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十三太保之一的酆悌,纵容别人放走周恩来,出面保释华克之

1938年底的一天,一队又一队穿着警服的军警在长沙城内外穿行,然而他们并不是在抓捕坏人,而是用自己罪恶的双手四处纵火。大火裹挟着热浪翻涌而来,在百姓们发现时火势就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人群一下子恐慌极了,他们相互挤推着、争抢着出逃。有的人摔倒了,有的人被踩到了,有的连孩子都顾不上,只能在随着人群往前跑的时候,回头看一眼被火蛇吞噬的身影。慌不择路的老百姓们在这场混乱中造成了无数死伤。大部分人成功地活了下来,但放眼望去,街巷里,大道旁,城内外数以万计的商店和居民住房,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了灰烬。

这些不是什么小说里的场景,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长沙大火案”。这一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酆悌的国民党将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历史,了解这个人的故事。

酆悌的成长历程

1903年的一天,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生命降生在了湖南湘阴的小山村里,这个婴儿就是酆悌。不幸的是,酆悌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又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他从小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家境贫寒也没有什么地产,母亲靠着乡邻亲戚的帮扶才把他艰难拉扯大,抚养成人。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从小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好好读书。

1918年时,酆悌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为了补贴家用而进入湘阴绸布店里面当学徒,同时还能学点手艺。后来在姑父的介绍下,他辗转到达广州谋生。因为是之身前去,也没有熟人可以相互帮衬,所以酆悌只能靠着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在测绘所当过见习,也进过商会做录事。1922年的冬天,酆悌进入广东的宣传员养成所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任文书一职。在次年他进入了国民党广州分部做录事,开始接触到国民党。

1924年这一年可以说是酆悌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他的成长之路基本上顺风顺水。他在工作时机缘巧合与粤军的总司令许崇智结识,后来通过此人的保荐投考黄埔军校。等到5月份,他就通过考核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毕业后,酆悌选择了在校留任,同时担任教导第一团的排长和连长,后来他加入了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并成为骨干成员。

酆悌能说善道,精于文章,却又不是呆板的书呆子,他表现出来的精明强干给蒋介石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蒋介石其人又爱才惜才,因此曾经单独召见过他。蒋介石一见他,越发觉得自己眼光很好,甚至把自己的戎装照片签上名送给他,以此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笼络人才。

1926年5月,酆悌被拔擢为国家革命军第一军一师的代政治部主任,这一年他才23岁。虽说职称里面有个“代”字,但无论是当时的一师师长薛岳,还是别的领导,都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同一年的6月,也就是他升职后的下个月,他又成功当上了黄埔同学会的干部委员,和康泽、贺衷寒等人交往密切,这一切与他本人出色的才能都是脱不开关系的。

在到达1932年这又一重要节点之前,他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也以军队代表的身份出席过国民党三大,先后担任了南京中央军校政治部少将副主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常委以及中央军校政治训练处处长等重要职位。1936年初,他乘飞机奔赴德国,前往进行军事和警政考察。在那里停留的期间,酆悌担任驻德国大使馆陆军武官,还在两个月后被授予了少将的职衔。回国后,他被派往国民政府军委担任第六厅的厅长,一时间风光无两。

没过多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此期间,酆悌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内任侍从室第二组组长,也担任过长沙警备司令、行政督察专员等重要职位,为抗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不幸的是,酆悌的人生却在1938年12月戛然而止,因为一场大火而死于非命。18日,酆悌被临时军事法庭裁决,最后判处死刑。

“失宠”之路∶从受宠信到被冷落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复兴社于1931年底开始筹备构建,这个机构是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和德国褐衫党建立的特务组织,也就是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军统。当时蒋介石把具体工作都下放给了他的心腹,最后核定干事时才自己亲自经手。最终该组织的骨干定为以戴笠为首的十三人,他们后来被称为“十三太保”,而酆悌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复兴社的最初创建者。

结合酆悌之前担任过的职务以及蒋介石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酆悌在国民党内、甚至在蒋介石心中地位都是极高的,那么他的地位在之后是如何一步步下降,直至最后因为一场大火而失去生命呢?

