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土习俗文化记录---丧葬
在农村老家,只要人一去世,急需要办的事情大致有以下几项:一是孝子孝女为刚刚离世的老人静面和净身,招呼自家亲人强忍悲痛,为亲人尽快穿上寿衣(死者的寿服大都是提前预备好了的全套服饰);二是尽快请来村内(大多都是当片区域的红白理事会)管事到场;三是孝子马上通知自己一门姓氏的所有家人尽快到场;四是尽快请来灵前点纸老者来到家里。【乡俗:如果家里有丧事,孝子找 '请’ 人的时候,见面先叩头后再说话。】
管事到达丧家之后,立即差人到村内小卖店买回的物品大致有:二响盘炮、白事用烧纸、白色蜡烛、灵前用香、点心等;同时另择人到丧事专用门店购回白色孝布。还有谷草秸一捆(拿多拿少只拿一次),孝子应该提前有所准备,一旦没有,丧家人应立即寻来以备急需。(整个丧葬过程中的一切费用均由其孝子支出。如果死者有几个孩子的,费用由管事提出由几个孩子先行摊出,待事后多退少补,无孝子的除外)。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死者无论什么时候去世,都不影响上述几项急办的事项,即使死者离世在深夜或其他什么特殊的时间里,同样该办的事情一样都不得短缺,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任何事能比的了得“可当大事”吧。
(闲外有话:在农村,当人一去世,要压三趟纸,第一趟就是向“土地”庙的“报到”纸;第二趟纸是压在死者火化之后入殓之前;第三趟是压在出殡之前。有一种说法:只要人一去世,就得尽快去压第一趟纸,据村里的老年人说,如果迟迟不往土地庙去(报到)压这头遭纸,那么,死者一直是跪在土地庙门前的,不能马上进庙上路的。不过,由于死者去世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也许会导致不可预见性的时间延误状况,死者离世如果发生在白天,一切事情办理起来要比发生在夜间明显要方便和快捷的多。)
时间不长,一门姓氏的自家人接到通知后均已来到丧家,灵前点纸的老者也已来到,白色孝布差人已经拉回,此时,管事将一些急办的事情向有关人员交代好后,差人拿出几个二响炮仗进行燃放,随着几声震耳的炮声响过,自家的妇女们开始为家里所有戴孝的男男女女们扯布撕孝,时间不长的功夫,院子里戴孝人员的头顶上大都戴上了孝冠。这时,管事招呼点纸老者做好准备,压纸儿开始【乡俗:这是人死后压的第一趟纸】,话音刚落,整个院子里所有头顶戴孝的人们脸朝死者的方位呼啦啦一下跪倒在地上,开始哭啼起来,孝子们的哭声最为悲痛,紧接着,点纸的老者将一个盛着几张烧纸的簸褀夹在胳膊腕里,一手拿着由几张烧纸折成的窄条,用另一只手拿着整柱点着了的香火,在嘴上吹出了火苗点着手中的烧纸,而后在他的引领之下,大家的头都低垂着,一边哭一边跟在老者的身后,缓慢地、一步一停顿地走出家门朝着村内的土地庙走去……
压纸的人们走后,家里就剩下与主家关系比较特殊的乡亲们了,这时候,大家在管事的主持下,将死者的正房间进行整理和布置,找来门板和板凳,再将谷草秸铺在櫈好的门板之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死者身躺的“草铺儿”。所有的人们一起招手再将死者由离世的床上移到刚刚铺好的草铺儿上,一般死者大都死于正房,以北为上。那么死者移至草铺时,头部朝西。随后将提前预备好的身下垫的、身上盖的(铺金盖银)给死者布置好,给死者的头部盖上一张剪过了的烧纸,身体的最上面撒上一层麸皮,随后就有人用面团烧制成一根象征性的“打狗棒”放在死者的手中。在“草铺儿”的前面放置一张老式的旧方桌,上方摆放着香炉,自人死后晚辈们压纸走后的那一刻起,四根香火就不间断地点燃了,在方桌前面的地面上,用三块砖垒成一个简易的三角形的池子,以作烧纸之用。除此以外,桌子上还有四盘点心和永不熄灭的蜡烛,这个时候起,灵前就不能离人了,这个位置一般就是为灵前点纸的老者准备的。
