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武道|从太极拳到太极门
余生于南洋岛国之印尼,少而好武,略习武功。一直仰慕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内家拳种代表——太极拳。青年时代就读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正值学院体育系设太极拳课目,且老师正乃杨氏太极拳正传,杨澄甫徒孙——王子和老师。
第一天上课,王老师言:“太极拳练习软绵绵、慢吞吞,你们若有人不信其实战价值,可来一试。”言罢,随意站立,令学生以手推之。我即上前试着用手按住前胸,用力一推,只觉他胸口陡然向后一缩,乘我手劲落空时,王老师突然发力,我便如腾云驾雾般,飞了出去。落地后,蹬、蹬、蹬……连退几步,方始站稳。大概因我原有武功根底,资质尚可。此后,王老师嘱我到他家习练,三年有余,后又写信介绍我到香港杨澄甫之子杨守中处学习。
凡太极拳正传弟子皆知,太极拳本传有气修法门,惜此内诀,早已失传。几十年间,我一直留心寻访,亦收购各种气功书刊。苦无明师指点,亦因同门中不少人练功出偏,故不敢私自练习。九三年因公到泰国,一日于友人家中,见报上载有道家太极门招生消息,细读其文,非同一般,即致电报名,得仿佛先生下种加持。三年后有缘在德国得先生传授太极门九宫太极手之基础修为,无极桩、三才桩,同年随师到加拿大,几经周折,方初尝太极门无为法之开基手,十方无极裆之三昧。此后又于欧美与师多次相会,得益颇多。
先学太极拳再入太极门,两者之异同,颇有体会。以我有限的知识和体会,太极门确为太极拳之根、之宗。太极门修炼的大量高深内涵尚不为一般太极拳师所知。兹比较叙述如次,以供学人对照参酌。
杨露蝉当年学艺于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技成后名震京华,人称杨无敌。杨氏太极拳亦因此而自成一派。杨露蝉传三子:杨班侯、杨建侯、杨凤侯。杨建侯有三子,其中以杨澄甫成就最大,公认为杨氏太极拳宗师,世称杨老师。杨澄甫有四子,以杨振铭(杨守中)和杨振基的武艺最为精良。
杨澄甫先在上海授徒,其杰出弟子有杨兆鹏、田兆麟、董英杰、诸桂亭、郑曼清、吕殿臣等。在台湾郑曼清和吕殿臣之徒王子和对杨氏太极拳的发展贡献最大。现今,海外大都以香港杨振铭为杨家正传代表。
吕殿臣为东北人,实为杨澄甫之关门弟子,为人忠厚。杨澄甫先师嘱他照顾其子杨振铭(杨守中),两人同吃同睡,亲如兄弟,吕亦得杨氏太极拳之真传。后收徒王子和,亦即家师。王老师一生清廉,为宏杨太极拳尽心尽力,教徒严格,故其弟子中大有成器之人,在台湾由其弟子主持的太极拳教授站共有六十多处。
如盘走珠的拳法意境
传统杨氏太极拳练习是先练基本功,如马步桩、弓步、长弓步、短弓步、坐腿、双式坐腿等,直至下盘稳固后,方开拳授架,这一过程一般要半年至一年。开拳为习练套拳,师傅先一式一式传基本架式,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单鞭、云手、搂膝拗步等,再学全套。套拳学完,方学推手、大履,直至散手、拳法、拳理、器械、静坐。传统杨氏太极拳主要以技击为目的,每一阶段要求极严。我学拳三年方学完拳路,推手似仅知皮毛。
由于近代火器的出现,技击实用价值逐渐减小,致使太极拳家们重新考虑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及演练目的。有人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现代人学拳多为健身,致使许多正传太极拳弟子不得不改变传统教法,缩短甚至去掉枯燥无味的基本功训练,开始就教套拳。这种改变,说得好听,是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太极拳改革;说得直率,是迎合现代人急功近利,只想收获,不想耕耘的心理。
太极拳除了运动和技击外,还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修心养性的学问。它使人心性平和,术德兼修,熏陶培养成一个虚心有恒,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的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标准的君子。故改善性格,调和心理,健全神经是太极拳的重要价值。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大多来源于精神紧张。精神紧张的根源,是人体神经忍受力和松弛力的控制不够。如何增进?有意识,系统、科学地进行“吃苦”锻炼,在苦中学会放松,适应调整,是现代养生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如果老师完全迁就学生,学生只想学技,不想学德,不想养心,不想吃苦,则学生无法进入真正的太极拳高深境界,太极拳亦不能得到真正发展。如果我们不能继承前人成果,后人何能青出于蓝?
