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近在眼前,我却视而不见

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很有名的中医,并且告知了我诊所的地址。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前往寻找。导航已经明确显示我已经到达目的地,但是我就是看不到这家诊所。我想可能是地图标识的精度还没那么高,所以,我就在终点前后的位置再找找。我坚信它就在眼前了,然而我还是没有看到它。我把搜索范围扩大到两个十字路口之间的整个街区,然而折返了两次,还是没有看到它的门牌。我跑到一家药店,问服务人员这家诊所的位置,她告诉我在西面。可是,我顺着她指引的方向还是没有找到。邪了门儿了,那么大的一家诊所,难道瞬间蒸发了不成。今天我可是专程来的,如果回家告诉家人说我没有找到,那岂不是很失败?我可不想白跑这一趟。考虑它可能比较隐蔽,可能我骑行太快忽略了它,于是我用了一种自认为绝对不会错过任何信息的方法寻找——从该区域的第一家店面开始,一家一家地识别判断,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包括水果店、理发店、饭馆、文具店这些与诊所没有一点相像的门面我都没有放过。然而,我还是没有找到。实在没辙了,我估计诊所可能搬迁了,或者我干脆找错了地方,我决定打道回府。正当我要骑上车子出发时,我惊奇地发现,那家诊所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没错,它就在地图标识的终点处,也是我刚才搜索过几次的这条路上。

  • “看到”,经历了什么?

从公共设施、日常用品,到书本上的一段文字、手机上的信息,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寻找的过程。用剪刀把包装袋剪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找到剪刀却不那么容易。好用的东西首先要被找到才行。找到,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每一次寻找所用的时间非常短,似乎毫不费力。然而,那些没有看到的经历提醒我们,“看到”这件事要么是寻找的东西符合一定的规律,要么是一种幸运。口语中所说的“看到”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图1 南京的商业街

林林总总的招牌烘托出一种繁华的商业氛围。在远处你很容易发现它,但是到了近前,你需要仰起头确认自己是否走对了地方。

  • “看到”,经历了什么?

1、视觉寻找(visual search)

人会按照习惯的视角和路径寻找信息。在马路上寻找,我们会在自然的平视角度观察环境,很少仰着头去寻找一家诊所。如今有些建筑物的名字都挂在很高的位置,在很远的地方看得很清楚,但是走到了跟前反而进入到视觉盲区。有人说你为什么不抬头看一下,因为抬头看不是我们的习惯。人很少会按照一种严密的逻辑去寻找东西,比如一个信息一个信息地判断,因为这种策略虽然能保证信息能被找到,但是效率极低。多数情况下,人首先会扫视环境,俗语叫“撒么一下”,就是把注意力均衡地投到每一个对象上面。“撒么一下”最多能注意到7±2个信息项。如果提供的信息超过了这个数量,一些信息就要“溢出”注意的阈限。电脑桌面放置的图标太多,尽管你很认真地寻找的,一样会导致无法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分组,每组里的信息项不要超过7个。大街上的门店数量众多,很有可能导致一些特征不明显的对象被排除在注意的范畴之外。

2、发现(detection)

把对象从环境场里分离出来。如果对象的颜色、形状与环境融为一体,人眼就很难把它从画面中“抠”出来。很多动物有非常强的隐身能力,即使它在你眼皮子底下,你也很难发现他们。视网膜有两种视感细胞,一种是锥体视感细胞,它对色彩和物体的细节比较敏感,分布在中央凹3~5度的范围。第二种是棒体视感细胞,它分布在中央凹的外围,对亮度变化和运动比较敏感,对颜色不敏感。棒体视感细胞的数量比锥体要多出两个数量级,这是视觉发现的“主力”。这要求设计的对象要和环境有一定的亮度差(不一定是色彩),引起人棒体视感细胞的注意。我们在寻找信息的时候,颜色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但是最先引起人注意的是亮度变化而不是颜色。比如黄色因为光亮度最高,在白天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黄色物体却不一定是我们要寻早的东西。在夜晚,最先引起我么你注意的是那些闪烁的霓虹灯,而不是面积更大的霓虹灯。

3、分辨(Discrimination)