几乎在这些事情做好的前前后后,压纸儿的队伍也已返回家里,大家跟随着点纸的老者,一齐围拢着下跪在停放死者的门前,又是一阵儿撕心裂肺的痛哭,点纸的老者将手中燃着的所剩不多的烧纸,最后放进了提前归弄好的烧纸池子里。之后,对痛哭不止的孝亲们,在场的乡亲们赶紧上前一个个的把他们劝拉起来。
孝子的媳妇和她们的妯娌们开始为自己的丈夫缝制白鞋,也就从即日起孝子的白鞋一直穿到死者下葬圆坟之后。
丧家当天的事情有管事和自家长辈人在张罗着,孝子这时在相关人的提醒之下,开始出门先找一些要紧的人员到家帮忙,如:大厨(一般至少四位),还有孝子手举白幡的制作工匠(至少两名)等几乎也全都在第一时间里得到了通知。连同全套租赁的锅碗瓢盆和桌椅板凳等,由自家人全都及时拉到了家里。街门一侧的 “白纸吊” 要在当天插上,据说:白纸吊的长短是跟死者的年龄以及死者在家里的辈分高低有关系,一辈一段,辈分越高者,白纸吊越长,否则白纸吊就短。另外,白纸吊的插法也还有讲究,据说要分男左女右。去世的人是男是女,纸吊儿插在街门外的哪一侧,要按丧家的人由家里向门外走时的左右确定。
剩下来的时间就是孝子结合管事和大厨商量日后几天的安排了。其中包括:火化、入殓和下葬的日期、丧家白事打算要花多少钱(管事平衡掌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饭菜用料、用烟用酒情况、用不用吹鼓手,若是用,用几名?火化后用的灵棚、下葬时用的灵车、拖拉机等等……
第二天,丧家为了对已故亲人寄托哀思,同时烘托伤悲的气氛,在管事的安排下,就有音响安置于房顶之上,开始不间断的播放哀乐和诸如《李天宝吊孝》、《卷席筒》等传统的戏曲。
在村里,按当地的乡俗,人死之后直到死者下葬,一般需要六、七天的时间。火化和下葬的时间都要按农历计算,还得是单日子才行。例如:××农历三月初二离世,那么火化的日子一般就定在了初五,死者下葬的日子也就定在了初七,一个礼拜的时间。据说有的地方对死者下葬的日子要求就不那么严格,其他教别的人家办丧事,对此也可能不那么讲究,要不就说,乡俗是一个地方一个样子,离开了当地,或许这方面的讲究就会有所不同,这并不稀奇,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事情。
人去世后的第二天,管事按照孝子提供给自己的所有亲戚名单并结合主家自己家人员的多少,按村落、按远近等进行具体分工报丧任务。管事将已划分好的报丧名单分别交给了报丧人员,报丧名单上,已经注明了死者火化、入殓和下葬的日期。报丧人员务必在领受任务后的当天完成报丧任务。
日后几天里,丧家每天早、中、晚吃饭之前,都要先放炮,吃饭的时候,管事都按就餐人头,每人发烟一盒;每天需要购买的任何物品、借用的、租赁的和送到家里的食料等,大厨和管事账房都有登记。
制作白幡儿的两名工匠也在第二天一早来到家里,他们向丧家要来糊制白幡儿的一些物品,找了一间较为适合的房间开始了工作。
早饭后,管事将有关事项重新理顺了一遍,该通知的人和事已经开始电话通知,如:预订吹鼓手、灵棚、灵车;同时差人到火化场联系当日的用车及准确的火化时间;差人外出预订小棺材事宜等。