原因还要回溯到1927年。这一年,北伐战争连连传来捷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蒋介石却仗着国内反共势力给他提供的支持,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分化和拉拢,下令发动了残忍的“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抓、屠杀共产党人。

当时驻扎在上海的主要是第一军的一、二师和第三十三军等部队,基本上全都卷入了这一场大屠杀之中。虽说酆悌作为国民党一员并且忠于蒋介石,但他还是对蒋介石发布的这个命令很不理解。当时正居住在上海的他亲眼见证了蒋介石是如何凶残地杀害共产党人,并且生出了一份恻隐之心——他清楚地明白,在两个政党的斗争中,国民党想要排除异己,而那些死掉的人都是无辜的。

期间,作为中共重要领导人的周恩来就曾不幸被国民党第一师的士兵抓住,带到闸北宝兴里的一座天主教堂里关押,这座教堂被国民党第一师七团作为临时团部用。消息传到了酆悌的耳朵里,他也在心里有了一些动摇——虽说两人属于对立的阵营,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就诋毁贬低对方,而是很认可周恩来的为人,认为周恩来才华出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曾经做过他的老师,教授给他很多东西,他在心里也对周恩来的品格十分欣赏,很钦佩敬重他。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他实在不忍心就这样坐视不管,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恩师被杀害在这个革命的关键时刻。一番犹豫再三考虑后,酆悌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到宝兴里的天主教堂进行劝说,他希望可以劝服周恩来,让周恩来亲自发表一个声明,就说自己要脱离中共。但其实他在内心里也明白,周恩来有着十分坚定的信仰,他几乎不可能劝服周恩来为了保全性命而向国民党屈服。

但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他还是想试试。就这样,酆悌匆匆赶往层层包围戒备森严的教堂。等他到达时,担任团长的鲍靖中赶忙出来见他,神色中可以看出显而易见的紧张。不过这个紧张可不是因为什么级别高低或是势力大小的关系,而是因为此时的鲍靖中正暗暗谋划着一些事情。

当时在国民党内有许多人都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其中第一师几个十分敬重周恩来的人秘密与鲍靖中取得联系,最后商量好借着押解周恩来去师部的名义,在半路上把人偷偷地放走。因此鲍靖中看见酆悌突然到来,内心不由得惊恐不已。他以为酆悌已经察觉到了他们的计划,此番前来是为了赶来阻止,并且惩戒他们。

但出乎鲍靖中意料的是,酆悌什么也没做,就只是问了问团里分区域进行“清共”活动的情况就离开了这个地方。实际上,在此之前酆悌是并不知道这件事的,但见到了这个情形,他心里也有了几分明白。他心想,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多此一举去劝说周恩来了,自己只需要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就可以让他们帮助周恩来成功脱险。而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料的这般。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最后还是被泄露出去了——在抗战全面爆发的前夕,酆悌的一个好友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偷偷向戴笠告密,把酆悌坐视不管,纵容着部下把周恩来放走这件事给抖落了个干净。

这件事被戴笠禀告给了蒋介石,给蒋介石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因为他是把酆悌作为亲信和心腹看待的。此时他对酆悌的忠诚有了严重的怀疑,甚至猜测是否在此之前,酆悌就已经有了二心。

最后蒋介石得出的结论是,酆悌确实有才干有能力,但不忠诚的人是不可以再重用的。蒋介石原本想直接除掉酆悌以绝后患,但又由于后者知道过多国民党的高层机密,最后只好作罢。蒋介石计划着,先不让酆悌察觉,再等到一个适当的时机将他斩草除根。而这一切暗流涌动,都是在酆悌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对此他毫不知情。

因此在半个月后,酆悌被从侍从室调到军委会第六部总务厅时也只是以为这属于正常的工作调动,甚至还有些欣喜。因为总务厅长是个很不错的职位,可以称得上是“肥缺”了。他丝毫没有察觉到,此时身边已经全都是戴笠派来的军统特务了,而自己正处在秘密监视中。总而言之,他坐视不管放走周恩来这件事为之后受冷落埋下了一道伏笔。

没过多久,时间到达1928年的春天。中统特工在执行任务时逮捕到了一名中共隐蔽战线上的重要人物——华克之。此人对于国民党来说十分重要,可以作为破坏共产党隐蔽战线的切入口。因此,华可知被秘密关押在了南京的陆军监狱,受到了严刑拷打和严密审问。