当发现两个相似的信息时,眼睛要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果寻找的过程已经走到这一步,那意味着目标就被锁定了。分辨的过程中锥体视感细胞要发挥作用来感知更具体的信息,包括色彩、材质、纹理、特征图形等视觉信息。物体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在色彩、材质、纹理和图形特征方面有所区别,才能降低分辨难度。一个繁华的商业街区,每家每户的标牌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让人快速找到。自治区成立70周年前夕,市政管理把呼市街区所有的门牌都做了统一要求,全部是大小相同的矩形,一条街只用三四种颜色,这给视觉分辨带来了很大难度。有时,两家经营不同商品的店面,标牌除了文字不一样,其它都一样。人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辨它们的不同之处,锁定一个目标的难度加大了。外观整洁和易于分辨永远是一个矛盾。对那些不怎么光临这些店面的城市管理者来说,整洁很重要,但是对那些经常要去这里买东西的人来说,如何快速找到才是最重要的。

图2 收音机

强调易用的设计,往往会把按钮做得各不相同,并且在空间上也相互分离开,这样在寻找按钮的时候就把分辨不同的难度降到最低。这样看看下面两个收音机,哪一个更好用?

4、识别(Recognition)

识别是判断一个信息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外观特征,尤其是色彩在传递事物属性时是最快的。在我们的印象中,水果总是橙色和红色的,它代表着新鲜和成熟,大脑内副交感神经兴奋,活化肠胃蠕动并刺激消化液分泌。洗化用品总是蓝色和白色的,象征着干净清洁。医疗机构的形象总是白色的,它代表着卫生无菌。五金工具总是橙色、暗红和黑色对比,象征警示和质量稳定。我们逛超市的时候,每一个功能区域都有特定的色彩特征。识别就是通过外部世界的信息刺激,唤醒人直接的、立即的和定性的经验,使人的知觉复苏,这是最初级的信息加工。在寻找过程中,首先是知觉发挥作用,然后才是认知。如果外观属性与其所属类别的属性完全不一致,即使上面写着某某诊所,我们也可能忽略掉。寻找一件物品不是看书,其目的是找到,而不是识别含义。色彩首先是我们搜索线索,而不是文字。如果我想买水果,觉得是水果店就行了,对“水果店”三个字、水果店的具体名称并不在乎。(除非你有特别的要求)如果我们没有把各种水果摆放出来,顾客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水果的色彩,即使门面上“水果店”三个字写得很大,人们会怀疑这里到底是干什么的。

图3 色彩标识了它大概是什么类别的东西

色彩总是和人的生理反应、知觉经验以及社会习俗直接相关。这意味着,产品的色彩以及形态选择,首先要满足“习惯”,在这个基础上体现不同的个性与变化。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产品突破和惯用色的要求,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产品一般知觉印象。就像是一颗青苹果不会改变我们“苹果是红色的”这种经验。

5、确认(identification)。确定就是我要找到的信息。

6、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

我见过很多不同的中医诊所,我记得它总是会有一个比较长的白底标牌,上面写着某某诊所。人对事物的记忆是由很多不同个案叠加起来,把它们相同的特征提取出来,形成一个简化图形(Icon)。记忆搜索贯穿前面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寻找、发现、分辨、识别、确认,都要把刺激信息和大脑中已有的目标进行比对。如果刺激信息和大脑中的简化图形有大部分重合(具体比例有待考证),那就可以确认找到了。

图4 头脑中的logo和真实的logo

我在课堂里让学生在一个文件夹窗口寻找一个WORD 图标,找到的同学举起手,直到所有的人都把手举起来。最后一个人大约经过了十几秒钟才把手举起来。寻找失败可能发生在从视觉寻找到记忆搜索的每一个阶段。我让他们把记忆中的Word图标画下来,结果发现,每个人对Word图标的记忆都不相同。越是描绘的精细,就离真实的图标越远。

当我找了几遍找不到,紧张情绪增加,这会迅速自动激活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结构,进而捕获注意力,使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描绘大脑的记忆,进而缩小了信息流进入大脑的频宽。这个简化图形描绘的越精细,比对的标准就越高,被排除的信息也就越多。一次次的比对又强化了我们对诊所细节记忆,这样不断提升了新信息被排除的概率。我们执拗地认为,没有找到是因为自己对中医诊所的记忆模糊了,而不是没有收集更广泛的信息。放松下来之后,简化图形又变得模糊了,比对标准又放宽了,先前那些被排除的线索才可能引起关注。

