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已经是你家,你得……|江河·早茶夜读629
629| 读城记2020
文/ 江河
25岁,文学研究生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彭江河,本周的主题书是《肉体与石头》。
作者在书中用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城市的发展,希腊人更注重声音,罗马人更注重眼睛,城市的建造,开放或整饬,与人们的感官相互塑造;到了近现代,作者将城市的发展特征命名为“动脉与静脉”,这一说法与医学对血液循环的发现有关,科学的发现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不谋而合,“动脉与静脉”这一医学概念很恰当地把握住了由工业革命建筑起来的现代工业城市有别于此前城市的核心特征,那就是“流速”:依靠更集中有力的组织力,现代城市就像一座大型机器,快速的交通工具、便利的生活物资等等,都加速了人们原子化的趋势,在此,作者提出“被动的身体”这一概念,人们在流动的城市机器中实现快速的物理性流动,但内在性的生长实际上已经停滞了,“现代都市,个人主义在发展,而个人在城市里则逐渐沉默了”,作者担心,人们被动和回避的本性会被便利发达的现代设施强化,人们不再感知,不再交换信息,每个人都是一座封闭的信息孤岛,城市的孤独和陌生也会被放到最大。
对于这一生命体验,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民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在西方以自由市场为理念建设城市时,为集中生产力量,50年代的中国采用了更加统一化、集体化的城市组建方式,即单位制下的各种单位大院和工厂大院,“以厂为家”的集体化生活方式将工作与生活组织在一个大院里,办公楼、食堂、幼儿园、操场,从工人到工人的孩子,从工作到教育都被囊括在了大院里。因此邻里之间,往来甚多,谁家出了什么事儿,大家都打听得清清楚楚,“隐私”是没有什么空间可言的。这种统一化的组织背后,几乎看不到城市的基本元素,“交换”和“差异”,的身影,因此后来有人将共和国单位/工厂制的城市化建设称为“城市里的乡村”,人们凭借着相同的工作背景和封闭的活动空间延续着乡村一般的熟人社会网络。
而当90年代社会改制,固有的体制化联结被打断,曾经熟络的邻里关系也变成了一种过去式,留在了上一代人集体怀旧的回忆里。我们似乎曾用组织的力量极力避免着西方城市发展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而当集体主义的温情不再,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之间又怎样建立起新的联系呢。“城市”的建立在最大化地考验着人的主动性。无意识中已经习惯了被组织分配一切的社会主义人们,应该自发生长出更多的主动性,去建设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去拥有“主动的身体”。
今晚二条
好老师让你穿越城市,坏老师让你放弃学习
往期
TAN
回顾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