三天后就是死者火化的日子了。自从死者离世后放在草铺儿上一连几天,孝子以及死者的至近晚辈,几乎一直守候在灵堂之上,白天跪迎前来吊丧的相邻好友,到了晚上,几个人轮番值夜守灵、续香掌蜡直至天明,有特别关系的相邻挚友,一遇此类大事,急切过来帮忙,除了解劝和宽慰孝子悲失亲人之痛以外,还要不定时的替换一下几天来伤心加劳累的孝子们值夜守灵。代表了友善,是可尊、可敬之举,另丧家孝子感佩。
第三天一早,管事差人或孝子派人到村委会去开死者火化的证明信,同时并按照提前约定的火化时间,死者至近的亲人们已经到场,几分钟的功夫,火化车以及丧家安排的必去车辆陆续停在街门之外。早已驻足门外的乡亲友邻,一起上前将死者从草铺儿上轻轻抬起,稳稳放入尸体箱内,盖上箱盖,大家一齐着手抬着死者缓慢地走出家门,再轻轻地将尸箱推置车内。孝子及其他前去火化的人们在几声响炮之后,先后戴好孝冠逐一登上汽车,唯有孝子拿着一株点燃着的香火在手中。车辆行进在路上,孝子跪在死者的身旁,在车辆行进途中,遇过桥口、桥洞和十字路口时,孝子和孝亲们都在口中念叨着、小声呼唤着,好像是在提醒着死者注意,要过桥了,要过十字路口了等等,遇过的桥和遇过的十字路口时,专设的炮手都要在此放上几个响炮。
到了火化场,大家纷纷从停稳的车辆上下来,步行来到火化车间门前,孝子和孝亲们快步将手中那一株点燃着的香火插放到烧纸香炉之处叩头跪拜,紧接着,伴随着一阵长时间的炮声在场内响起,这时,火化车间大门已经敞开,火化工将一辆运送尸体的四轮单车推置门口,接过孝子手中的火化证明信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将死者从尸体箱中抬出放在单车之上,向火化口推去,也就从这一时起,孝子孝亲们顷刻间哭喊着一齐涌向这四轮小单车,霎时,失声痛哭的哀嚎声灌满了整个火化大厅,上前帮忙的乡亲们一边搀扶着痛哭流涕的孝亲,一边哽咽地进行着劝说,看着眼前的一切,悲痛的眼泪也不由自主的从他们的眼眶里流淌了出来。火化工看到此情此景,人道地为孝亲们滞留了一定的道别时间后,婉言请出了大家开始了火化工作。大家哽咽着走出大厅。之后孝子在大家的陪同下来到专用门店,为故去的亲人挑选骨灰盒,办理火化证以及购买必要的随葬物品。
香炉之处,香烟缭绕,丝丝缕缕的青烟在微风中时而盘旋、时而撕扯、蜿蜒地腾升着,极不情愿地飘散于晴空之中,犹如死者的灵魂一般,恋天恋地,恋系着这奇幻无比的大千世界。
半个多小时之后,火化毕。孝子双手抱着骨灰盒,在大家的簇拥下再次来到烧纸上香之处,将骨灰盒郑重的放在香炉正前方的石桌上,再摆上一些随葬品,而后大家一起叩头跪拜,同时点燃所有烧纸(钱纸),并轻声为死者祷告。
烧完纸,点上香,孝子抱着骨灰盒,口中一遍遍念叨着让死者回家的话语,同大家一起登上回返的车辆。回返途中,与来的时候一样,遇过桥和遇过十字路口要小声呼唤,加以提醒,放炮也是免不掉的,尤其在刚进村的时候,要多放几个炮仗,以告知家里的人们做好准备,以便计划和统筹下一步的安排。回来后的骨灰盒仍旧摆放在以前设灵堂的方桌之上,将一些随葬物品也一同摆放于此,只待随后入殓和移灵。
【乡俗:火化车辆到家之后,除火化场的专用车辆外,丧家将提前准备好的鞭炮分别交给其他车辆,有几辆车,就发几挂鞭炮。这些车辆的司机在临走的时候,手拉着的鞭炮围车燃放,以示驱除邪气、驱除晦气】。
火化后死者用的小棺材,已在火化车辆头回来之前,管事就已派人将其拉回放在了灵堂门口的一侧,工匠师傅正在用专用的墙纸进行糊制。