根据上述介绍,可知在太极拳传承中,至少对于杨氏太极拳,内炼精气神的理论和方法尚须改进。近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师亦曾尝试各种内炼法门,以求能由形入神,由劲入气,由气入道,更上一层楼,却不得门径而入。吾三生有幸,得遇明师,略领太极内修之奥,方知太极本有内修传承。因自身太极拳功夫不深,太极门内修时日亦浅。在此仅作肤浅比较。
若以健身而论,当今最流行健身法皆来自西方。虽五花八门,但究其根本精神,无外乎“更高、更快、更强”之旨。以对待观析之,可知此法,必然重形不重神,重刚不重柔,重动不重静,并且主发不主收,主耗不主养,主紧不主松。虽可健身,但易损伤,且不适年老体弱之人。察当今世界,著名运动员们多虚弱伤病,甚而夭寿早亡,即是明证。
太极拳能于众多健身方式中独树一帜,风行全球,在于它能有效弥补西式运动之不足。太极拳锻炼时,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同时谐调进行,故能内外兼顾、形神并举。且太极拳有大量的桩功、站功等静态动作练习,其拳路又以螺旋式、抽丝式之运动为核心,讲究圆缓轻柔,不僵不滞,要求在运动时身体重心中正,步法虚实转换分明,故能动静相兼,刚柔并济。由于其独有的柔缓运动形式及特殊的腹式呼吸法使其练习能松紧自然,练养兼备,对身体肌肉煅炼的细腻度及深度远非一般体育运动所比。故太极拳有很好的运动健身效果,安全性亦佳,能适合各种年龄阶层。
太极门修为本为道家返本修真而设,其基础命修阶段亦有相当的健身价值。太极门基础修为第一阶为十方无极裆,此法上合无极生太极之天机,下合婴儿自然生动之本能,中合道家无为自然之宗旨。要求不姿不式,四体虚无,心神常静,从而静极生动,动而生阳,阳而生气,气行则通脉开窍,发为动架。
由于太极拳练习动作皆为站式,练习者须相当用意保持身体平稳,难入自然放松之妙境。而练功者于十方无极裆中,或站、或坐、或卧均自然而为,待气脉通和后,重心自然平衡,无须人为设为。此即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之旨,此法修而不修,法入无为,可去人为平衡而得自然之平衡。
太极拳的动作,少则几十式,多至上百式。演练时须强记动作,难能心神至一。十方无极裆之修,松静站立即可,届时自有浮阳之气带动身体入境发动。十方无极裆无须记忆任何架式,故练习时,更能专心致志。
太极拳架式固定,而众人之身体状况却千差万别,单一固定之健身方法必难适应千差万别之众生。十方无极裆本无动作,形神放松后而自生动作,气动而行,气静而止,故其能切合每个人的实际状况。十方无极裆放松彻底,故气机激发亦迅。一旦生发,其气自能出表入内,寻疾捉戾。自具理治脏器,调和经络之效。
太极拳练习用意不用力,利用动作的势帮助放松;而太极门无为法,意力皆不许用,划势动为假动之列,用气来帮助放松,这才是最彻底的放松!以前我练太极拳,亦偶有气感,但大多在手掌,入太极门后,由于放松彻底,练功时不仅两手,全身都好像被气所包,感觉好时,身体像被气球托起一样。
虽然太极拳与太极门修炼皆讲气,因为法诀不同,功效自然不一。我有一太极拳同门,已随师学艺三十余载。近日,在法国相遇,言及内气修炼,他说他已炼气至手臂,每当气行时,手上毛孔会张开。说罢即演示之。我心中哑然。此乃浮阳气行运之兆,于十方无极裆初阶修炼中,屡见不鲜。可他不知,竟因此而练了三十年!
为何二者功效有如此差别?太极拳有为,太极门无为,有为为下,无为为上。
太极门所传无为法实乃当今太极拳之根。在太极门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十方无极裆练习,经由道师传功授种,逐渐转入九宫太极架。在此阶,学员于自然松驰状态中,将会感到一种柔和的气机带动身体四肢运转。这种气是在无为状态下产生的,妙合于天地自然之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称为太极圈。太极圈带动身体产生所有的动作皆成圆形,左右对称,且连绵不断。与太极拳类似,但更加古朴,自然。泰国太极门学生在当地《世界日报》(甲戍年正月十三)所著《中华大道正传今播泰京》一文中写道:“九宫太极架,是继十方无极裆后入门第一阶。学员通过无为修炼,无极生有,静极生动,下种加持,导功发功后,居然打出了类似太极拳,又非太极拳路的九宫太极架,轻柔匀缓,绵微飘逸,栩栩然如凌云漫舞,不知所之,至此学员们方悟,今传太极拳路之所以命名为太极,实为太极门九宫太极架之太极模式,经过人为效仿习练,并人为分类编排所致。两者区别在于九宫太极架——无为自发,由内气带动外架,系天机之自动,为太架拳之本;太极拳——有为有作,系外架引发内气为人机之自主,为太极拳之变!”
