了实物易图与符号易图的演变过程,并采集到极为珍贵的相关信息与实物证据,伏羲八卦步天石的石头卦:
实物龙图之一:伏羲八卦步天石的石头卦
三、发现与天水太昊山“伏羲手”对应的“六爻龙手符号图”
2017年四月12日至13日,我和助理卞翔在中华伏羲女娲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刘孝义先生和办公室惠主任的陪同下考查了天水太昊山古风台、第一次见到了位于伏羲洞上方的“伏羲手”——伏手峰,伏羲洞旁边最早的实物龙图,这让我大吃一惊。
太昊山“伏羲手”实物龙图之首
实物龙手,天水市甘谷县朱圉乡太昊山上的“伏手峰”,纯天然形成。五指为五个定爻,手腕胳膊为较粗壮的第六爻(变爻)。单手龙书即“祖龙手印”,即最早的符号龙手印——
天水大地湾龙手印(龙书)放大图
大地湾二期刻划符号中与“伏羲手”对应的单手龙手印,符号龙图之首:五指为五爻,手腕胳膊为较粗壮的第六爻(变爻)
龙手印阴阳成双时五生十成,化为天干;六生十二成,化为地支。五指化五行,阴阳乘五,天干既生;六爻不定,阴阳乘六,地支可生。变爻即动爻,动爻为五爻提供动力,是五爻的龙心和发动机。
天象地形,龙手指事。因“龙手印”作“旋涡状”,借象言事时,被古彝文借作“酒”字,但这恰恰证明了先有龙书,后有古彝文,也有力的证明了古彝文是在“龙书”和伏羲五爻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发现贵州大方县奢香古镇民间画展中的“六爻龙手图”
2017年7月17日,探寻中华文明源头·彝汉易学高峰论坛暨新中国第一部易经教材目录编撰第三次工作会议在贵州省大方县召开。
图为论坛现场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协作组组长、省彝学会原会长禄文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彝学会顾问禄智明,省政协副主席、省彝学会顾问黄家培,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博导国家二级教授张学立,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郭常平,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易经文化创新应用》课题组主任丁静,广东省地质工程师、教授、彝学研究高级专家、彝族十月太阳历研究资深学者刘明武,北京大学《儒藏》编审、课题组特聘顾问郭彧,《易经文化创新应用》课题组导师谢陆鸣,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文化经济所所长、中国古彝文手写文献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课题组牵头人乔惠鸣,毕节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彝学会会长禄绍康,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彝族文字专家张和平,毕节市原政协副主席、市彝学会名誉副会长安顺才及来自北京、深圳、云南、四川等地的彝学专家、学者和彝学爱好者出席论坛。县长陈萍,县委老领导陈祖军、高兴全、康朝敏、陈绍文等出席论坛。
图为论坛现场
论坛分别由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学立和浙江大学易经课题组导师谢陆鸣主持。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萍致欢迎辞。
图为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博导国家二级教授张学立主持论坛
图为浙大《易经文化创新应用》课题组导师谢陆鸣主持论坛
大方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萍致欢迎辞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探寻中华文明源和彝汉易学等内容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探寻中华文明源,探索彝汉易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论坛的举办,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彝汉易学,增强文化自信,助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彝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川滇黔桂彝文古籍整理理出版协作组组长、贵州省彝学会原会长禄文斌在会上作彝文化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儒学》编审、课题研究组特聘顾问郭彧在会上作学术交流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郭常平在会上作学术交流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丁静在会上作学术交流
浙大《易经文化创新应用》课题组导师谢陆鸣主持论坛
陈萍在致辞中代表大方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全县百万各族人民,向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等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陈萍指出,举办此次论坛主要是为了加强人类古文字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增进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编写新中国第一部易经教科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服务人类。
卞伟光先生在此次大会上讲解了“炼石补天”和“龙图三变”,因受时间限制以及技术问题,后半部分没有讲完,但依然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重视和好评。
会议期间游览了奢香古镇,我立即被一幅民间画展作品吸引住了——
我居然在这幅《狩猎图》中发现了“龙手印”和许多“龙书符号”。
卞伟光先生给浙大常务副院长郭常平先生讲解“龙手印”问题
联想到天水大地湾的龙手符号,以及“贵州宣慰府”屋脊中央的“葫芦”造型——
贵州宣慰府屋脊中央的葫芦造型
这正好证明了大方县的彝族先民应来自于大地湾上游的葫芦河一带。
更让我吃惊地是,在当天下午参观大方贵州宣慰府最高建筑的王殿里,即祭祀彝族先祖的灵堂中的“禁区内”,供奉的是与“三星堆高鼻梁深眼窝丛目人”一模一样的青铜造像!