灵棚已经拉回,安置灵棚的地方也已经腾好,几个乡亲们正在安装摆弄,估计一袋烟的功夫就得。
白幡儿糊制工匠,结合家里孝子的多少加紧赶制着手中的活计,他们一步步、一项项地精做细啄,改剪得剪、该画得画、该刻得刻,工艺讲究,细致入微,几天来已完成了大部。
按照当地习俗,当天火化后,当天要进行传统的入殓仪式。假如火化在上午,那么下午3点以后就要考虑安排入殓。当然,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具体时间也要按照管事和丧家针对情况商量后才能确定。
确定了下午入殓的时间,这时,管事从家里到家外都转了一个遍,最后来到厨房,见大厨已经做好了饭菜,即刻招呼所有家人和乡亲们开始吃饭。吃饭的当口,管事把下午入殓的时间又对着大家说了一遍,提醒大家按时到场,各就各位。
按照以前入殓确定的时间,人们大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家里,丧家的至近亲戚也都先后到齐。眼看着整个院落聚满了参加入殓的人群,灵前点纸的老者也已来到,这时,管事吆喝着让大家开始戴孝,并且给点纸的老者一个行动的眼神儿,只听见几声干查查的响炮过后,只见院内所有戴孝的人们呼啦啦跪倒一地,孝子孝亲们低沉的哭声溢满了整个院落,大家哭泣着从地上起来,几乎很自然地按大小、按远近排成一列,跟着点纸的老者慢慢地向门外走去,他们都低垂着头,一边走一边哭着,一直哭到土地庙【乡俗:这是人死后压的第二趟纸】。到了土地庙之后,点纸的老者弯下身子,将手中拿着的烧纸点燃在土地庙门前,(想必点纸老者的内心一定有几句祷告之类的话语在默默的念叨),身后的人们就此跪在地上,待老者起身回转的时候,大家又一起跟着回返。到家之后,又一同分散着跪倒在院子里,大家面朝着灵堂的方向神情悲凉而宁静地张望着,家里的长辈及至近的亲人们,已经着手开始往小棺材里放置一些随葬物品(生前衣物、喜欢的物件等)。孝子这时起身走到前面,同家里的人们一起将一些钱币散撒于棺材之内【乡俗:寓意'垫’后背钱】,然后才将骨灰盒郑重地放到已经布置好的小棺材之内。之后,管事招呼工匠将棺材盖上盖,然后手拿几个长钉开始订盖,一边订,一边大声喊着“躲钉、躲钉”【乡俗:示意死者要躲闪钉子的意思】,几乎同一时刻,孝子孝女及一些至近的孝亲们,大声地哭喊着,有的悲哭着、挣扎着挤到棺材跟前,想要在最后看上一眼自己已故的亲人,场面异常伤感,此情此景,许多乡亲们不由得也会跟着流泪。棺材钉好之后,在场的乡亲们一起将棺材抬起,向门外的灵棚走去,管事急忙从灵堂里拿出已经糊制好的白幡儿交于孝子,孝子手举白幡儿,与孝亲们痛哭着跟在后面来到灵棚,乡亲们把棺材放进灵棚的后堂出来之后,哭声逐渐停止,到此时,这场对死者的入殓仪式才算结束。一些远来参加入殓的亲戚们,摘下孝冠同丧家长辈道别后开始陆续回去,其他的孝亲们也都先后散去。留下的就是家里的至近和与丧家关系特殊的乡亲们了。
糊制白幡儿的工匠开始为小棺材表面粉刷油漆,有的还要在棺材的前后两头画上精美的彩色图案,以显示对死者的敬重。
眼前的灵棚已经布置停当,分前堂后堂,前堂和后堂的中间位置,用一块灰色的帘布分开着,后堂面积小,仅放棺材之用;前堂的面积大,在前堂正中间紧贴帘布的前面,安放了一张旧方桌(移灵之前的方桌),桌子的上方放置一些供品:有点心、随葬的“金银财宝”、工匠糊制的童男童女模型还有香火、白蜡等物品。供桌上方的帘布上用白纸书写这一幅灵堂对联。上联:慎终须尽三年孝;下联:追远长存一片心。横批:可当大事。【灵堂联对很多,仅举一付为例】对联的中间位置有一方用白纸书写的死者灵位,上面记录着死者的性别、出生年月以及去世的时间和卒时的年龄等。方桌的前面,设置一个烧纸的池子,桌子和烧纸池子两边的位置,就是孝亲们跪拜的地方,灵棚最前面放置的一块铺设,就是专门为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以及众乡亲们预备的。
