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为什么会失传,你看看第一篇就明白了,内容难以启齿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更是一个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在常年的不断相互攻伐之中,战争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如何打仗如何打胜仗。
于是诸子百家便有了非常特殊的一家,兵家,这个兵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初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提出的所有主张,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打架的时候能够打的赢。
而兵家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打仗的学问,如果说诸子百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皇冠的话,那么兵家就是这个皇冠上最大的明珠。
中国著名的《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时代,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也是最优秀的战争著作。
《孙子兵法》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一本能把战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著作,整本著作立意非常高,并没有特别具体的例子,正是没有非常具体的案例,才使得这本书流传广泛,并不断被运用到各个时间和各个场合。
但是如此优秀的著作,在1972年之前,对于他的作者到底是谁,学界是有争论的,因为在那个乱世,前后出现过两个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和孙膑。
熟悉昭烈君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在说,历史上那些独占了一个姓,只说姓就知道是在说谁的人,都是中国最顶级的牛人。
孔子孟子庄子都是这类顶级人才,因为这在中国都是大姓,这么多姓孔的,只要说到孔子,恐怕没人会认为这个词有歧义。
这类人往往都是最牛的,本来还有个韩子,但是到了唐代,硬生生给改成了韩非子,因为韩愈在唐代名声太大,他也叫韩子,为了区分,只能委屈一下韩非叫韩非子了。
提起来孙子现在我们也是没有疑问的,指的就是历史上那个出身齐国,后来在吴国效力的孙武,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孙子到底指的是孙武还是孙膑是有争论的,这个主要是涉及《孙子兵法》的归属权问题,毕竟这本书实在是太牛了。
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失传多年《孙膑兵法》终于重见天日,随着孙膑兵法的出土,所有关于孙子身份的疑问全部消失,从此孙武可以安享《孙子兵法》的著作权了。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至于是多少代这个就无从考证了,孙家除了两个伟大的军事家,也算是家学渊博,军事世家了。
这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历史爱好者,昭烈君要严正声明一点,在所以严肃的历史文献中,全都都没有记载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的徒弟,但凡说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徒弟的,基本上历史水平可以定性为地摊水平。
苏秦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学习的是那个时代非常流行的纵横捭阖之术,通俗点说就是说服人的技巧,属于战国策里面,描绘的那些牛人的典范,战争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一个人又不是神,只能可能教出来伟大的纵横家和伟大的军事家。
孙膑的故事主要是他和庞涓斗智斗勇流传下来的,孙庞斗智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很有话题的一段故事,同门师兄弟,庞涓先下山,孙膑后下山,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就设计挖了孙膑的腿骨,从此孙膑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留下了孙瘸子这个外号。
孙膑千辛万苦逃到齐国,庞涓在魏国,孙膑在齐国,两个人之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不断纠缠争斗,最终以孙膑的胜利而告终。
两个人不但决胜负,还决生死,庞涓死于此树下,成了战国时代经典的战争场面,但可惜的是,孙膑的故事流传的很广,但孙膑的兵法却失传了。
失传的意思就是,曾经有过这么一本很牛的书,也有人提到过,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本书就彻底找不到了,因为这事儿,还经常和孙武争夺《孙子兵法》的著作权。
幸好在出土的汉墓中,找到了《孙膑兵法》,这一重大发现,这失传已久的《孙膑兵法》得以重见天日,仔细阅读之后,终于发现它为什么会失传了,因为有些话写的太具体,太露骨。
《孙膑兵法》第一篇就非常具体的讲到了围魏救赵的故事,擒庞涓是孙膑一生重大的辉煌,也是围魏救赵的出处,所以在本书的位置特别突出,内容写的很具体,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很具体三个字上。
书中仔细描写了战斗的经过,记录了田忌问孙膑的问题,就是那个田忌赛马的田忌,因为田忌腿脚不便,所以孙膑与庞涓的战斗,孙膑都是军师,主帅是田忌。
田忌曾经问道,当两军相持的时候,谁先动谁就会失败,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这种战争场面非常常见,两军对垒长时间相持不下,谁先动就意味着失败。
孙膑的回答很简单,找人当炮灰,引诱敌人出战,围魏救赵就是一次具体的应用,《孙膑兵法》里记载了孙膑和田忌的对话。
田忌又来请教孙膑:“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了一句奇怪的话:“都大夫当中,有谁脑筋不灵光,性格鲁莽?”
孙膑要派两个莽汉带兵去做炮灰,强攻平陵。齐城大夫和高唐大夫恐怕并不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于是向前攻城攻不动,后方又遭遇敌人的截杀,果然如孙膑所愿溃败下来。
这样一来就能引诱敌军作战,达到自己这一方胜利的目的,找人当炮灰这种事儿,历史上从来不缺,但谁也不会把他认真写到兵书里面。
因为所有的战争,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好说自己到底是大帅器重的前锋,还只是大帅严重的炮灰,所以这本书失传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内容,被下层军官看到,谁都有理由怀疑自己就是那个炮灰。
把这样的阴谋如此堂而皇之的写出来,可能与当时战争的残酷环境有关,但也的确是不符合汉之后,儒家占主导的传统道义。
儒家的特点就是,让人当炮灰的事儿,他也做,但从来不会这么说更不会把他写出来,《孙膑兵法》居然写出来,被禁甚至第最终消失,也是大概率事件。
战争著作要想传播广,使用时间长,就不能说的太具体,因为沧海桑田,具体的环境技术局势都变化非常大,孙子的时代还是大刀长矛,连马镫都没有的冷兵器时代。
正是孙子没有过多的谈论细节,才使得这本书能够跨越时间和国度,一直流传,《孙膑兵法》就是因为写的太具体了,而其是把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给写了出来,失传也只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