王殿里供奉彝族先祖灵堂中“高鼻梁深眼窝丛目人”青铜造像
这又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彝族先民是来自天水大地湾上游的葫芦河一带,属于“伏羌”的一支,即伏羲羌族的分脉。他们很可能为战败的殷商贵族,故能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殷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乃至前朝的大夏上古文字符号体系和十月太阳历法以及史前古易,在彝族的古易中甚至较多地保留了伏羲时代的东西,其弥足珍贵,功德无量。
彝族先人曾经与周人作战,战败后南下成都平原后,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和稍晚一些的金沙文化。后来也许是迫于周人的追赶,一路向南迁徙至西南滇黔一带的高山深谷中,在此又建立起一度强大的“古夜郎国”。后来也许是迫于高山环境的恶劣或战败等原因,最终迁徙至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较好的贵州大方一带后,彝族先民们才逐渐定居下来。
彝族始祖希慕遮塑像在水城县玉舍镇海坪落成
彝族先祖希慕遮为火命,故其得火德之瑞——这是自伏羲时代就保留下来的五行习俗。故彝族是一个崇拜太阳和火的民族,他们每年都举盛大的火把节来纪念自己的始祖。
五、龙图三变
龙图之首,天水太昊山“伏羲手”
天水太昊山“伏羲手”
天水太昊山“伏羲手”对应天水大地湾“龙书”(龙手印)——龙图之一变;
天水大地湾二期刻划符号中的“龙书”(龙手印)
六、龙图之二变:“六爻七宫”生“八星九宫”
从未有人听说过“六爻七宫”或“六星七宫”,但其确实曾存在过,只不过“六爻七宫”和“六星七宫”被淘汰了而已,最后永久性的用“八星九宫“或“八卦九宫”取而代之。
河南具茨山上的“六星七宫”天坑
六爻中央之黑洞即七宫所在地,类似于月窟或黑洞,相当于女性之阴户,六爻因被其吸引而旋转运动。阴阳交合后生八星九宫。
七、龙图之三变:河南具茨山上的“八星九宫天坑”
龙图之三变:河南具茨山上古人留下的天圆九宫占盘易图上的“天坑”。这些“天坑”是古人用“炼石”来推演天道九星的,石窝里当时是应该供有石头的,即祭神的供品炼石,用来推演天道九星的运行轨迹的。据了解,这类“天坑”在具茨山上有大约三千多个(大昆仑公众号有专文论述),时间断代至少有4500年——7000年历史。
河南具茨山上古人留下的天圆九宫易图上的“天坑”
龙图之三变a:河南具茨山上古人留下的天圆九宫易图上的“天坑”
龙图之三变b:河南具茨山上古人留下的地方九宫格易图
将上面a、b两图叠加后就成为下面的《伏羲天皇八卦九宫易图》
八卦九宫图是河图洛书的母图,九宫既成,就可以八星飞九宫了。
八、黑白点河图洛书为宋代刘牧所作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古籍上都没有明言,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陈抟在提到龙图三变之后,并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
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
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还有过一段争论,最终被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的,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洛书与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与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但扑朔迷离,谁也说不清楚。是陈抟附会古人之说?依或是宋人附会陈抟之说?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有关河图的来源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八》中说“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这里所说的河图究竟是什么,后人的注释大多为地图,其实应该是河图。《论语·子罕》称“子曰: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中说:“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这里的龙龟是和伏羲有关的,汉代传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伏羲据以画八卦、孔子所写的《易传·系辞上》叫它们为天地之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只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兴鬼神也。”此十个数就可以概括天地万物变化之道,所以《庄子·天运》记:“老聃谓子曰:‘于何求道’!对曰‘吾求诸数’。也即是说,学习道要从度数起, 此事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杨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反复提及,