灵棚内供桌之上的香火,自从家中灵堂移到外面以后直到下葬,这期间是不能间断的,尤其在晚上,一直要有人照管。
入殓后的第二天一早,按照农村的习俗,孝子就该开始每家每户通知(找)乡亲们了,村子里大凡红白事找乡亲们帮忙,都是以主家居住点为轴的四周去找乡亲们,也就是说,按以前老生产队的乡亲去找,再加上外街关系好的。【乡俗:通知乡亲们的时候,尤其是白事,村里倒是有一个非常的讲究,也是老辈人遗留下来的风俗。孝子亲自进家找人,但不论辈分大小,一律先磕头后说话,遇到街门关闭时,也要先敲门,待主家有回音出门后,孝子仍旧先跪下磕头,再起身说清原由。听老年人讲,孝子失去亲人后,过于悲伤和悲痛,膝盖都比平常软了,不听使唤了,人本身也就感到变小了,所以孝子见到谁就要先磕头】
当天里,就开始有外面的好友前来吊丧,灵棚内的孝子孝亲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跪迎着外来吊丧的来客。除此以外,孝子还要抽出时间在自家长辈的陪同下,到公墓去选择墓地,(有的人家还要请风水先生到公墓去选址呢)。
管事在家里开始着手安排第二天下葬时的各种事情。对当天的人员进行着精细的分工和布置,他们考虑事情很周密,按他们的话说就是“可当大事”,每个环节、每件事情都要费心,来不得一点马虎。
丧事的“人员分工名单”大致分为如下几项:总理、灵前点纸、折祭、帐桌、烧火、菜盘、打墓、杂职。“名单” 用白纸书写,在死者下葬的当日早晨,张贴于丧家大门之外显眼处的墙壁上,以便前来的乡亲们观看。
在农村,凡是过白事,大都在死者下葬的头一天下午,约定4—8名吹鼓手为丧葬服务,以此烘托气氛和迎送前来吊丧的人们,当下亦是如此,晚饭前后也正是乡亲们前来吊丧的关键时候,人又多又热闹。说话间,提前约定的几名吹鼓手已经来到,灵棚之外早已安排好他们的位置,几个人卸下行囊,就开始摆弄起自己的家伙什,不几分钟功夫就准备好了,眼看着天色已晚,几个吹鼓手在周围乡亲们的吆喝下,紧锣密鼓地开了张,有吹的、有敲的、有打的好一阵热闹。
转眼间天将黑了下来,管事吩咐相关人员去家里看饭(看看晚饭是否做好),因为在晚饭的前后,就开始有来吊丧的乡亲了,因此,灵棚内的孝子孝亲们开始提早轮流回家吃饭,同时吹鼓手的饭菜管事差人从家里端送出来。不一会儿,果真就有乡亲走过来吊丧,吹鼓手放下饭碗拿起喇叭,那娴熟的动作和这悲凉的曲子拉开了此晚开始吊丧的序幕。接下去仨俩结伴的、五六同行的一个接着一个,记账的、点纸的一通紧忙活。还有灵棚两边的孝子孝亲们几乎很少有大块蹲坐的时间,一个劲儿的跪拜着……
大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接近吊丧的尾声了。一时间少去了吊丧的人们,停止了吹打的响器,顿感身处的环境消停了许多。吹鼓手知道天明后还要来,所以他们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后先后离去,剩下的就是一些与主家有关系的年轻人在灵棚内值夜守灵,负责续香、掌蜡。