与此同时,华克之还有另一重身份,他与酆悌是好友,关系甚笃。酆悌为了把华克之给营救出来,哪怕同cc系闹翻也在所不惜,他利用自己的权利和关系四处活动,暗中将华克之保释了出来。不仅如此,酆悌还为好友铺好了之后的路,他把华克之介绍给当时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陈铭枢,为他寻了一个中尉录事的职位。

后来,酆悌又渐渐靠自己的出色表现重新获得了蒋介石的青睐,被他视为亲信,坐到了三民主义力行社书记兼任训练总监部军交处长的职位。若要仔细探究的话,其中可能还有一部分别的原因——或许当时酆悌并没有把坐视放走周恩来这件事放在心上,只是出于师生情谊与个人感情,而他忠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心并没有改变,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他在被军统特攻监视时也没有察觉了。

但在1935年,事情发生了变故。华克之参与谋划了一个行动,那就是刺杀汪精卫。这个案件对于国民党可以说是性质十分严重了,案件发生后酆悌才知道自己的好友也参与了其中。他内心十分矛盾,好友并没有被抓是件好事,但他又担心陈果夫等人会向他发难,因为这些人知道他当年保释帮助过华克之的事。

不出所料,坏事还是发生了。这件事很快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让蒋介石恼火极了。他让人把酆悌叫来,询问这件事的始末。酆悌一路上十分忐忑,在心里盘算着说辞,发现这件事确实躲不过去之后,索性就直接承认确实帮助过华克之算了。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还是尽力补救,说当初保释华克之主要原因是想要争取他,让他改变立场,为国民党效力。但他这个说辞还是没能说服蒋介石,被蒋介石一阵痛骂之后他被迫在家里思过一周写检查书。除此之外,蒋介石还撤去了他力行社书记的职位。

1936年1月份,酆悌出国赴任,他的新职位是德国大使馆陆军武官,负责军事和警政考察工作。两个月后,蒋介石授予了他心心念念盼望已久的少将军衔,这么一来酆悌对蒋介石感激万分,立即动笔写了一封效忠信,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反共,为委座(也就是蒋介石)分忧。而蒋介石一向对黄埔军校的学生另眼相看,尽管之前发生了一些事情,但他读完这封信后也是十分高兴。

华克之这件事算是翻篇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平静的日子,就又发生了一件事。酆悌于1936年的夏天奉命调任回国,在军委会侍从室做政工组长。他在闲暇时常跑去位于峨眉路五号的复兴社,因为复兴社里面的人大多思想先进,对于其中的康泽,邓文仪等人更是在很多想法上与酆悌不谋而合,几个人打的火热。他们几个关系很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政学系的张群和杨永泰等人不满。

其一,他们认为张群等人位居高官,有着十足十的政客嘴脸,他们贪污受贿腐化至极,在国民党内拉帮结派,不仅把党内搞得乌烟瘴气,还败坏了国民党的形象和口碑;其二自然就是他们与张群的个人等人的恩怨。因此几个人聚在一起,除了聊感兴趣的话题外,还时常盘算着要扳倒杨永泰等人。

对于这个计划酆悌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不自己亲自动手,而是找一个人利用。因为当时张群任外交部长,一时间正炙手可热。最后这个人选被定为曾经担任武汉警备司令的叶蓬。这个“曾经担任”可有点说头,就在一年前,担任湖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的杨永泰着手对付叶蓬,策动了武汉工商界的人士聚到一起,联名上书举报叶蓬的贪污问题。最终叶鹏也正如杨永泰所愿,被蒋介石给免了职。张群和杨永泰同气连理是众人都知道的事,因此,叶蓬在恨透了杨永泰的同时,也对张群一伙人十分记恨。

有了这个想法后,酆悌和康泽,邓文仪等人聚到一起,商量这个办法的具体实施。事情敲定后没过几天,酆悌就出面找到叶蓬,同他商量这件事。一开始叶蓬还有些犹豫,后来经过酆悌那么一说,最终还是同意了。不过以他此时的能力,并不能直接和张群较量,因此他也收下了酆悌等人给他提供的一大笔钱。

这笔钱的大部分用在了雇佣人手上,他找到两位失意的鄂籍退伍军官程亦鹏、李德荃,并用大量钱财收买,最后指使他们两个找准机会对张群下手。另外,用来杀人的两支手枪也是叶蓬提供的。