九宫太极手用气为法的内涵一如浮动变幻
九宫太极手为内气带动外架,当今太极拳乃外架带动内气。故修炼太极拳者往往追求架式标准优美而忽略内气之行运;修炼九宫太极手者,不知架式为何物,只知本能而行,自然而为,虽架式原朴,不及人为编排之艺术,但其发架时,身体的松软度,匀缓度却非一般太极拳师所能比匹。故练太极拳者,如非根骨极佳之人,终其一生难入内炼之门,而修炼九宫太极手者,不出一两年,多数人就会有头顶悬,脚踩棉等许多太极拳师们梦昧又以求的内气功境。
懂不懂太极拳与入修九宫太极手的难易无关,如果曾习过太极拳,或许会受过去经验的暗示,在习练时,不能无为自然,会有意无意地把动作往已有的固定路数上引,反而练不好。这恰好证明太极拳的基本架式,最早是人在自然功行静态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功理现象,绝非人为编排的产物。根据太极门法本中的传承记载:太极门祖师张三丰将九宫太极架外架人为编排部分动作,公之于世而逐渐形成今传之太极拳。这一段历史由于现今史料不足,较难作历史性的客观考证。但外证不如内证,只要亲自体会一下九宫架的感受,即不难知悟此中奥秘。
从技击看,太极拳属柔术拳种,以巧胜力,以柔克刚,其指导思想本源于道家思想中柔顺持久,刚硬易折的哲理,及易理中的太极生两仪,有关阴阳变化的理论。原阴阳之道,阳主变动发展,阴主宁静恒持,而阳之变,原出阴之恒,故乃阴之极始能生阳出阳。柔之极则为真刚,极缓方生极快。故放松,匀缓是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求。在太极门内,即九宫太极手的传承中,为适应技击需要,从九架中,演化出半有为,半无为的特定修炼方式,称为太极九桩口。基本思想与太极拳相同,但内涵丰富细腻得多,比现有的太极拳更松、更柔,也更具有威力与技巧。至其内在修炼,则为太极门内秘,与太极拳迥然不同。亦不为太极拳的传承者所知。
九宫太极手的太极九桩口,分无极桩、三才桩、五行桩。无极桩为根,只有一个桩口,三才桩为体,有三个桩口,五行桩为用,有五个桩口,合起来九个桩口。
无极桩初练时只有一个站式,三才桩只有三组动式。动作特别简单,但包括了动静缓急、升降开合等八个气道修炼方面,如果说许多西方运动只能锻炼人体大块肌肉或者某些方面的肌肉的话,那么太极拳能锻炼到人体几乎每一细小块的肌肉,而九宫太极手的放松层度比太极拳更彻底,更深。不仅具有以上功效,还能放松人体不同部分的深层次的肌肉系统。
至简才能至松。九宫太极手的九架基修动作简单得让人吃惊。一般人的心理,总希望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越好。一套要求严细、动作复杂的拳路,记住尚且不易,何况要以此来帮助放松?简单之中包含复杂,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放松是目的,动作只是手段,因为动作越简单,才越容易放松,才能尽快使人把学来的动作转为下意识动作。如走路一样,无需将注意力放在动作上。这样,才能专意体会肌肉、骨骼在动作中的“势”,才能真正体会放松,体会气,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论慢,九宫太极手更慢。一般来说,一套太极拳动作,比如三十六式要求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而完成三才桩的三组简单动作同样要花二十分钟甚至更多。唯有这种慢才能生力,生势,生气,生劲路,唯有这种慢才能体会到重心,及重心的微妙变化。诸君如有兴趣,不妨一试。如用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要你完成一个下蹲和起立的动作,动作中途不能停顿,保持连续、均匀、轻柔,当会感到非常困难,但由此可以领略一下慢的滋味。
由于九宫太极手秘承的许多技击内涵尚不能公开,在此不能一一叙述,敬请读者谅解。
当我进入太极门,真正体会到柔能生力,生劲,至柔胜至刚后,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杨露禅虽学艺于陈家沟,唯杨名震京华,且杨露禅至杨澄甫三代人都是技击高手,而陈家却不见。从此现象可推,杨氏太极心法中必有陈氏太极拳中所未有之内涵。从现有陈、杨两家太极拳流派风格中,不难发现,杨氏重柔劲,陈氏重刚劲。唯柔方能得太极拳精髓。所以我怀疑,虽然杨露禅学太极拳始于陈家,而后很可能又得到太极门高人或懂太极运气法之高人的相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有后来之杨无敌。
余于太极拳虽得杨氏之秘传,学而时习达三十年之久,然于太极门之九宫太极手内秘,所知不多,自知强作此文,多所不逮,敬祈海内高明,不吝赐教。
主编〡蒋华
图片〡文小刚
编辑〡文小刚 徐畅
本文图片版权归图片提供者所有