负面情绪一旦加入进来,会使寻找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论述了情感对人知觉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当遇到操作失败时,“正确的反应是寻找别的解决方法,而紧张或焦虑的人却很可能倾向于再次重复相同的操作。这种负面情绪状态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如果这种注重细节的策略未能解决问题,他们会变得更加紧张焦虑,他们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那些烦人的细节上。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他们的行为与那些具有正面情绪的人相比就会表现出不同:具有正面情绪的人倾向于寻找另外的方法,而另外的方法又往往会导致满意的结果。

“当你处于负面情感状态时,会感到焦虑或危险,神经递质聚焦于脑的加工。聚焦指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主题上而不分心,并逐步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直至问题解决的能力。聚焦还含有把注意力集中于细节的意思。”“神经递质促使大脑聚焦于当前问题,并避免注意力分散……当你处于正面情感状态时,会发生恰恰相反的事情。这时,神经递质使脑加工的范围拓宽,使肌肉放松,脑专心于正面情感所提供的机会上。拓宽的意思是你这时很少聚焦于某事,更易于接纳干扰而去注意任何新的思想或事件。正面情感唤起好奇心,激发创造力,使脑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有机体。伴随正面情感,你更易于看到森林而不是树木,更喜欢注意整体而不是局部。另一方面,当你悲伤或焦虑,感受到的是负面情感时,你更易于看到树木而不是森林,更可能注意局部而不是整体。”

当一次寻找失败时,应该改变搜索的策略,而不是在错误的路径上把刚才辨别过的信息再捋一遍。

在寻找过程中,不会一开始就把这个简化图形全部拿出来,而是只拿出其中的一部分。首先是位置信息,然后是亮度差、色彩、图形,最后出现的是文字,有时文字就不会出现。

  • 缘何我只看到你

行走于大千世界,物理世界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场景在转换,视网膜的成像也在转换。真实世界的光线通过眼球瞳孔后在视网膜上成像,这幅画面有无数的信息。不光有门牌,还有玻璃、墙体、台阶、地砖、井盖。如果这些信息全部都进入大脑,那人脑将因信息超载而崩溃。电脑可以同时处理好几个信息,人脑不同于电脑,它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息。大脑认知处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选择。注意力就像是人脑的哨兵一样,每次允许一个信息进入到认知处理的环节。

图5 信息瓶颈

1、感官阈限过滤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有自己得感知范围,超出感知范围的都被过滤掉。除此之外,人的感知觉与物理感受器不同,它是受人动机意图指挥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刘勰)。动机意图的加入一下子缩小了感官的范畴,把物理信息转化成一种心理-物理量。这意味着,信息设计必须搞清楚人的目的是什么,不符合动机意图的信息是首先被过滤掉的。

2、人的感官记忆容量有限

人同时可以注意到7±2个信息项,超过这个容量的信息全部溢出了。信息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就必须通过分组或加强信息品质的方法引起人的注意。

3、大脑认知加工容量有限

人脑信息处理是单通道系统,处理一个信息的时候,其它信息是无法通过神经传导进入大脑的。那些没有进入认知加工的信息,其中的一部分的品质被衰减了,在第二次识别的时候具有优先通过的权限。另一部分被彻底排除了,再次相遇,如同初见。

>>>

一个好用的东西,首先应当能够被找到。整齐划一对快速寻找来说是噩梦,反过来,奇形怪状也会让人迷失。设计首先应当符合用户的眼球的生理局限,同时要符合一般性的视觉期待,要有正确的位置,要有一定的信息品质,使人能从它所处的环境区分出来。物以类聚,这是人本能的倾向,分类后可以大大减小搜索难度和认知处理的负荷。每一种事物都有它所属的类别,每一种类别都有特定的范式。超出了这个范式,就会导致用户不认识它。不过,一个太过熟悉的东西也很容易失去吸引力,这就为设计留出一片空地——如何在范式要求下创造不同。这片空地一定是老板最关注的,要在上面传达出某种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观。所以,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一定是熟悉和陌生的结合体。日常用品、图文设计、信息界面,尽量不要动用人宝贵的认知资源。大脑有很多符合人生目的的事情要处理,它够忙的了。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心理学.李乐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这个设计好在哪.(日)kumikotanaka. 旗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6

3、情感化设计.(美)唐纳德·A·诺曼.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5-5

4、Shuhei Yamaguchi1,KeiichiOnoda1.Interac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Attention Systems

一个一直保持专注,最后却学杂了的家伙

探讨社会学、设计和生活日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