天亮之后,便是丧家出殡死者下葬之日。清晨起来,几位大厨早早就来到了丧家,他们各有各的分工,看得出,紧张地忙活着早饭。因为今天早晨的饭要多做,吃饭的乡亲几乎都到,里七外八算起来上百号人吃饭,乡亲们起床后也都陆续朝丧家走来,许多的乡亲驻足在“分工名单”处观看着,从“名单”上去搜寻自己的名字。人们随意说笑着、议论着关于他们之间有趣的人和事。大约早晨七点半的样子,管事差人从家里拿出几个炮仗开始燃放,紧接着,管事又向门外吆喝了几声,这是要吃早饭了。听到炮响和管事的吆喝声,乡亲们纷纷走进家中,只见院内已经放好了一大盆菜和两大盆汤,馒头也是新送来的,还冒着腾腾的热气。大家自己动手一齐吃了起来,这时,管事见乡亲们都已落定,于是提着一篮子香烟逐人开始分发。在大家即将吃好的时候,管事再次提醒打墓人员饭后早动身、早完工;其他人员不要远离,按分工名单的安排,各司其职,不得懈怠。
丢下饭碗,七、八名打墓人员准备坐一辆拖拉机前往公墓,这时,孝子手提着一篮子烧纸和几盒香烟,坐一辆摩托车也赶往了公墓,到达公墓后,孝子和打墓人员一起来到先前看好的墓(坟)地位置,由孝子亲自点划了一个方框后,孝子在这方框内亲自挖上三锹土后开始烧纸钱,随之乡亲们才正式破土打墓,这时的孝子便可放心地返回家中。
门外灵棚周围集聚了许多的乡亲和看热闹的人群,不大一会儿,几位吹鼓手也先后赶了过来,在众人的催说下,他们稍时整理后,便拿起家伙什,熟练地吹将起来。亲戚们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赶到了,他们吊了丧、上了礼,有孝冠的吊丧之后集到灵棚之内,还未拿到孝冠的亲戚,家里有扯孝人员专门等侯在灵棚的旁边为他们扯孝。眼前的场面之上,较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人多,南来的、北往的,有来的、有走的,场面虽噪杂,但程序不乱,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临近中午的时候,前来吊丧的亲戚大部分已经到齐,帐桌上紧张有序,折祭礼折留适当。预备午饭后丧葬用的几辆拖拉机,也已听命开到了提前指定的地点;龙头灵车也已身披青纱、头戴孝冠准备妥当,也已停在了当街的十字路口。
为了赶时间,中午吃饭本着先灵棚后乡亲,开饭的当口,孝子在灵棚内的供桌上面放了一个空碗,而后,具体负责的乡亲将做好的饭菜一盆盆从家里端送到灵棚里,这时,孝子及孝亲们端着自己的饭碗走近供桌,从自己盛好的饭菜碗里,向这只空碗中去夹第一口饭菜,【乡俗:已故亲人在世时喜欢吃什么,就夹什么。比如:在世时喜欢吃豆腐,那么就往空碗中夹一块豆腐,首先说明:只夹一次。虽然一人只夹一口,但你一口、我一口,不一会儿,这只空碗就变得很满的一碗豆腐肉菜了。其实这碗菜,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碗'老盆’饭】。
灵棚内的人们吃罢午饭,就开始准备发丧【习俗:起灵】之前的事情了,大家该披孝的披孝,该绑孝的绑孝,孝子在双肩挂上重孝之后,用一根麻绳扎紧,再在腰间别上一叠烧纸,【以示:披麻戴孝】,另外孝子们该由谁搀扶,都要见面说定。
乡亲们开始吃饭,吹鼓手同乡亲们一道吃饭。按当时的风俗,饭前,简简单单让乡亲们喝上几杯,不摆桌、不设席,只是大家自由结合,八个人一组,围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中间用大碗摆放两道酒菜和两瓶白酒。管事另外再为大家增发一盒香烟,(管事代表主家感谢诸位乡亲,一点意思,不成敬意)。酒毕开饭,大锅炖肉菜,馒头。