就这样,程亦鹏和李德荃两个人每天都去丁家桥中央党部和国服路外交部等张群可能去的地方踩点,平常就藏匿在南京的一个小旅馆里。说是“踩点”也并不准确,因为两人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在这几个张群可能出没的地方转悠时,就引起了便衣警探的怀疑。两个人还没来得及近距离接触到张群,更别提下手击杀就被警探给抓住了。审讯起来也是十分容易,两人很快坦白自己是受叶蓬指使,准备刺杀张群。

听到此事的蒋介石立即下了一个命令,再将叶蓬从现在的职位上撤下去,并且把他交给宪兵司令谷正伦看管。担心被牵连进去的酆悌等人急得团团转,思前想后决定去央求汪精卫,希望汪精卫可以亲自出面帮他们跟张群疏通。因为这件事,说到底的最终受害者还是张群,只要张群不坚持着把事情追究到底,问题就会比较容易办。

再说张群这个人,他圆滑世故,知道此次刺杀行动并不是叶蓬一个人的主意,背后还有着复兴社十三太保插手,真想就追究到底的话,最终双方都会大伤元气。再退一步说,自己并没有受到什么实际的损失,因此就卖了汪精卫一个人情,不再深究这件事了。不过不深究归不深究,记仇的张群还是耿耿于怀,没有明着把这件事捅到蒋介石面前,而是偷偷告了酆悌一状,说酆悌这个人实在是不适宜重用。

调任长沙,在大火后被诛杀

1938年的5月,酆悌被调任到了湖南担任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和保安司令的职位。这段时间内,他一直坐镇在常德,虽然被降职,但他没有心存怨怼,仍然勤勉办事,严格治军。当时有许多损害国民利益的汉奸,酆悌抓到他们后绝不姑息,严加惩办,对当地的治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说酆悌这个人的品质,他虽然一直有着极高的身份地位,但却没什么架子,出门时他不太喜欢穿军装,而是更喜欢穿便衣。有一点十分奇怪,那就是他出门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一位美貌的小姐跟随,而这位小姐常常身穿阴丹士林蓝旗袍。当时有很多人说起这件事,但他坚持自我,依旧我行我素。

1938年年底,所谓的“焦土抗战”登上历史舞台,国民党军队的军警奉上级命令在长沙城内外四处纵火,混乱逃窜的老百姓死伤甚巨。国内的舆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国人一片痛骂,就连重庆当局也深感震动,蒋介石在权衡后决定把酆悌推出去做替罪羊。

12月18日,蒋介石公布了酆悌的判决草案,责备酆悌身负长沙的警备权责却玩忽职守,最终殃及民众,下令着即将其枪毙。就这样,酆悌作为警备司令就这样同另外两个长沙大火案的当事人,保安团团长徐昆和警察局长文重孚在蒋介石下令后被枪毙,潦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酆悌虽然身为国民党,但他对我党做出了不小的帮助,其人格具有多面性。作为军统前身复兴社的最初创建者,他位居“十三太保”之列。他被蒋介石亲自提拔,外人都把他视为蒋介石的内层亲信。但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人,最后却因为一场大火而失去了性命,死于非命。

从头到尾看过来,酆悌在蒋介石那里渐渐失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那破坏了蒋介石的反革命计划,包庇共产党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曾经纵容别人把周恩来放走,亲自出面保释华克之。这些行为隐隐体现着他并不把蒋介石看在眼里,蒋介石这样自我的一个人,自然容不下他,因此便不再把他当作亲信,直接调出了侍从室,乃至后面不断调任,最后在湖南担任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大多数人以为长沙纵火案是有蒋介石在幕后主使,目的就是为了除掉这个屡屡违抗自己命令的学生。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蒋介石离开的当晚,火灾就发生了。长沙纵火案的总策划不是蒋介石,而是张志忠,酆悌作为执行者而被扣上了玩忽职守的罪名。所以这样看来的话,他死得并不冤枉。因为当时酆悌虽然已经被贬职,但手中的权力仍是足够的。他如果真的对这场纵火案的判决有异议,完全可以靠着抗命或者出走保住性命。

在抗战时期担任陈诚部情报处长的张振国将军。曾撰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这件事,并且对于酆悌的死深表同情和惋惜。

张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酆悌不失为一位英雄好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