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搬运工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很有意思: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把纯天然无污染的产品品质蕴含其中。朋友套用这句话形容教师: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有人认为前半句正确——教师不生产知识,后半句错误——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他的观点得到一些人的认同,但我认为前半句也有问题,教师真的不生产知识吗?
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他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学科教学知识”简称PCK。缄默知识的概念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教师的知识认为是“缄默知识”,属于教师个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林崇德教授把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类。舒尔曼和林崇德为教师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均有一部分是属于教师自己的知识,简而言之“怎么教”的知识,即:把适合的知识用适合的方式教给适合的人的知识。
关于勾股定理,数学家比数学教师精通得多,他们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很深奥的数学问题。但是,数学家不知道如何把勾股定理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的或有助于孩子理解的形式。在孩子面前,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无计可施。而这恰恰是数学教师的强项,他们能够创造出一种语言,或是发明一种方法,让孩子明白并深刻理解勾股定理。教师用勾股定理解决孩子的认识问题。教师所发明创造的适合孩子的语言、方式、方法、策略等便是教师所生产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他们所创造出的知识对世界的贡献不亚于任何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教师是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材上的知识搬进学生的大脑?暂且不论搬运的方式是否适合知识,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搬运知识只需点一下鼠标即可,作为搬运工的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事实上在网络出现之前,一名优秀的教师也不甘于做知识的搬运工,他们清楚的知道,搬运过来堆积在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是没有生命价值的死知识,这样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造成对智慧的窒息。而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做知识的搬运工,只做搬运工,没有价值,也没有尊严,因此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
在一节小学科学课上,教师给学生讲授“鸟是怎么飞翔的”。为了讲授这节课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包括一些动画、图片和模型等教具。他津津有味的讲了第一张方式之后,一个孩子举手起身说:老师,我还知道另一种飞翔。不等教师做出表示,他也像教师那样津津有味的讲了起来,没有教具他便用双臂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的专注状态一点不亚于听教师的讲解。教师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跟爸爸一起在手机上查到的。他坐下之后另一个孩子也站了起来,说自己还知道一种,并向教师借用模型加以说明。教师显得有些尴尬。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鸟是怎么飞翔的”是个天大的秘密,与普通人的距离非常遥远。而在今天,他与孩子的距离仅仅是不足一毫米的屏幕,还需要搬运工吗?在课后研讨中我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不做搬运工,做什么?——这是今天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做知识的生产者、创造者,可是教师真的不可能创造出超越已有研究成果的知识。教师没有时间去观察鸟的飞翔,也没有精力研究飞翔的原理,遵循成为知识的已有结论是唯一的办法。那么,只能把这些结论搬过来告诉学生吗?可是他们并不需要,因为网上有比教师讲得更透彻的专家,还有比教师演示的更有趣的动画。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的飞翔。他们之所以热情的投入到鸟的飞翔的学习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飞翔——像小鸟在天空翱翔一样让自己的生命活力得以绽放。教师若不能觉悟到这一点,则会专注于鸟的飞翔,而把孩子的翅膀禁锢。而当孩子得知自己飞翔的梦想不能实现之后,也不会再投入到鸟的飞翔的学习。
解密鸟是怎么飞翔的不是教师的职责,把现成的结论“搬来”就可以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鸟飞的秘密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知道孩子是怎么飞翔的才是教师的真本领,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其中并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办法。
鸟儿的飞翔需要翅膀,孩子的飞翔同样需要翅膀。什么是孩子的翅膀?孩子的大脑、眼睛、耳朵、手足都是他们的翅膀。教师最需要做的是把它们解放出来,避免对它们的束缚。早在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一次题为《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的演讲中就提出了“六大解放”。70年后再看这篇文章,不但不过时,倒好像是针对今天的教育现状提出来的。他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
还要创造飞翔的机会。飞翔的本领是在飞翔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解放他们的翅膀,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孩子才能真正的飞翔。
沿着这个思路,参与讨论的教师提出:既然孩子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开鸟儿的飞翔之谜,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让学生的上课像老师的备课一样;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演示鸟儿的飞翔,因为很多孩子喜欢动手操作的活动;让他们画出来不是也挺好吗,有些孩子的画工不错呢;还可以运用电脑吧,不仅查阅资料,制作电子相册、电子杂志、动画不都可以吗……
大家讨论的非常投入,唤起大家热情的不是鸟儿飞翔的秘密,而是孩子飞翔的秘密,希望、梦想、期待等各种美好情感如春风化雨一般浸润在讨论之中,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的思考。谁又能说这不是创造呢?虽然我们无法创造鸟儿飞翔的原理,但我们为孩子的飞翔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这不是更伟大的创造吗!
[焕发生命活力]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