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吹笙的老人

路边吹笙的老人

作者:李广生

从34路公交车下来,听见路边传来乐声,音色特殊,似萧似笛。循声望去,便道上停着一辆红色电动三轮车,像是在车站等着拉客。车前摆一个马扎,上面坐位不是很老的的老人,60左右的样子。他手里捧着一样奇怪的乐器,也许是笙管笛箫的笙,也许是滥竽充数的竽,低着头,一个人专注地吹奏,没有听出什么曲子。看我走近,他放下乐器,看着我,估计是在心里评估,我是不是他的客户。他确认我不是要雇车后,又低下头,摆弄手中的乐器,但不再吹奏。走过去,上前搭讪。

“学了多久了您?”我问他。“一年多了。”他说。“不好学吧?”我又问。“不好学,挺难的。”他说。

话匣子打开后,他主动向我介绍这种乐器的特点、和笛箫的不同,以及他练习过程的心得。他还说,自己在这里等活,有活就拉,没活就玩,反正也不指着这份收入。“指着”就是依靠的意思,表示他生活无忧,并不依靠拉活维持生计。这点我相信。我又请教他几个专业问题,让他误以为我是行家,所以我请他吹奏一曲的时候,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推辞。我告诉他,自己其实不懂,只不过和他一样,喜欢这些东西, 打消他的顾虑。于是他拿起乐器,运了运气,为我吹了一首《茉莉花》。悠扬动听。我冲他伸出大拇指,道谢。征得同意后为他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离开。他笑的很开心。今天还想再遇见他,与他合奏一曲。下车后四下张望,却没有见到,稍觉遗憾。

喜欢音乐的农民越来越多。高手在民间,岳父说确实如此。他退休后居住在农村,重新拾起年青时喜欢的乐器,二胡和笛子,因此结识了一些土生土长的民间乐手,而且都是高手。他给我看过一本乐谱,手抄的,邻村一个酷爱音乐的农民多年积累下来的。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厚厚的一大本,家里还有好几本,一看就下了不少功夫,可见他对音乐的痴迷。他的家里有一间小屋,放着他的各种乐器,花了不少钱。岳父问他,花了那么多钱,家人不反对吗,老伴支持吗?他的回答是:她敢!日子不过行,不让我弹琴不行。岳父还跟我说起一个残疾人,行动需要轮椅,生活不能自理,致残后无法摆弄乐器了,现在开始唱歌。据说唱的不错。我们村里也活跃着这样一群人,男男女女,岁数都在50以上,各个身怀绝技,吹拉弹唱都拿得出手。回老家时经常看到他们:几个人凑到一块,带着各自的乐器,街边找个宽敞地方,打开移动的扩音设备,都是自己购置的,开始演唱。锣鼓喧天,震耳欲聋,煞是热闹。有时我也想加入他们的队伍,但抹不开面子,觉得不好意思。受过教育的人往往如此,俗话说是捏酸摆怪,用母亲的话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那个在路边吹笙的老人,估计送客人到另一个地方。也许此时正在另一个车站的路边,坐在他的红色电动三轮的旁边,一边吹笙,一边等下一位客人。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人们自然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曾经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反应更加快,表现更加明显。农村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文化生活,甚至比城市还要丰富。同时,他们更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电影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农村不及城市,而且差距很大。但农民兄弟自己组成乐队、戏班,自导自演,把舞台建在街头巷尾。在文化生活上,他们不做旁观者,要做参与者,用自己的歌声歌唱自己的美好生活。人才呈现井喷之势。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甚至可以称为天才,从广袤的农村大地冒出来。通过媒体出名的就不用说了,还有诸多的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人数不胜数。至少我没有想到,原来这些风里来、雨里去,在土里刨食的人,甚至好像很愚钝的人,居然有如此的艺术天赋。我敢保证,如果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正规的艺术训练,比当今那些大红大紫的明星一点不差。日子一天天变好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他们不以成名为追求,完全是自娱自乐的目的,完全出于热爱。这一点让我由衷地敬佩。他们喜欢音乐,是真正的喜欢,不掺杂其他任何功利的因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是纯粹的追求。在老家门口,一位邻居大嫂唱完一首歌,另一位大哥点评,帮她纠正。像是两位歌唱家在切磋艺术,他们专注、认真、心无旁骛,只想把歌唱好。生产力挣脱束缚,人的创造力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果,是当年人们不敢想象的。生活的改善、思想的解放,又唤醒了人们心中艺术的种子,开出了最美的花朵。艺术是一颗不死的种子,一旦有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会自动发芽。千万不要看不起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或许真的不是因为他们笨所以穷,而是因为他们穷所以显得笨。岂止高手,天才也在民间。