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很多,但是后人还是对这种说法持以怀疑态度。学界普遍认为这些说法是虚构出来的,是滥觞无度的结果。
九、西汉汝阴候太乙九宫占盘在先,黑白点河图洛书在后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的汉初汝阴侯墓出土了一个太乙九宫占盘。在小圆盘上刻划着一对九、三对七、二对八、四对六、五居中的图形,与洛书的数字排布完全一致。有人据此说是对河图洛书自古存在的最好证明,但我却认为此图是对河图洛书为宋人附会汉初太乙九宫战盘的最好证明。也即是说,汉初的太乙九宫占盘在先,刘牧的黑白点河图洛书在后,后者是对前者的附会。
仔细去看,图中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与洛书布局高度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与《易纬乾凿度》相合。九宫八风
九宫八风与八卦、节气、方位等相配合的学说。《黄帝内经》载其图式。认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灵枢九宫八风》)。
十、九宫八风的天象学背景
6月25日的浙大课题组天水会议上我第一次提出了“元科学”的概念,主张用东方古代“元科学”的概念建立起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众所周知,中国上古只有“天象”说,而无“天文”这一说。“天象”属东方“元科学”的范畴,“天文”则属西方“分科学”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伏羲“仰观天象,伏察地理”。故“天文学”属近代之西化概念也,极易落入西人预置的“西化语境陷阱”。我们在使用“科学”的概念时也同样如此,必须将西方的“分科学”与东方的“元科学”加以区别对待,并严格限制使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分科的,后者是不分科的。东方元科学是西方分科学之母,东方元科学是祖母辈的,西方分科学是孙子辈的。如果不加区别地使用“科学”概念,便极易落入“西化语境陷阱”
古人观测天象时认为太乙(北极星)之位恒居北方,并以此作为定位的标准,以北极星围绕其旋转的位置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期满之后下一天交立春,移居东北方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余类推。太一游九宫共计三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数。古时据太一徒于中宫,朝八风,以占吉凶。“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谋风,从西方来名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折风,从北方来名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凶风,从东方来名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弱风。古人认为“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并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
十一、先有易石,后有易图
陶氏“伏羲八卦石阵”中央的八个较小的“米”字圆形图案就代表“天坑座标”。没有这八个“天坑座标”作为参照,一名新手是无法一步不差地独立完成九九八十一步炼石推磨补天法的!故八卦石就是易石,易石就是八卦石。易就是移,就是变,就是轮回,就是易位而动。伏羲八星飞九宫,女娲炼石补天坑。八星九宫石流转,千古绝学一点通。
大家一定要记住,先有易石,后有易图,易图是易石的影子,是易石的脚印。易石是石头卦,易图是符号卦,石头卦一定早于符号卦。但长期以来,海内外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错误。以致于数千年间,所有的圣人大儒、专家学者,都误以为伏羲庙中伏羲手中的周易“太极八卦盘”就是“伏羲八卦”。但却不知,天水伏羲庙伏羲手中拿的其实不是“伏羲八卦盘”,而是“文王八卦盘”。道理很简单:“符号八卦盘”晚于“实物九宫占盘”,“伏羲八卦石头阵”应早于“文王八卦符号盘”。
