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主张,课堂有质疑
教师有主张,课堂有质疑
作者:李广生
“生命课堂”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未知是通向未来的大门,质疑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今天,在课堂上不满足于已知,明天,在社会上不安逸于现状,人生将是探索的、进取的,充满生机和趣味的,这是构成幸福的基础。
“我有一个新发现!”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个四年级小男孩,高高的举起手。任课教师是吴正宪老师,一位备受尊敬的老教师。此时,她正带领孩子们在黑板前,讨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概念。“她将如何处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事件?”我心里暗想,“打断正在进行的讨论,还是对这个孩子置之不理?”
打断讨论,会不会影响教学进度?
置之不理,会不会冷落孩子热情?
这是个两难问题。
“大家停一下,”吴老师选择了第一种做法,“他有个新发现,太了不起啦,我们先听听他的新发现。”那个小男孩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神采飞扬的走到黑板前,像个小老师似的讲了起来。还好,孩子的新发现与大家正在讨论的问题密切相关,并没有对教学形成阻隔,反而丰富了讨论的视角。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孩子,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课后研讨时,有人提到这一环节,纷纷称赞吴老师的做法。我问大家几个问题:
1.在你的课堂上,为什么这样的孩子冒不出来?
2.如果真的冒出来,你会中断自己的教学吗?
3.如果冒出来的发现与你正在进行的教学无关,你将怎么办?
大家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吴老师,希望她能给出回答。我冒昧的阻止了吴老师,没有让她进行解答。我让大家回去之后看看本次研讨活动的录像,统计一下吴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成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某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经过比较和选择的行为。这种教学理念可能是只可意会的,也可能是可以言明的。必须肯定的是,他们心里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教育主张或教学主张。他们的教学行为,便是其教学主张的外显,也可以说,他们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行为而实现。
我统计的结果是,“孩子”是吴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在研讨过程中,吴老师反反复复提到这个词,她往往以“孩子”这个词开头,叙述一个观点、提出一条建议、讨论一种现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提出教育理论以“儿童数学教育”冠名,她眼中的数学不是学术的数学,是儿童的数学。这意味着,儿童或是孩子,是她教学主张的核心。正因为如此,她才会选择打断教学进程,让有了新发现的孩子走上讲台。
课堂有没有质疑的声音,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质疑的主张。
和吴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相比,很多教师要么没主张——想当然的教、习惯性的教;要么主张模糊、散乱、飘忽,甚至矛盾。一方面认为质疑很重要,一方面又觉得解疑也很重要,当质疑和解疑发生碰撞时,教师不能坚定的维护某一方。我就在课堂上观察到过这种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孩子们提不出问题,教师表现出焦躁。而有的孩子提出了问题,教师又不采纳,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无关,孩子表现出迷茫。教师焦躁——孩子不能或不会质疑;孩子迷茫——到底让不让质疑。他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伪质疑”在课堂发生。
为过去而教,还是为未来而学,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可能成为教师建构教学主张的基点。在学校组织的课堂观摩和交流研讨活动中,教师们更关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其背后的教学主张,缺乏深入地探究和澄清。由此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学了不少理论,但不知道怎么办;二是学了不少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因此,鼓励教师亮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对于建设“有质疑的课堂”非常必要。
没有主张的教师很少,一个人在他所接受的教育中,便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基本主张,比如,他可以从自身的体验中得出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这些很重要的主张。但是,止步于此的主张往往是肤浅的、杂乱的,很容易在教学实践中受冲击、被淡化。所以,要鼓励教师把自己的主张亮出来,接受同伴的质疑,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过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非常珍贵,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张、考察别人的教学主张,教师的思维方式受到挑战,思维水平得到提升。这要比学习一两种技巧有价值的多。
学习是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但如果教学是个因循守旧的过程,学习将无法实现突围。如果你一直把自己的主张闷在心里,一直在自我封闭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你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墨守成规。
可能影响进度、可能冷落孩子,这二者之间,如何选择,或如何两全,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主张在发挥作用。很多教师强调,课程负担重、压力大,质疑会浪费时间。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解决之道难道就是牺牲质疑吗?当你认为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心里已经做出选择,是有意为之,只是用不得已安慰自己。或是说,你真的就认为,为过去而教比为未来而学重要。
我也问过吴老师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进度赶不上,怎么办?
吴老师说:“办法总是有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牺牲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而不仅仅是数学。”
“有什么具体办法吗,帮助老师克服这个具体问题?”我继续追问吴老师。
她想了想说:“数学学习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嘛。举一反三是重要的思维方式,下足了功夫把‘一’弄懂,后面的‘三’就好办了,时间也就能节省出来。就像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数除法一样,理解了‘除’就是‘分’,那就继续‘分’下去呗。”
“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发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课堂上她频繁的使用这样的语言跟孩子交流,不怕耽误时间,不怕影响进度,原来是这个原因:她心里装着“一”!
教师恪守什么样的主张,课堂呈现什么样的形态,教师有主张,课堂有质疑。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