乡亲们吃过饭走出家门,在管事的统筹之下,发丧即将开始,这时,灵前点纸的老者已经将手中的烧纸点着,紧接着灵棚内呼啦啦跪倒了一片,孝子孝亲们哭泣着跟在老者的身后缓慢的向土地庙走去【乡俗:这是人死后压得第三趟纸】……
压纸的走后,在场的乡亲们急忙把灵棚后堂的棺材抬到了灵车之上。供桌上面的“童男童女”模型,早已让等候几天的“魂不全”(实为村内混吃混喝的半傻之人)抢到手去了墓地,有花圈的丧家,也一样连抢带拽地扛走了,这些“魂不全”,干这一行也是图的有报酬,端一个小人或扛一个花圈,要向管事索要一两块钱呢,中午丧家还管吃管喝,这样的人,想必在农村很是常见,这些人耳朵还特别长,村子里无论谁家有事,保准就有他们,也不知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之间靠什么联系的,正常人也都不得而知。
压纸回来之后,管事立马将白幡儿交与孝子手中,长长的灵队照直走向街口的灵车,在管事的引领之下,孝子孝亲围着灵车开始快速地转灵,转的时候男孝与女孝对头交叉,男在里、女在外,分别转上整三圈。孝子在转灵的时候,一手举着白幡儿,另一只手端着“老盆”碗,边哭边转,当转至第三圈的时候,将手中的“老盆”碗摔碎在灵车旁边提前搁置的一块石头之上,(据老年人讲,小孩吃了老盆里的饭菜,好成人。以前,在村里也曾见过这样的场面)。摔了“老盆”碗之后,孝子孝亲们面朝中间的灵车一齐跪下,哭泣着、张望着,此时灵车上的哀乐低鸣,再加上吹鼓手那悲凉而伤感的声调,使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情。孝子孝亲们手举着白幡儿跟在吹鼓手的后面,边走边不时地给集聚在路旁的乡亲们磕头跪拜,
一路上,震耳的炮声几乎在不停地燃放着,加之灵车此起彼伏的哀鸣,更增添了众人的心酸之感。
当出殡的队伍走出村子之后,哭声渐渐停止,孝子孝亲们和所有上坟的人们,先后登上早已停侯在村外的几辆拖拉机,直奔公墓而去(头几年丧事出殡时,孝子孝亲及所有的上坟人员无论墓地离家有多远,都要步行到墓地,到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丧事出殡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到了公墓,所有人来到刚刚开出的墓穴周围,此时,孝子孝亲们已将墓穴围住,乡亲们将棺材从灵车上抬至墓穴,并轻轻地、缓慢地放入墓穴之中,孝子孝亲及所有戴孝的人员开始围着墓穴进行转灵,孝子起身向墓穴中的棺材张望并校正棺材的方位,而后下到墓穴中,用一把铁锹在墓穴的四个角上分别铲上一锹土,再将死者陪葬品放于棺木前面,孝子从墓穴中上来以后抽出香烟向墓穴中扔撒,再用铁锹铲上一锹土,撒向墓穴棺材之上,接下来负责打墓的乡亲们一齐下手开始填墓,最后将白幡插于坟堆之上。(有花圈的丧家,也将花圈摆放在坟堆之上)。
这时的墓地上只有打墓的乡亲在进行收尾,其他包括所有戴孝之人,现场将孝拆掉上车返回。【按风俗:到家之后,所有有重孝的,将拆开的孝布放在灵棚的地方进行抻拽,然后折叠整齐即可。】
孝子在埋葬了亲人之后,再从家里提一壶所谓的“迷糊汤”到坟上,将“迷糊汤”浇于坟堆之上。【乡俗:浇上迷糊汤,鬼魂就不会回家了】。
下葬之后的第三天是圆坟日。圆坟这天,丧家摆酒席、谢宾朋,丧家一门姓氏及管事、大厨、灵前点纸老者、工匠师傅和一些与丧家关系特殊的乡亲等分别被邀请到家。
圆坟之日也是为先人立碑之时,孝子孝亲为已故亲人立一墓碑,以此流芳百世,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