“伏羲八卦石阵”一脉单传,秘而不宣,而且用伏羲八卦石演卦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分乾落坎出兑补和乾落花出兑补两种,种种各不相同,尤其是乾落花出兑补法难度较大。在没有文图提示下的情况下,尤其在8000年前还没有文字的伏羲时代,单独一人用八块石头演完九轮九八十一步推磨补天法,一步不差是几乎不可能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难度就在于:每动一步,所有的八块石头位置都在发生变化,并且要记住所有石头原来的的位置,一步不能走错!这对于一个新手来说难度很大。
伏羲八卦不是64卦,而是81步。步同补,步天即补天,伏羲步天道用了九九八十一步,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一卦。
大家一定要记住,“古音无轻唇”。按照汉语古音流变,喉音前移的规律来判断,先有“爻”,后有“卦”,再有“数”,最后才有“字”(见拙作《汉字文化·汉字六书之析疑》19967第3期)。也即是说,伏羲画卦(爻)之前还没有“卦”的概念。“卦”的概念出现的很晚,大约在夏末殷初古人将伏易用作占卜时才出现了“卦”。所以,伏羲最早画的是“爻”(ao),而绝对不可能是“卦”,故伏羲“一画开天”开得是“天爻”,而不是卦。(祥见大昆仑公众号“石破天惊出易图”全文)
十二、实证与调研:
为了验证我的上述观点, 自2017年大年初三始,至2017年4月14日为止,笔者分三次调研和考察了天水市卦台山、龙马洞、女娲祠、秦安大地湾遺址博物馆、天水伏羲庙.甘谷太昊山古风台、伏羲庙、伏羲洞、雷泽湖遺迹等名胜古迹。
古风台,位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南白家湾乡朱圉山脉之中。《汉书·地理志》里颜师古注曰'《禹贡》朱圉山,在冀县(今甘谷)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为优羲出生地。
《管子·轻重戍篇》'伏羲作,造六峜(音基)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九九天道之数暗合伏羲八卦推演天道之九九八十一步。
九九之数可以在史书记载的“伏羲造六峜”上找到证明:如果将六峜作为祭台,远古祭祀的时候,在最上层站立1人,第 二层每面站2人,四面共8人,第三层每面站3人,四面共12人,第四层每面站四人,四面共16人。第五层每面站5人,四面共20人。最底下第六层每面站6人,四面共24人。六峜(六层台)所站的人数正好是81人,与九九八十一之数相合。
甘谷古风台秋祭活动祭祀典礼按照甘谷历代传承的民间祭祀程序进行,包括击鼓鸣钟(击鼓81咚、鸣钟9响,放礼炮9响),均暗合伏羲用“女娲炼石“推演天道之九九八十一步。据我所知北京天坛祭台最上一层的石头也是九九八十一块,这不是巧合,而是对伏羲文化的延伸和传承。
“炼石”又名“步天石”或“补天石”。“炼石”最初是石器时代古人用来祭天时的供品,类似于现在民间祭神时的供品“花馍”。伏羲用女娲炼石步天(补天)就是用的这种“炼石”,但他们补得并不是真正的天,而是“天窟”或“天坑”。伏羲女娲时代只有“步”的概念,尚无“补”的概念。
补,卜也,从衣。但8000年前的伏羲女娲披得是桑叶,哪有衣穿?故“补”这个概念应当出现的较晚,起码在伏羲女娲时代还没有“补”的概念,“补”的概念的出现应晚于“衣服”与“占卜”的概念。故“补天”一说应为后人所杜撰。正确的称谓不是“补天”,而是“步天”。正确的说法是伏羲用“女娲炼石步天”,而不是“女娲用炼石补天”。“步”当“丈量”讲,“步天”即“测天”,观测是也——伏羲在观测天空星辰的运行轨迹。
其实女娲“补天”和伏羲“步天”用的就是这种其貌不扬的“炼石”。但女娲补的不是苍天,而是伏羲用“女娲炼石”推演北斗天道运行轨迹时露出的“天坑”而已。也就是说,炼石的名子是以女娲的名子来命名的。女娲与伏羲分工合作,女娲专管炼石,伏羲则用“女娲炼石“去补(步)天,仅此而已。
十三、石破天惊:《伏羲女娲九九八十一步炼石推磨补天法分解图》解秘
北斗天道就像一盘巨大无比的钟表悬挂在北方天空,斗柄是指针,以北极为圆心做旋转运动。因此,伏羲创八卦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占卜,而是在搞科研,为了弄清北斗天道的运行轨迹,伏羲用“八卦石头阵”模仿和推演北斗天道运行轨迹,即“替天行道”。故最初的“卦”其实就是伏羲爷在“天道”上挂石头,石头挂对了位置就是卦,挂错了就不是卦。为了重现当年伏羲爷用“女娲炼石”推演天道的思路,现公示出《伏羲女娲九九八十一步炼石推磨补天法分解图》以饕读者——
第1分解图,每轮9步。
第2分解图,每轮9步。
第3分解图,每轮9步。
第4分解图,每轮9步。
第5分解图,每轮9步。
第6分解图,每轮9步。
第7分解图,每轮9步。
第8分解图,每轮9步。
第9分解图,每轮9步。
天八地九,九轮下来总共九九八十一步,一步相当于现在的一卦。
结 论
综上所述,先有“八星飞九宫易图”,后有“河图洛书易图”。但天水太昊山上的“伏羲手”则是“龙书”(龙手印)、“八星飞九宫易图”和“河图洛书易图”的祖母。今天,“龙图三变”千古之谜团终于揭开谜底,有了答案。
2017年7月23日于伏羲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