我又想起了那个路边吹笙的老人。或许年青时他的心里就有一个音乐的梦想,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当青春逝去,当他不再需要为了生活而打拼时,梦想终于可以发芽了。夕阳下他吹奏着《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所知道的仅仅是:他有一个梦想。

世界会变得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些藏在心底的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所以我们要好好活着。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家家都有老人,我们终将老去。当你老了,是否还会记得今天的梦想?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

  • 禁止出境文物(138)|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 文物年代:唐 出土信息: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彩骆驼载 ...

  • 想哪儿说哪儿---今天没什么可说

                  日子过什么?到我这年龄,过孩子,过老人,过回忆.我这么看. 过孩子,是中国人的共性.咱如此,父母如此,孩子一定也如此. 过老人,更是咱的传统.家有老人,是福,是吉祥,必须好 ...

  • 100分钟传统民族乐器“笙”演奏《晋调》曲调繁复多样,非常好听

    100分钟传统民族乐器“笙”演奏《晋调》曲调繁复多样,非常好听

  • “可”字相解

    古文"可"从口.丂,<说文解字>:"可,肯也.从口丂,丂亦声."许慎认为这是个形声字,丂(kǎo)是"气欲舒出". 古体&quo ...

  • 关城朝阳会演奏“云锣”的那位老人

     "云锣"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有人见过但未必知道它的名称,只有亲身使用过它,或者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知道它叫什么,但各地的叫法有可能也不尽相同,但它的正名叫"云锣&q ...

  • 放松一下:“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我今天听到, "茉莉花"这首皖北民间小调的时候, 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 这是一个与大清国被戏称为"糊纸匠"老人及其悲情的故事. 直到有天,有人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 ...

  • 一真一假说瓷器(221-仿青白瓷仙人吹笙壶)

    真正的藏家是由眼力.藏品.知识三点作支撑! 关注<宋元瓷器>,为你打开收藏的天空:本平台向你提供如下内容: 发文1:看帖笔记,老窑瓷器系列知识普及. 发文2:一真一假说瓷器. 发文3:会议 ...

  • 物业将流浪狗打残扔路边,称为了老人和小孩

    皓大娱乐关注2021-04-04 12:29导语:物业将流浪狗打残扔路边,称:为了老人和小孩 如今人们喜欢宠物,但是养一段时间就把小动物又抛弃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就多 ...

  • 徐杰||【小说】鼓瑟吹笙

          鼓 瑟 吹 笙                              文 / 徐杰                        1   "娶刘正英为妻."   这 ...

  • 甘肃馆藏精品丨彩绘吹笙击鼓图雕砖

    彩绘吹笙击鼓图雕砖,宋代,一级文物.1985 年天水市北道区(现麦积区)伯阳乡南集村出土.正方形,边长 30 厘米.厚 5 厘米.画像刻吹笙击鼓人物各一.吹笙人头梳双髻,上着圆领长衫,下穿裤,侧身举笙 ...

  • 吹笙客辛丑春日诗词存档

    吹笙客辛丑春日诗词存档 2021/03/06 ~ 2021/05/01 2021/4/26 五绝 网间偶遇故人 偶与故人遇,赞吾诗渐工. 无言回一汗,顿悟迩时穷. 注:汗,网络表情符号.尾句初用此时, ...

  • 吹笙客近日诗词存档

    吹笙客近日诗词存档 2021/05/22 ~ 2021/06/14 0522 七绝 悼袁隆平院士 初闻噩讯乱嚣尘,可恨流言却是真. 国士功成归位去,神农后稷或前身. 2021/6/11 七绝三首 人间 ...

  • 唐小汐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草药 香附,当归,川芎 白芷,佩兰,重楼 沿着小木匣 把中草药的名字一一念过 静静的,模仿它们 在月光和雨水里抽芽,开花,摇籽 根须清凉,幽寂无声 一株草木最好的归宿是 碰见它 ...

  • 《二月二日》李商隐 |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 ⑴二月二日:蜀地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 ...

  • 【雷池诗社】挥笔题诗歌盛世,吹笙把酒话名城 | 杨天平

    挥笔题诗歌盛世,吹笙把酒话名城. 出品|雷池诗社    作者|杨天平  作者简介:      子夜,本名杨天平,福建闽侯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福建省广播电视系统从事技术工作至退休.已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